“我是不是永远没办法回国了”:她在美国染疫,然后变成海外流民

疫情之下,何以为家?
2020年12月17日,行人穿过波士顿的街道。
被疫情改变的生活 国际 大陆 美国 公共卫生 社会

留学生方玲玲终于买到了回国机票——从美国德州奥斯汀市经转洛杉矶飞往中国上海的航班。拿到机票确认单之后,她每天打好几个电话和航空公司反复确认,确认航班没有取消,确认机票有效。当时,中国驻美大使馆要求必须提供登机前72小时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她打遍了奥斯汀市所有的诊所电话,一连去了四家诊所做核酸检测,希望至少有一家可以登机前得出检测结果。她以为这次终于可以回家了,她把租的房子退掉了,把车卖给了学妹,把大件行李和课业笔记寄回了老家。

“在距离飞机起飞不到24小时的时候,我登入航空公司的网上帐户,突然发现我的状态从‘已值机’变成了‘未值机’。”方玲玲的心情跌倒了谷底,她花了一个多小时打给航空公司的客服,才得知她的航班超卖了,“他们(航空公司)给出的解释是其他几个航班取消了,所以想要乘坐这班的人很多。虽然我有机票,但也无法登机。”

当时是2020年夏末秋初,为了控制疫情,中国政府对国际航班实施“五个一”加“熔断”政策,即一个航空公司只能通航一个国家的一个航点,且一周只能飞一班;如果入境中国后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旅客超过五人,则暂停该航线一周,超过十人,暂停航线四周,即“熔断”机制。这不仅令机票价格高昂、一票难求,即便买到票也要做好航班取消的准备。

“航空公司这种情况下通常优先他们的金卡、白金卡、钻石卡会员。”方玲玲说。没了房子住,也没有车,学生签证马上要失效,她的美国驾照也即将到期,她相当于在美国失去了合法身份。“如果要租房,我没有学校签发的I-20,没有社会保险号,没有收入证明,”根本无法签租约,她只好去朋友那里借宿。“但因为疫情,朋友的室友对家里突然多出来一个人,颇有微词。”于是,她换到另外一个朋友家住,然后开始在Airbnb和Craiglist上寻找短租,一家一家地看房子。最后,她落脚在一个美国同学的公寓。但刚搬家不久,方玲玲突然失去了嗅觉和味觉,“一想到自己可能感染了,我真的是那种令人窒息的绝望”,“全世界都在和我作对”。

2020年11月10日马里兰州格伦·伯尼,医护人员和消防员准备将2019冠状病毒患者运送到医院。
2020年11月10日马里兰州格伦·伯尼,医护人员和消防员准备将2019冠状病毒患者运送到医院。

“我是不是永远没办法回国了”

方玲玲去学校医院做了核酸检测,结果是阳性。“我收到报告的时候,全身发冷,拿著鼠标的手都在发抖。”这时,她已经从学校毕业,没有美国的学生医疗保险了,她在网上比较了几家诊所,选了一家看起来价格便宜的,打电话去询问。护士得知她检测阳性之后,要求她留在家里,医生会通过视频给她看病。

视频通话中,方玲玲用自己在网上买的血氧仪和温度计检测——体温38度,血氧饱和度95%。医生让她咳嗽几下听听声音,又问了几个问题。“医生说我发低烧,身体体征正常,只需要在家隔离,不需要去医院。如果发高烧或者情况加重,就叫救护车。”医生没有给她开任何药。考虑到她没有保险,问诊费打了折,只收90美金。

发病的前几日她觉得很难受,“好像怎么都呼吸不到足够的氧气”,“头晕晕的”。因为要努力呼吸,她的肋骨一直隐隐作痛。朋友给她煮了鸡汤,送到家门口让她自己去拿。她胃口全无,但强迫自己饮食,除了鸡汤,还一直喝果汁补充维生素。

若病情加重,叫一次救护车的价格是990美金起步,医疗费用更不敢估算,动辄几千美金。于是,方玲玲就自己一个人在家里挨著。她哭了整整两个星期。美国对确诊病人没有强制隔离措施,诊所亦没有跟踪她的病情,几乎是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每天早晨醒来也哭,晚上睡觉也哭”。“我一个人在异国他乡,不能回国,生病了也没有人照顾,没有稳定的住所,没有工作。连衣服都寄回家了,只剩下三四件T恤换著穿,真的是稍微一想,就觉得委屈。”

方玲玲需要在毕业之后90天内离开美国,但眼看就到了2020年9月末,签证过期,她变成了非法滞留。父母给她汇了一万美金,她知道那段时间父母在国内的工作也受到影响,收入不多,感觉自己连累了父母,非常内疚。她的情绪越来越不好,有时会在电话里冲父母大吼大叫,埋怨他们怂恿自己来美国留学,有时候又觉得自己不孝顺,分外自责。她明明学有所成,拿了美国名校的文凭,却成了没有身份的流民。“又愧疚又焦虑,”加之病情的折磨,“人瘦了十几斤,瘦成了一身骨头,头发一把一把地掉。”

好在她属于轻症患者,身体渐渐康复,核酸测试转为阴性。母亲打电话来说,“如果只能买贵的机票才能保证可以登机,那就买贵的。买商务舱也可以。买私人飞机回国也行。”父亲还去拜托了几位“有些关系,但是久未联系的老同学。”

2020年3月27日匹兹堡国际机场,飞机停在跑道上。
2020年3月27日匹兹堡国际机场,飞机停在跑道上。

但在与端传媒的访问中,方玲玲已经无力回忆接下来几番抢票、被退票的经历。每一次千辛万苦地抢到票都要反复打电话确认,然后收拾行李,去诊所检测核酸,她没有车,就拖著愈后尚虚弱的身体走路来回,检测费用依据不同诊所的定价,从100多美金到四、五百美金不等。但是,她每次都因为航班取消或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登上班机。“食不甘味、夜不能眠,每天从睁开眼就开始刷航班的空位,互相在微信群里介绍机票代理,介绍专门给华人出检查报告的医生,但很多时候那些代理商根本只是想要骗钱。”

最后她买到一班11月中旬从奥斯汀经转洛杉矶回国的飞机,票面价格9000多美金,是比较贵的舱位,不容易被别人取代。母亲在国内付的款,给她发过来确认的行程单。她泪流满面,也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从未如此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话语。她给自己开了一瓶啤酒,庆祝漂泊生涯的结束。

方玲玲喝下那杯啤酒的时候还不知道,中国大使馆发布了新的回国政策:从2020年11月6日开始,旅客必须在登机前48小时内完成核酸和血清IgM抗体的采样和检测,获得核酸和抗体均为阴性的证明后,向中国驻美使领馆申请并获得带“HS”表示的绿色健康码,才可以登机。

且不说要在48小时之内完成这么多程序是不是具有可行性,方玲玲感染过Covid-19病毒,当时她已康复一个多月了,血清IgM抗体结果是阳性。

“我是不是永远没办法回国了,”她拿著自己的检测结果,呆坐了很久,没有哭,也没有和任何人诉苦,“好像已经彻底接受了这个惨淡的命运”。

“妈妈让我再去其他诊所检测试试,我知道是没有用了。我确实得过了新冠,也确实有了抗体。”

综合美国CDC和一些医学工作者的解释,在被Covid-19病毒感染后,体内会相继出现IgM和IgG两种抗体,IgM抗体出现得较早,随著感染情况的发展升高、然后下降、消失,IgM抗体最长有可能持续48天,甚至更久。而IgG出现得较晚,通常被认为是康复后的抗体。两种抗体的出现和持续时间都会因个体差异产生不同。中国驻美大使馆要求的抗体检测是IgM。

2020年5月7日华盛顿,白宫外展示88对鞋,代表死于2019冠状病毒的护士。
2020年5月7日华盛顿,白宫外展示88对鞋,代表死于2019冠状病毒的护士。

“并没有一个角落可以接纳我”

方玲玲动过念头公开求助。她在微博上发声,诉说自己的遭遇,并且@了外交部和中国驻美使馆工作人员的帐号,还有几个在北美留学圈有影响力的帐号,有大V转发了她的求助贴,最终也获得不少网民的关注。但她已经不能逐字逐句地回忆那条带给她屈辱和噩梦的微博了,她只记得自己在微博里罗列了回国的重重困境,表达自己在祖国有难的时候曾竭尽全力向国内捐赠口罩,但现在自己不能回国,祖国却对她这样的留学生不闻不问,她感到心寒。

这条微博带给她不计其数的攻击和谩骂。有人在私信里把她的自拍照片用软件改成了遗照发给她,有人诅咒她死全家,人们骂她“自私”、“不顾重大局”、“不爱国”、“给境外势力递刀子”,“为了祖国的抗疫,就应该乖乖待在美国不要回来”。

“我可能措辞确实不是很严谨。”方玲玲还在反省自己。

“最可怕的是,有人说会去我父母的单位举报我的不当言论。我连夜删掉了那条微博,还关闭了评论和私信。但我所有的(社交媒体)帐号,从豆瓣到知乎,都有人来骂我。我每次登陆电脑,都会看到几十条、上百条人身攻击的留言。”最后,她拜托好朋友登录了她的帐号,把那些留言一条一条删掉,“这样我就看不到了”。

她的同学给使馆写过邮件求助,“使馆回复邮件的口气并不好,说我们都是成年人了,大使馆没有义务包机送我们回中国,我们应该自己想办法。”

“我不想(给使馆)写邮件,感觉有点自取其辱。”方玲玲说,“其实也没抱什么希望。”

网络暴力让她消沉了一段时间。“特别萎靡不振,晚上睡不著,白天也醒不过来。每次上网,我都要心理建设很久,生怕遇到难听的话。”直到现在还是有人在骂她,几个月之后她再登录微博,还会有人问她“死了没有”。“我也习惯了,”方玲玲说。

回想起大约一年之前,疫情在国内爆发,武汉封城的消息传来,她还在和身边的中国留学生一起组织募捐。“我们真的是倾尽所有地捐掉了⋯⋯”,方玲玲说,“我当时哪知道美国疫情会这么严重,如果知道,给自己留几个N95口罩,可能就不会在接下来漂泊的日子里被感染。”那个春天,她即将毕业,拿到硕士学位,上海的一家咨询公司向她发出了offer,她原本计划著,到了五月末,父母从中国飞过来参加毕业典礼,全家一起环美旅行,然后一同回国,她在上海开始新工作、新生活。

现在回想起来,她觉得有些讽刺,“父母都觉得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定不会有大规模的疫情爆发。”他们那时担心的还是中国能否在五月之前控制住疫情,美国能否解除对中国的旅行禁令。而她自己也曾觉得德州人口密度低,不会有大问题。而直到自己染疫,才发现美国没有强制隔离措施,她看完医生,也没人打电话追踪病情,或检查她是否在家隔离,“如果我想出门就可以出门,传染给别人也不会受到什么处罚。”疫情之中的德州,竞选集会照旧,餐馆酒吧依然人流涌动,甚至有很多人抵制口罩,将疫情称为一场“政治阴谋”。她才发现,一切“原来不是无法预测的”。

滞留美国的这些日子,正是中美关系的最低点,“在超市买东西被美国人骂‘中国病毒’,让我滚回去。祖国人民又说我背叛了祖国,不应该回家。我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但好像并没有一个角落可以接纳我。”

2020年末的圣诞平安夜,方玲玲刚刚过完自己二十五岁的生日。她住在一间有12个人的公寓里,和一个南美洲来的女生睡上下舖。这是她在Airbnb上能找到的最便宜的住宿。三天后,方玲玲就又搬家了,一个在当地企业工作的美国女生因为新年假期回家探望父母,将自己的卧室短租。非法滞留之后,方玲玲住过蟑螂泛滥的小隔间,也住过犯罪率高的小旅馆,德州的Covid-19确诊数每日数万,父母给她快递莲花清瘟胶囊和口罩,一次邮费就是上千人民币。

因为境外输入的案例一直存在,回国政策未见放宽,反倒越来越严格。除了“五个一”、“熔断”机制和48小时的“双阴”检测,中国驻美大使馆在2021年初再次更新了政策,强调“非必要、非紧急、不旅行”

旅客需要向使馆提交文件证明回国是紧急、必要的,但一些旅客在网上表示,他们向使馆提交了国内家人死亡或病危通知书,强调是为奔丧或探重病亲属必须回国;有的提交了退租证明,表示在美国已没有住所,必须回国,但依然无法获得登机必须的“HS”绿色码,千辛万苦换来的机票再次作废。受影响的既有持美国旅游签证的中国旅客,也有持有美国绿卡的中国人。一位亲历者在微博自述,在西雅图机场的人们,从“双阴”检测到上传文件“都符合国家规定”,但却收到中国大使馆以“您的旅行非必要、非紧急”为由的“未通过核验”,他们拿著手机“拖著所有行李站著不停地刷码(指登机必须的绿色码)”,“时间一点点过去”,直到值机柜台关闭,最终却回不了家。“没有因为新冠倒在美国,却倒在了自家人设置的门槛里。”

一位华人票务代理告诉端传媒,“越来越多的人即使满足了‘双阴’检测标准,也拿不到登机需要的‘绿码’。”他举例称2021年1月的一个飞往中国的航班,他的12位客人里,有9位没有拿到“绿码”。他建议“与其花了时间与精力,最后在机场被拒绝,不如一开始就做好长期居留美国的打算。”

2020年3月26日波士顿,一名妇女穿过波士顿市中心的街道。
2020年3月26日波士顿,一名妇女穿过波士顿市中心的街道。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在2021年1月接受中央电视台访问时说,自2020年4月以来,中国境内发生的疫情,病毒来源都是境外输入。而目前,“我国严防死守的策略总体上非常成功。”

中国驻美大使馆发布公告称,“绝不能让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前功尽弃”,“个人的小账要算,更要算国家的大账”。并斥责一些赴华旅客与中介机构、检测机构“进行违规操作”,“甚至恶意篡改检测报告”,“是对中国疫情的严峻挑战”。使馆表示,春节即将到来,使馆为海外华人推出“春节云端饕餮大餐”,举办各类线上春节活动,确保“节日假期一定会欢欢喜喜”。

但对方玲玲来说,这样的公告无异于伤口上再撒一把盐,“可能永远没有办法回国了”。她把生活重心转向了如何在美国生存。她咨询过律师,逾期滞留可能会导致下次无法入境美国,但如果她不在美国犯法,通常不会被遣返。她想过去中餐馆做黑工,但疫情原因,中餐馆也不招服务生了。她应聘去了华人家庭帮人家带孩子,但没有被录用。还有朋友建议她到墨西哥过冬天,墨西哥对中国护照持有者提供长达6个月的旅行签证,一些在美身份失效的留学生,干脆到墨西哥暂居,待回国政策有所放宽后再伺机而动,但对她来说,墨西哥是语言、文化和法律都非常陌生的地方,且那里的疫情也并不乐观。

冬天来了,天气寒冷,奥斯汀也下了一场大雪。方玲玲到附近的教堂拿过一次免费的衣服和食物。圣诞节的第二天,奥斯汀市一家墨西哥餐厅免费发放一千份烤鸡套餐,她去了,大快朵颐。

“一开始觉得羞耻,毕竟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需要别人救济的生活。”但是父母为了她回国已经付出了许多金钱,“我也不好意思再向他们要钱了。”

“面子和尊严,几个月前我就不再考虑了。”方玲玲说,“美国的疫情确实很严重,国内抗疫又那么不容易。但这么不断地修改政策,反而令人寒心。许多人付出了时间与金钱,最后仍然是滞留在美国,那么一开始就不要让他们付出这么多。”

受访者方玲玲为化名

读者评论 112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这种生活太令我心痛了。政府口称是为了保护国内民众,实际上国门内也是民不聊生

  2. 非必要不緊急那個過了。在這種時候大家坐飛機肯定是急事,誰會去旅遊啊。

  3. 從這連串的評論,就能看見某些人洗地的技巧:
    1. 迴避核心問題:一個國家應否以高門檻阻止留學生回國,以及有無責任提供支援。
    2. 務虛務實不停轉換,扯到新聞應該如何寫得全面,卻無視文章所講的事實;在務虛上講不過,就講回國技術層面問題。
    3. 諉過於人,「五個一」明明是中國的政策,卻說中美應該共同努力,改善關係。
    4.轉移焦點,扯到美國大選和中美關係上去。
    5.先行退出,以往講不過去就來一句「你是不是中國人?」來結束,現在進步了一點,說自己「不是來爭辯的,不回應了。」來掛免戰牌,在很多討論區中都有。
    以上技巧主要是帶風向,向那些人所設定的方向走,帶風向不成,就針對其他細節令大眾分散精力,從而迴避核心問題,這是引導輿論的精義。
    其實美國2020年已經實施STEP計畫,讓海外美國公民可以向美國海外使領館尋求協助,包括協助尋找回美機位。臺灣已經開放海外留學生回臺,只需回國後做足檢疫,包括居家隔離14日即可。

  4. 完完全全牺牲掉“小部分人”,换取更多人的一些假美好,是这个国家一直很擅长的事情

  5. 很喜歡這一篇評論的討論。能夠讓中國之外的民眾看到國內輿論場的狀況以及不同的聲音。作者最後出來很正面的讓大家一起加油更是畫龍點睛。

  6. 谢谢作者,能看到你在这片文章中灌注的真挚共情。有些人,看到作者这样的回复,你应该感到羞愧!

  7. 作者好
    你這篇新聞寫得很不錯,有血有肉,希望你知道有人欣賞你的工作,繼續努力

  8. 大家好,我是这篇文章的作者,谢谢大家能够看完这篇故事。我很早就问过方玲玲要不要经济上的援助,我和我的几个朋友也都说过可以给她一些帮助,比如买超市的现金卡给她,但是她一直都是拒绝的,因为她觉得疫情期间失业的人很多,比她惨的人也很多。现在她也有在好好生活。再次谢谢建议捐款的读者~~~一起加油吧。

  9. 這女孩的經歷讓我不由自主的想起李文亮醫生:同樣是安份守己的活著,同樣是感染新冠肺炎,同樣是被國家體制所輾碎。諷刺的是,李文亮醫生死了,卻被曾經輾碎他的體制奉為英雄;女孩活著,卻仍要當作過街老鼠一樣被民眾和國家唾棄。有時真不知道當一個死掉的普通人難點,還是當一個活著的普通人難點。

  10. @端小编 不知可否提供捐助渠道?作为一个不久前幸运地顺利回国的留学生,我也希望能帮帮这位方同学。
    希望方同学能够坚持住,并尽早脱困。

  11. 看文章的描述,这位女生貌似跟之前开着跑车轰街并高喊cnmb等革命口号的留学生不是一伙的。但是无论哪种留学生,都祝他们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不要轻易出国了。谢谢了

  12. 回jackhui:
    你问了我六个问题,但是我给你的答案早已在前一则回复的最后一段写好了:「这篇文章还有更重要的意义:那些会在微博上骂她的人如果看到了这篇文章,至少还有可能能够意识到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直接一顶帽子扣过去。如果没有人写这类文章,那么每个人头上的帽子只会更多而不会更少。」
    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的意义,我还可以继续给你列举,为什么这篇文章值得被发表出来。
    首先,如果你恰好是一个准留学生,正在准备申请出国留学,那么看了这篇文章之后你可能就会再权衡一下要不要去美国的学校。
    其次,如果你恰好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在美留学生,这篇文章也可以给你提供很有价值的信息。就算不是在美国读书,这些信息也是有价值的,可以让你防患于未然。
    再次,一篇这样的文章可能不足以对某人的价值观产生 significant 的影响,但是如果一个人长期阅读类似的采访文章,了解了许多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那么这个人在未来更有可能理解不同立场的人,因为他明白人是复杂的。
    最后,单纯的同情不一定是有意义的,但是共情一直都是人文主义追求的目标。你只看到读了这篇文章的人对方玲玲产生了同情,而没有看到共情。

  13. 報道裏描述的現象就是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能引起讀者思考甚至改觀便是這報道的價值所在。
    報道帶給我的觀點是: 當有舉國上下,用普天同慶、幸災樂禍的心態,看美國每天確診、死亡人數節節上升然後會心一笑的時候,就有沒有想過這"數字" 裏面有中國人、"華人"-----我們的同胞。心安理得地責怪"敵國" ,為將國人拒之門外的政策拍手叫好,到底是一個甚麼的環境,可以令人在一個災難前,對受害者"問責" ,批評對方是"不夠慘" ,問對方"死得未" 。
    這"數字" 所代表的,就是一個個有血肉的人。極為同意 YKJin 所講: one is too many.

  14. 退一萬步來說,像他這種的行為其實就是追擊受害者(詳見端的另一篇新聞)。藉着打垮受害者的誠信來合理化另一方的行為,不管那方是政府還是某些特定團體

  15. 其實當初是想真誠討論一下的,只是越討論越奇怪,或者可能他不自知,但官腔鄰居論點不斷出現,就像在看新聞聯播
    但細想一下,他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下次再有人提起雷鋒的時候就應該要加入反方細心辯論一下了

  16. 我为什么说jackhui在装傻:
    我们这些人真的有认识障碍吗?真的看不懂jackhui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显然不是。我们都知道他提出的要求是什么,他想要的是一种公认的新闻伦理:在讨论的对象涉及两方的时候,不仅要呈现你想表现的一方,也要用适当篇幅讨论另一方;在展现你那一方的逻辑的同时,也要去理解另一方的行为背后的合理性。
    拿这一条去分析端传媒的这篇文章,作者做到了这一点吗?非常不充分。那为什么我不去用这一条去批判作者呢?很明显的一点是,后者,也就是中国政府的立场和观点,被大陆的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了一年多,被这些媒体煽动起来的民众对留学生群体的污名化和网暴持续了整整一年,关于这方面的表现可以去看我前面的评论。而端传媒的报道,可以说是极为少有的通过公开渠道为留学生群体的发声。你作为一个大陆人,在这里把官媒的报道和群众一边倒的声讨装作不存在一样。
    而且你提出的这篇文章的盲点,你实际上不敢展开讨论。你说这篇文章,一,缺乏全面性,没有考虑到其他的受困群体的苦难;二、没有意识到中国政府遇到的资源上的困难。这些都是伪问题。当我们开始考察这两点背后的事实情况时,你却又躲到抽象的问题后面,指责我们批评你的立场,却不正面回应我们对于事实的质疑

  17. Journalism本來就是可以有各種角度去書寫。更何況市面上不是只有煽情的新聞。所以不存在“該不該”這樣寫報道的問題。

  18. @jackhui
    我回頭看了我剛才的評論,壓根就沒有只提航班的問題(其實連航班二字都沒有),是直接說的一系列阻礙海外中國公民回國的舉措。
    你可能沒有在真正的法治社會生活過,如果一個公民的最基本權利都可以任意被國家剝奪和限制並不自知的,那這個社會就沒有什麽公義和希望可言。
    你所説的航班限制,做出這個政策的就是政府。就如我之前所説,一系列的措施:雙隱性檢測,航班劇減,和所謂回國理由不充分而三番四次不然國民回國,這就是體制性的阻礙。
    説這些舉措和什麽中美關係,大選,外交之類有關的話,那原來其實風馬不及的事情都能用來作爲藉口來侵犯本國人民的權利,那我只覺得悲哀。
    你説中國政府對比澳洲政府不急著讓海外國民回來,並喊著人權解決不了問題。可是明明在中國本土的是中國人,海外的也是中國人啊,海外不是水深火熱嗎,爲什麽不讓人回國?自己花的錢買機票,并且防疫要求都努力滿足的情況下,還是阻攔,那就很詭異了。拜托,關鍵就是中國和普世價值的區別:其實中國壓根沒有人權的概念,所以個體的故事,和人真實的感受都是可以隨意踐踏的,畢竟犧牲一小部分人來換取大部分人的利益是合理不過的在這樣的社會下,共情就是很難的事情,你做不到的話我也不意外的。
    回應你所説的“多元”。一個真正多元的社會目前在國内是完全沒有的,而你不斷强調的另一個角度看問題不過是想用“多元”這個口號來掩蓋你的狹隘和謬誤。因爲這裏討論的事情是有分輕重的。而一個人作爲公民的權力可以被任意剝奪,并且不自知,那基本上就沒有多元社會可以存在的基礎。
    最後,想給寫這篇的記者加個鷄腿。也懇請那些讀文章之後抱怨作者寫的角度不合理,可以自己去寫一篇而不是抱怨別人寫的東西不合自己胃口。
    宏大的事情我們要關注和討論,但是個體的故事同樣也重要。在這樣的災難面前,即使一年多過去,犧牲的人仍舊是one is too many.

  19. 给没时间看,或者看不懂我回复的人一个简介:
    我讨论的重点并不在女孩该不该归国。我发表的意见在说“这文章重点在于渲染感情,而非传达信息,新闻不应该是这样的”。
    当然由于文章的信息点在“女孩归国”上,我对此也有发表看法。那些看法目的在于展现文章本可讨论,但由于写作目的偏差而忽略的地方。
    进而讲述我认为新闻并不应该是这样的。
    致突然冒出来开始给我安排动机、论点的评论者:
    围绕“辩论技巧”,而不走进问题核心的讨论也是我所反对。我认为社会应当更多关注问题,而不是在吸引舆论的技巧上打转。
    我很高兴昨天有不少人回复了我他们的观点,虽然他们不一定认同我。但我并不是为了争辩而来。当讨论氛围不在,那就散了吧。再见!

  20. 不是洗版,是洗白
    好好一篇記實文章被說成是文學作品,這真的是文學作品的話早就被打零分退回重作了
    人們回不去是事實,政府在搬龍門也是事實,有幫助部份人民回去也是事實,責任全在美方倒變成文學作品了

  21. 评论比女孩的遭遇更可怕。我觉得是寒心的是为了“大局”,可以牺牲公民的任意权利,但是真的是毫无办法解决吗?

  22. @YKjin
    人都有权力,但是人都受客观限制。限制就是每周航班有限,能回来的人有限。
    你可以不同意航班限制,但是你不能单以归国权讨论航班限制问题,你必须回答你如何回应其他人担忧的问题。权力之间的权衡本就是政治的本质。
    你看到的只有“对权力的限制”,难道就不允许别人看到别的价值了?多元社会就在于有不同人看见不同价值,不同价值关注不同风险,因此多元意见能使社会更好。与你看见的不一样就指责他人“模糊视线”对讨论有益?
    关于澳洲部分,说明中国并不担心让更多人归国。而是中美之间的争端。。。这个好像真不是喊着人权就能解决的外交问题。。不过竞选期过去估计会好点了吧。
    我有交代我为什么要反对,你可以回去看,虽然我知道我回复有点多你可能看不完,我并没有谴责文章不专业,反而是指责其过度专业。我也从来没有谈论过“因为疫情不让归国”的问题。
    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冒出来两个人指我有这个观点呢?

  23. @ketleman 端的排版是按字数排的。。不是按回复数排的。。。
    原来你评论的目的是在“压制他人言论”而不是“讨论”?所以你写评论的目的,不是回应我的内容,而是压制我的言论了?站出来喊“他有特殊目的,你们来听我的”,所以你的目的是文宣了?
    社会多元化的好处,在于不同价值之间的沟通可以促进思想的发展,而不是不同价值之间争权夺利有什么好的。我提出我的观点,并非以争夺舆论场,而是期待与作者/编者/有其他有思想的读者沟通。我期待能有更强大的逻辑能驳倒我的观点,但我厌恶你们这群为争权力而来干预社会思想的政客。如果你是为政治宣传而来,请你不要污染这个思想讨论之处。
    而且我什么时候说“让某些人归国会带来防疫风险了”,没说过的话不要污蔑人。
    讨论的时候一个重要的技巧是Active Listening,请听懂对方在说什么再回应。不是假设“你这个立场必然持什么言论”。

  24. 希望玲玲接下來一切順利。
    評論裏有些人的言論真的讓人咂舌。
    是不是國内荒謬的是事情太多,所以看到極其不合理的事情也只能和權力共情並無法察覺其中詭異之處。
    海外的中國公民想要回國是在行使自己的歸國權,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即使輿論再怎麽不願意,也輪不到他們來決定。而另一方面對於疫情的考慮也是合理的,但是本來已經定制了雙陰檢測和下飛機后集中隔離和回家後繼續居家隔離。也就是説,防控疫情和讓國民回家是可以兩全的。
    對於目前這一系列的操作,我看到的只有國家對公民合法權利(歸國權)的侵犯,甚至是剝奪。和被引流的輿論從而把問題的重心轉移。那些在譴責文章不夠專業,或者不斷强調爲了控制疫情而不能讓海外中國公民回國的人,只讓我覺得你在repeat propaganda而不是有足夠思考能力。
    PS:根據之前在微博上的消息,疫情爆發以來中國接海外僑胞7萬多人,而人口和基礎設施的體量都更少的澳洲,接海外僑胞是43萬人。
    唉,《戰狼》原來只是給大家畫個大餅,讓你愛國,但是關鍵時刻,國並不愛你。(這句尤其是送給在目前鐵拳沒有打到身上,但卻沒有警惕和反思的人。

  25. 这个@jackhui是要洗版么,通过对我的回复拆成三条的方式来把我的评论压下去让别人看不到,这么下作的手段就不要在这里搞了
    我建议阅读到这条评论的朋友翻一下评论记录
    还以为你要说些什么,到这里又是“责任全在美方”。美国飞中国的航班限制到底是谁做出的,这傻子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吧。中国的留学生是有数十万,但这数十万难道今年都要毕业回国?你混淆什么视听?那些学生从毕业到现在整整七个月了,再有分配上的限制难道你七个月都没整出个方案来?当然我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压根就没准备出台方案
    你说允许某些人回国会给国内防疫带来风险,我就当你说的是文章中这位已染病的当事人。我就想问你是否同意感染过新冠肺炎的人可以回国?如果同意,那就拿出可行的确定的标准。这位是已经做过检查的人,你还怀疑她要传播病毒。那现在这种情况,你在全世界随便找出来一个人,哪一个没有病毒风险?哪一个的风险比我们这位同胞小?欧洲的痊愈者可是早就满天飞了,他们一开始就规定了确切的隔离门槛。而我们的同胞,这位当事人至今得不到大使馆一条明确的回复

  26. @ketleman 这一查就有,文中困难最直接的原因,文章居然不提。大使馆能控制的只是“谁上飞机”,矛头瞄准大使馆,目标只能是插队抢资源。
    要是为了让更多人回家,你让中美提高航班数才是正理。

  27. @ketleman 而且假如存在一个阳性,这一飞机几百人可能都有危险。你敢随便放人上去吗?即使她说她好了。

  28. @ketleman 领事馆可能在分配着资源,但管着上限的可是美国政府。

  29. @ketleman
    这里的资源指的是美国政府允许的航班数。
    去年年底所以航空公司才每周16班吧,一周能回来不到一万人?
    在美国中国人可是数十万,单留学生也有小几十万。全运留学生也得排一年队吧。。。
    而且这数十万人回来还要隔离检测。。。

  30. @user1010011 有些人没能力反驳就只能说别人是监察人员。

  31. @niconici2020 文学性并不代表修辞手法,文学性是为了区分新闻/文学。新闻写作出发点是传播信息,文学写作的出发点在于“如何更好的表达”。文学出发点的写作,可以对素材加以选择突出重点。但出于传播信息的写作,不会忽略自己掌握的信息。
    我所指控的文学性,来自于以“突出被访者痛苦的写作角度”来选择素材,而非以“展现被访者困境”的角度来展示信息。

  32. 有些人在这装理中客装外宾搅浑水,也就骗骗港台的朋友了。我们在大陆生活的人能不知道这篇文章的价值吗?这里,我就简单拿墙内的舆论风向放在这里对照一下: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4218425
    这是知乎的专栏文章,描述一对有着与本篇文章女主相似困境的母女的故事,评论上千,被顶到最前面的都是什么回复呢?
    “出国是她的选择,回不来是她的代价。没什么好同情的。”
    “我们没有一寸土地是给香蕉人的”
    “回不来是她自己哭 回来了也许是很多家庭哭
    [思考]”
    “还早有准备,这种人就是欠收拾”
    “回国祸害谁?会说中文的外国人祸害国人吗?”
    “明知道不行还去碰瓷,真的恶心”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中英牌子?我怎么觉得这是明知道自己有问题回不来就要去机场碰瓷的”
    “这个小女孩不一定是中国籍,不然哪有妈妈有绿码女儿没有的,而且六岁,怎么看都不是去旅游的,也不是去留学的,舆情一年了,说探亲也说不过,最大可能是在美国生的孩子,有美国籍,但是妈妈没有。
    “还有,妈妈非常清楚她们大概率上不了飞机,所以事前准备了中英文文书,那上不了飞机的原因她一定是很清楚了,但是通篇她都没有提原因,只说结果”
    这样的回复还有五十多条,每条都获得了成千上百的点赞。那些中国大陆的媒体自媒体,非常明白怎么挑动“爱国者”的情绪,知道官方想要什么风向,借此毫无愧疚之心地吃留学生的人血馒头。说实话,没有端传媒的报道,我真的会对华人的舆论界失去信心
    还有跳出来拿苦难的紧急性和资源稀缺性说事的,你要点脸吧。文中的这位当事人可算是模范中国人了,不哭不闹不游行,一切静等中国政府政策,没钱花了自己扛,甚至还在疫情初期给国内捐了口罩。这样的人还要被质疑不够惨,她的境遇也被说成是“有文学性的故事”而已。那我真的不知道当事人还要怎么做才能入您法眼,我只能说生而为中国人,我很抱歉。
    当事人的问题紧急吗?一开始一点也不紧急,只是要回国罢了,英法德等国三四月就已经通过外交部帮助滞留在外的本国公民回国,而当时武汉已经解封的中国政府在做什么?限制航班和发放连花清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回国政策还在一步步收紧。不就是你自己把留学生一步步推到火坑里去的吗?
    中国的政府资源不够吗?这话要放在去年的今天我信,现在疫情爆发已经超过一年了,你现在还拿这个说事真的是脸都不要了。任谁都知道六月后就是留学生的毕业季,中国的留学生是有数的,他们其中的大部分一定要回来。政府有为这些人服务的预案吗?中国二月份就复工了,上半年经济就开始正增长了,你还在跟我们说政府有资源困难?,我只想冷笑,怕是压根就不想让这些人回来

  33. 這位主人公,對於中美兩國的政治體系完全不懂,根本就不應該出國讀書,好好在國內當粉紅,這才是她的歸宿。

  34. 不停咁洗呢篇野係"文學性" 、"故事" 、"自媒體", 無非就係要帶風向帶去呢個係"創作", 博流量的"假新聞", 然後就自己得出個結論話《端》係廢青媒體,你地睇《端》咪同你地成日話的小粉紅冇分別,係度自high.

  35. Re nico
    有些監察人員覺得不符主旋律,就可説成是文學作品

  36. 其實不太懂,為甚麼一直有人用「文學性」來批判這篇報道?我個人覺得這篇報道只是文字流暢地講述了一位海外留學生的遭遇,當中並沒有用甚麼具文學性的表達技巧吧?文學的特質之一的確能引起人的同情,但一篇報導能引起人的同情、悲傷,並不代表它就是具有文學性/屬於文學啊?

  37. 文中这位留学生,我觉得也真没必要留学,连墙国是什么东西都看不透,思辨能力可见一斑,所以早就应该让父母托关系搞个铁饭碗然后结婚生娃了事

  38. 同样的事实,基调改成留学生自我牺牲,积极配合你国所谓防疫政策,大赞墙国防疫成绩,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多笼的传人出笼混淆视听了

  39. 然后我们看见了,然后我们记住了,然后我们还会给子子孙孙讲述她的故事。她的经历将会和方方日记以及未来各国记录者记下的文字一并成为这个时代的最真实最直接最惨痛的记忆。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40. @fsnvtjvsu 是的,若人们都以“娱乐"程度评价新闻,往往并非最重要的信息传达给最多的人。就好像真假新闻之争中,假新闻就因为其”娱乐“程度而被更广泛的传播。因此以”娱乐“程度评价新闻不值得提倡。

  41. @Minagi 更全面的角度,并不一定代表更多的素材。写一篇文章,第一件事情就是思考想要表达什么。
    读者最喜欢看的信息就是故事,一个难以归国的留学生素材,去渲染情绪,讲好故事自然能得到最大的流量。我们可能会去渲染她的悲情,强化她所经历的压迫,让人对她产生同情。但这又能给读者带来什么?
    如果不去获得更多素材,是否可以去思考能给读者们带来什么呢?关注她身边帮助她的朋友是否能更好的鼓励读者去关心身边有类似处境的人?关注她情绪的疏导是否能帮助更多人在释放在困境的情绪?
    如果关注这个问题本身,归国的角度:“为什么她回不去,每天多少人回去,一共多少人想回去”?公平的角度:“谁回去了谁没回去”“谁在做决定”“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个标准”,如何做得更好:“瓶颈在哪里”“如何解决瓶颈”。这些问题并不是都需要大量采访才能得到信息,很多东西网上就有。
    最后我只看见她很惨。很惨啊,全世界都对不起她,故事很动人,所以呢?

  42. @c_s 赞同楼下你的建议,看完个人故事再看看比较宏观的留学生数据和境况,尤其意思。希望端能考虑

  43. 回jackhui:
    照你的要求,再去找几个成功回国的留学生进行采访,就一定能让你满意了吗?光是能找到人进行采访就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更不用说记者得要如何才能知道被采访者是否真的能代表大多数?如果不能代表大多数,那岂不是更加有失偏颇?就算恰好真的能够代表大多数,对立立场的人——比如没有成功回国的留学生——是不是又要像你一样,说「我们不服,为什么不采访更多像我们这样回不去的人,只采访一个方玲玲」?然后记者又去采访更多的留学生,得到更多的观点,你会不会又说「多数回国留学生的观点有漏洞,不足以呈现出完整的逻辑,还有少数的观点没覆盖到,所以我不服」?如果不是的话,那到底要采访多少个人才算「全面」呢?两个够吗?那三个、四个呢?如果你觉得这样就够了,那我故意选一些很不具有代表性的四个人出来,是不是就不违反作为记者的操守了呢?是不是就能让你心服口服了呢?从此以后是不是所有采访文章都还得要找到至少两个与被采访者立场不同的人,和一个立场相同的人之后,才能够发表出来呢?是不是我要去采访一个艺术家,我还要再去找一个反对这位艺术家的「黑粉」,来表现我的「全面」呢?如果不是的话,这位黑粉是不是也应该站出来说这篇文章不全面呢?还有,我每次要去采访一个贫困家庭,我是不是还得要去找一个不贫困的家庭来采访?如果这个家庭说自己支持中国政府,我是不是还得要找个反对中国政府的人来采访?如果这个家庭提到自己没领到补助,我是不是还得找个领到的来采访?
    绕这么一大圈,说白了就是一件事,如果「采访一个人不够全面」成为一种职业操守,一样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只是你的一厢情愿罢了。更何况只深入采访一个人本来就不一定是为了要引导你相信什么观点,媒体本来就有监督政府的职能,而没有监督一个普通人的职能。我想展现一个活生生的人,想让别人了解到说「原来在我不知道的地方有人正在经历这样的事情」,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再找个人来批评他?这样做的话当事人会怎么想?最后,这篇文章还有更重要的意义:那些会在微博上骂她的人如果看到了这篇文章,至少还有可能能够意识到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直接一顶帽子扣过去。如果没有人写这类文章,那么每个人头上的帽子只会更多而不会更少。

  44. 建議編輯出一篇留學生的數據報導,採訪當地辦事處,或相關人員,從政策面著手,延伸這篇以情感出發的個案。
    這篇文挑起了大家的盲點跟話題,期待延續深入,進而打到真的受困境待解決的問題。

  45. @jackhui 你意思係文章過度娛樂化,文章以「文學」嘅方向作報道,會令到人忽略更重要嘅事?

  46. 見微知著。
    我身邊有友人磨了幾個月,機票被迫改了三次,終於飛回去了,祝福妳早日安全回家。

  47. @c_s 同意你所说的个案报导的作用,多看些个案确实是有用的。
    其实这些评论也许源于近期对表达技巧的思考吧。我们可以学习更多的语言技巧,使我们表达的观点被更多人接受。也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寻找问题正确的答案。但是我却发现前者在社会的接受度远高于后者。我们可以学习更多技巧,把小鸡描写成凤凰,但这真的有意义吗?
    根源也许在于,人对于这种艺术性、美的事物有天生的倾向,喜欢接收让自己愉悦的信息。所以自媒体时代才会走向流量称王,Fake News满天飞的地步。
    因此渐渐开始对文字打磨程度超过对信息打磨程度还被人夸的文章有一种直观的反感,所以才会较激烈的留言批评吧。
    我认为这现状是应当改变的,真正有用的信息才能更好的传播,大家也不会仅仅停留在文章的“欣赏”上。不过也许通过这种留言评论并非最佳方法。

  48. 不只大家有否留意,jackhui是強調「自媒體」,而不是「媒體」,甚麼人會用「自媒體」三字大家可以想像一下

  49. (接上)
    我還是補充一段,你一直說排序排序問題,對嘛!我們都知道貧病者群體在疫情裡很可憐,但這件事你早就知道了啊!因為被媒體放大檢視過了。但這篇重點就不在那嘛!這篇是否給你了新知?有,是吧?那就夠啦。我就說了,新聞是給新知,然後這篇文是打到了。以上。

  50. @jackhui 我沒有惡意,我也覺得你說的有些道理,但你並沒有說服我,我也不會改變我的觀點。
    我看了你的觀點,讓我猜想你是否不太熟悉端的文章風格?以往也很多個案型的報導啊(你點這個「被疫情改變的生活」標籤,相關的文章都在幫我們補充很多人的生活。)之前有關注醫護、學生、官員、失親者、電影、伴侶⋯⋯應該說拿個案來拓視角不是第一次,而且,關注其他媒體沒看見的世界是很好的,這也是端比其他家獨出之處。
    //
    然後置頂只是因為是新文章吧,你看這不,今天就往下排了。
    //
    關於報導,我覺得能讓人拓展見識,就是好報導。至於你要一篇報導能多全面,不如自己多抓取一些資訊來源來滿足自己。然後其他不想再贅述了,根本上的東西我們有歧異,但我尊重你的感受。

  51. @Peike 我认可你大多数说的,除了那句“她的声音没有被听见”。大使馆已经对其声音有回复,她只是不同意大使馆判断。但是大使馆唯一掌握所有申请的机构,在没有证据下质疑其判断并不合理。如果文章在展示的是:“有钱有权的回国了,没钱没权的留在美国”,那我认为这种质疑是合理的。但是文章展示了,“名校毕业生”这种在社会上较有能力的群体回不了国,体现不出决定的不合理性。
    就好像以不满法庭判决为理由,指责不法治是不合理的。

  52. @donkilu 个案需要根据细节判断,作为非当事人非掌握细节的我们当然无从评价。我指的排序在于“群体特征”角度,按群体而言,肯定是先安排老、幼、无生存能力者,仅从名校毕业研究生这个特征的话,她就应该是要排在队伍最后的。至于个体境遇,我相信弱势群体中,个人境遇更悲惨的不可能比强势群体更少。
    至于你说的浪费时间金钱这一点我确实也同意,如果由排序能更客观明确,更透明可预知一点,确实更好。

  53. @fsnvtjvsu 请留意我批评的重点,并不是在于其“立场”,而是在于你们称赞的“好文”。一篇文章的写作技巧,应当服务于他的写作目的。作为新闻报道,写作技巧应当服务于“报道”,而不是“文学性”。关注“流量”是自媒体时代的特征,但也是自媒体时代的弊端。如果读者都以文学性判断报道好坏,那严肃报道将无存身之处。这篇文章就是一片自媒体时代的流量代表作,从报道偏向、隐略负面因素等,都使他获取流量之举失去价值,如果媒体走向娱乐向,对谁都没有好处。
    服务于“让人了解事情更多面性”的方法可以很多,展现一个“仅偏向一面”的文章并非很好的方法。如果这篇文章的价值仅剩“也是一家观点”,那他只适合出现在自媒体,或者被媒体文章引用,而不适合放在专业媒体的首页上。

  54. 其實端呢篇文寫得幾好,可以比人知道一啲被忽視嘅人係疫情底下會面對嘅生活,從而了解到各國係處理疫情上面嘅各種問題。
    我唔明有啲人會因為端呢篇文唔夠中立持平就批評佢唔係一篇好文。一篇報道係一定有立場,如果想睇返自己想睇嘅嘢,咁不如睇返人民日報,去返自己熟悉嘅環境就算啦。睇報道唔係為咗搵返自己想睇嘅嘢係到打飛機,係比你了解更多面向。

  55. 这篇文章的主角得了病,沒工作,沒固定住所,沒有健康保險,簽證也過期了,其生存能力、健康程度怎麼會是更高的呢?所謂"非常合理的排序"又是什麼?如果有客觀的審查條件也就算了,現在卻是大使館說了算,不斷浪費大家的時間金錢,這樣真的"合理"嗎?

  56. 楼下那位仁兄说的太对了!这篇报道妄图通过少部分被境外势力蛊惑的不明真相的群众恶毒攻击我国伟大正确的抗疫政策,真是其心可诛!我在这里也诚恳的建议,端的各位同志以后发表这类文章一定要三思!最好要加入人民日报环球时报观察者网这样具有公信力的媒体的客观报道来平衡,也可以参考一下微博上如上帝之鹰孤烟暮蝉这样广受欢迎的意见领袖对这类事件的公允评价,最后还可以加入几张我国新锐艺术家乌合麒麟的作品让文章显得生动活泼。这才能反映人民的心声嘛!

  57. 一篇很好的文章,让我了解到了国内对国际航班的政策,和这种政策所造成的各种不方便。
    感觉政策制定者本应该使用更好的方式,但同时知道这种不近人情的政策符合了大家对国内政策制定者的一贯认识。而正是这种一贯认识的产生说明了其问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不光是我觉得政策不够合理,而是所有人都觉得。
    但一个政策总会让一部分人觉得不合理,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合理的做法是,他们的声音能被听到,以后出台新的政策加以改善;或者他们蒙受的不公能有渠道申诉并受到处理。缺乏这些,才是大家读到这文章时感到同情,但知道以后会一直这样下去的深深的无力感。

  58. 怪不得很多阳性的都是入境输入
    即使不让人回来大使馆也应该提供些帮助
    大使馆确实不怎么给力 给留学生发几个防疫包就各种宣传 有需要帮助的却让自己想办法
    在国内也有各种滞留 生病没得医 真是时代的一粒沙

  59. @Minagi 我没有说一个人的故事不值得被报道啊。一个人的故事当然值得被更全面的阐述。但如果阐述的方法,是通过忽略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强化对某事的误解来呈现自己的悲情。这种技巧就是不值得被称赞的。讲“紧急性、必要性”,只讲自己被否定,不讲谁通过了?

  60. @1234_ 关注点和你不一样就是模糊视线吗?

  61. @Annatar 现在的社会问题是资源不足,资源不足就有优先度问题。这些理由都紧急都必要,在资源充足下当然都应该满足,但我批评文章的点也在于文章通过忽略资源不足、自我优先度低的理由,来展示自己的悲情。
    也许大家习惯了“声音更大更多人关注,获得更多利益”的模式,但这是确实是个不公平的社会分配模式。

  62. @jling 表达能力是技巧,本身就不应当被看作评价新闻的标准。以流量作为新闻评价标准本就是自媒体时代的弊端。
    不知道你是如何从得出我认为“某些群体不应当被报道”的?报道评价的好坏应当在于其传达的信息量、对问题揭露的全面性、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对某些群体的报道自然也是,如果能更好的做到这些点,自然也是有价值的报道。但是只通过文章写得更好来发声?这有价值吗?我还不如去看小说。

  63. 1. 我认可你说的自媒体作为开拓视角的价值,这种文章发在自媒体上看过不少,我没反对过,还点过赞。但端将这种文章置顶,说明端认可这篇文章的价值,这就是我不能认可的。
    2. 这篇文章从信息量、所呼唤关注的社会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都缺乏足够的充足的陈述。唯一的优势在于故事写得很好,将个人的悲情渲染十足。以流量/写作技巧评价新闻确实是自媒体时代的一个风气,但这是一个值得提倡的风气吗?如果专业媒体也开始以这种文章为好文章,大家都去“点赞”这种文章,这种激励机制会使能使社会问题更真实的被呈现,还是社会真相都被文学所绑架了?
    3. 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惨、自己的事情紧急,觉得没有人关注到自己,每个人都应该且可以为自己发声。但文章向读者呈现对”非紧急、非必要“顺序的挑战,但这篇文章所代表的群体在所有群体中,其生存能力、健康程度是更高的。个体可能会存在困境,但其他群体中个体发生困境的可能性只会更高。这个群体在“紧急性和必要性”上被排序靠后,本就是非常合理的一种排序。
    4. 为什么新闻媒体有“中立平衡”报道的要求?因为当我们呈现一个故事,相当于改变读者对一件事情的认知。如果新闻媒体希望读者对”必要性紧急性“有正确的认知,在报道相似内容时就应当更全面的展示。一个专业媒体的常见做法:平衡报道,报道事件另一面(如使馆对必要性和紧急性的看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如同自媒体般以流量而非专业作报道,不应当被批评?

  64. 很好的一篇報導!我也同樣困在Austin快一年了,不知何年何月才回的了家,唉。

  65. 感同身受,谢谢小编把个体的故事写出来,不管是否能够推进解决,哪怕只是让别的个体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就已经足够温暖了,谢谢🙏🏻

  66. 投胎没头好 你要是高管子女 或者技术间谍 大使馆立马安排包机

  67. 一名擁有好家庭、高學歷的女生,因為一場不可預估的疫症,她從天堂掉落,在泥濘中掙扎。
    方玲玲又是多少人的縮影?

  68. 等37名理客中分别订阅217年端传媒尊享会员,端就有钱做“全貌”报道了,诸君加油。

  69. 补充一句,没人讲故事、也没有人愿意听故事的后果就是:你觉得他是收了钱发的评论,他也觉得你是收了钱发的评论。

  70. 「媒体不去了解归国群体全貌,抓住一个故事写“新闻”干嘛。你们是技巧学多了忘记新闻本质了吗?」
    回jackhui:
    这就是你对机构媒体的理解吗?如果要做一个全面的调查,难度何其高,恐怕做出来之后直接投学术期刊都没问题了,媒体是专门来做这种事的吗?想要专业的社会学调查,除非自己去翻最权威的那些期刊,否则休想在其它任何地方能够找到让你满意的文章。更何况就算是经过了同行评议的期刊文章,也未必能考虑周全,区区一个记者有何德何能想出办法来「了解事件的全貌」呢?你这一句话否定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媒体,讲好一个故事本身就是几乎所有媒体都在做的事。机构媒体尚且有行业规范和同行的监督,门槛足够高,而自媒体什么都没有。
    接下来的问题是,一个人的故事是没有价值的吗?并非如此。不管你站在什么立场,你都首先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社会学调查里的一个数字。你需要去理解他人,也需要去被他人理解。但是你不说,也没有人帮你说,谁又会主动来理解你呢?有人愿意讲述平凡的小人物的故事,这个世界才会更加五彩缤纷。

  71. 哪一種難不是難?真的沒有孰輕孰重。如果我是當事人,我也會很寒心,很絕望。不過唯一可能不同的是,我會一開始就做好長期逗留美國的思想準備。這不,我已經在香港呆滿一年了,深圳都回不去。從來沒有經歷過跟家人分離這麼久。當然在香港比在美國生活難度低。

  72. 我想有很多社会新闻,陷入困难想要的不是抱怨,责难,而是帮助。
    中国政府的对于一切事物的绝对不负责任的立场,永远的把自己国民当包袱的做法,经过了这么多事情,以及去年的蛋壳之后,你们还看不透吗?

  73. 评论区毫无意外的出现了我预想到的争论,可能面对荒诞的现实我早就已经麻木了。
    其实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是因为疫情滞留美国的留学生群体是否能够有一个解决方案。这个方案不必然涉及回国,哪怕是中国领事馆和美国商量延长此类学生在美国的合法滞留期限,这都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只要不放任别人自生自灭。
    这对于某些人来讲,就这么这么这么这么的难以理解吗?以至于要大谈什么新闻道德,法律制定来取模糊别人的视线?

  74. 对,我知道双检测的政策文本上流程透明,严苛但大家都能明白。但使馆到最后一刻拒绝有双阴结果的人上飞机,那是什么回事?奔丧、签证过期,不紧急吗?

  75. 第十一个观察者:所以说,拍得出战狼般的电影,大肆宣扬,却拿不出战狼般的手段去确保海外中国人的利益?(其实只是想要参加撤侨或者有一个可预期、透明的回家途径而已。)做不到就不要宣扬,免得显得没有底气
    中国人在海外也是中国人,同样值得你从祖国感受到的安全感

  76. 等美国政府把疫情搞定了“你”就能回国了,其实这个答案很简单,至于为什么美国政府搞不定疫情,要去问美国政府,为什么美国政府没有出台对滞留人员的帮扶措施,请去咨询美国政府,为什么美国不指定定点医院专门安排外国人进行三证通关绿色通道,请去问美国卫生部,而不是反过来质问“你中国检疫为什么那么严格让我回不来”
    逻辑上请不要本末倒置,请搞清楚因果。
    我尊重每一位留学生抒发情感的权利,但我也讨厌媒体抓到这些机会就把文章写成不知道哪里来一股暗暗的怨气然后开始“定体问”的风格,我作为中国人看到更严格的进出境检疫规则让我安全感有增强,不断修改政策也可以理解为对疫情的动态调整的措施,这完全不是什么五毛言论,而是大部分中国人真实的情感。

  77. 如果強勢一點,資源好一點,受訪問長一點,或者所謂「文彩」好一點,就代表他/她們所受的苦難和更弱勢的群體相比不值得被重視,那不過是不值一提的假理性而已。
    這當中包括了兩樣道德判斷:
    一是新聞報導不應以報導個案形式進行,而應該關心做成個案的問題所在;可是誰說這是一篇新聞報導?是怎樣的邏輯才得出一篇個案描述是新聞報導的結論?我真的很想知道。
    二是更強勢,或者表達能力更好的個體應該讓位給更弱勢的個體。這更令人驚訝,難道一個個體被體制和官僚所翻弄,有家歸不得的遭遇是不值得被觀察?如此的判斷代表在更弱勢的群體前,他/她們所受的苦難並不更高尚。現在是要比慘比可憐麼?受的苦難還不夠,還需要看官在旁一句「比你慘的人要多,要知足」麼?這不叫共情,只叫在傷口上灑鹽。為什麼是不值一提的假理性?因為這只是「我看得比你們多,我看到更需要幫助的人,為什麼要讓那些不需要這麼多幫助的人佔這麼多話語權」的心寒表達。

  78. @jackhui 我能理解你所謂的「必要/緊急性」,貧窮、階級不均的問題在疫情裏的確是被放大關注的重要議題(即便它從來沒有被解決的一天)。但是,已經有多少新聞關注到這些大眾所認知的「弱勢」?答案是:非常多。
    //
    當社會政治新聞關注的點都落到了這些有共識的「弱勢」身上,誰來看這些我們本來不覺得他們是弱勢的「弱勢」?跟那些貧病者一樣,這些留學生(還不是少數)也同樣面臨了悲慘的困境,歸國、看病、簽證問題對他們而言就是必要跟緊急,但問題就出在於,國家為何沒有出面協助他們!?有媒體關注他們嗎?現在看來是很少吧,況且他們一出聲,直接被網友酸言扼殺。
    //
    你說到渲染的悲情,是的,如果個人經驗不悲,你我還有興趣看嗎?這篇報導有趣之處就在於揭露這位留學生身處的地獄,我們以為這些中產過得很好,但事實不然,他們也有他們的困境,這是我們很少看到的。我們很難比較她的苦痛跟貧病者哪個比較慘,但從疫情面看來,他們都是待關注的「弱勢」。
    //
    然後我個人也認同你說的關注痛苦這件事,說到底這篇也不算評論,你就當個故事看,看作拓展視角吧。因為整篇文章下來,過往祖國撐腰跟留學生個人經驗的反諷味是挺濃的,作為故事的興味和眼界開拓度是頗夠的,但實質上卻無太多實質政策上的反思批判,作為深度文章就略顯不足了。

  79. 现代社会复杂到不止一种事务,那些疫情里缺少胰岛素的人、被饿死的孩子、艾滋病患者,苦难能够排序?这样什么“文学素质高才有权利表达云云”的话,听起来像是给更弱者发声,但他会去关注更弱者吗?多半是不会,同情文中女生的朋友,也绝对都关注所谓的文学素养不高的人。而他,只是在不同的地方胡搅蛮缠的洗地罢了。

  80. 人数什么时候是承载能力决定的?你国门槛合不合理正常心智和道德的人心里都清楚,“四阴”那些东西究竟合不合理正常人也都清楚。而一个人写出自己的故事就是“尝试利用其文学能力,刻意扩大自我声音,打压弱势声音。”从中体现的是该人对宏大结构的迷恋和人格的冷漠,看来你就是文中那些网友了。说出苦难是“想插队?那些更弱的人怎么办?”,仿佛只要有人比自己更惨就要心安理得的接受不合理,和“占用社会资源”真是异曲同工之妙。最后这里是公共讨论场所,规范标点符号是礼貌,谁在乎你什么学历,麻烦学会好好说话。

  81.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82.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83. 我所反对的,并非有人发出声音,而是有人尝试利用其文学能力,刻意扩大自我声音,以打压弱势声音。就如同一群人,说着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但却暗讽他人用错标点符号。似乎用对标点符号的人的声音更值得被关注?文学素养越高的人,在社会上越能代表弱势群体?话都说不清楚的人,不更值得关注吗?你们到底是在关注痛苦,还是在享用痛苦文学?

  84. 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如果是自媒体如此发声自然无可厚非。但是专业媒体难道不肩负着披露真实的责任,拥有更高文学素养的他们,难道看不出什么是渲染出来的悲情,现实的痛苦在哪里?若专业媒体也不对此对此把关,我们指望谁来做?
    我的评论,主要是在看完整篇文章以后,我看不出来作者到底掌握了什么信息。我们不知道的,到底是有人在美国回不了国,还是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作者并不掌握更多的信息,只是掌握一个故事,他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这是解决无法归国的人群的记者,希望人去关注的点是什么?将人们的矛盾,转移到门槛上,意义有多大?提高归国人数需要考量的是承载能力,为什么文章没有关注?如果在不提高人数的情况下关注门槛,你是想帮人插队吗?

  85. 我们关注他人发声,因为我们关注他人的痛苦。我们关心更大的声音,因为我们相信越痛苦的人发出的声音越大。
    但社会上是否真正如此?我们会发现,掌握舆论能力,文宣能力的人,发出的声音往往比不懂发声的人,显得更悲情,更能切中他人关注。在于这种新闻写作技巧,在过往可能被认为唤醒人们关注的渠道,但信息爆炸的却变成了获取流量的技巧,压制弱势声音的权势。当弱势群体,连发声能力都被失去,我们真的能凭着声音关注到痛苦的人?
    新冠疫情中,最值得关注的,明显是老弱病残等对疾病抵抗能力、生存能力较弱的群体。著名大学研究生,从其生存能力、疾病抵抗能力而言,其需求排位本就是最靠后的,在其后面的估计只有壮年白领了。文中提到大使馆回复”必要性“”紧急性“不足,说明至少存在一个人,在观察不同归国个案以后,认为这个个案”必要性“及”紧急性“不足。但文章为了渲染情绪,将其渲染为”独裁的门槛“,而不是去挖掘比本个案更为具有”紧急性“及”必要性“的个案。那些个案是否更值得被关注?
    这个个案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去解决?关心因为社会问题而承受痛苦的人的记者,在发现更有”必要性“和”紧急性“的人的时候,是会选择去了解承受痛苦的人,还是选择”如何将情绪渲染得更强烈?“。如果从文中信息,就能发现线索,而记者本人却没有深挖?

  86. 哎,这次疫情是一次大考,考验的不仅仅是防疫病毒的能力,个体有时候有如风口浪尖的泡沫般易碎。

  87. 回復評論裡那位J網友:每個人都有發聲與被聽見的權利,同樣的痛苦可能會落到所有人的頭上。以及,請您正確使用省略號,感謝。

  88. 回楼上劝媒体关注归国群体全貌的网友:个案的苦难就不是苦难了?有人顺利回国了所以别人遇到困难就是有罪的,活该是吧?这样的不方便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别站着说话不腰疼。

  89. 问就是递刀子

  90. “必要性”和“紧急性”又不是门槛,那是排队原则啊!又不是只有你回不了国。。。
    留学生在互联网声音是比较大,但又不是文章越煽情,必要性就越强。救援任务一向不会优先去管喊得最大声的人。。。
    媒体不去了解归国群体全貌,抓住一个故事写“新闻”干嘛。你们是技巧学多了忘记新闻本质了吗?这种文章确实更能引发读者共情,但是吸引人眼球以后,对现状的调查呢?仅仅去听一个故事回来就写你们和自媒体有何区别。。。还是说这文章确实是来自自媒体的。。。

  91. 这姑娘的经历也太惨了。。到处求助反而被爆锤,再次证明了指望中国救助的不可能吧,唉。评论说中国的做法是无奈之举的,显然是又外宾了,海外中国人付出的"小代价"根本不在大局的考虑范围之内。

  92. 這個狀況並不是只有在中國,應該說,只要有人類的地方都是。
    身邊好些出國留學深造的同學,今年也是狼狽回國(至少他們還能回國,算是萬幸吧)。但比起舟車勞頓,更可怕的是網友的酸沫,實在蝕了好多人的心。
    「你們這些出國的待國外就好,幹嘛帶病毒回來?滾回去!我們不歡迎你!」
    環境好時鄉里親友歡送著年輕人到海外打拼,期帶著他們能帶回來什麼、改變些什麼;等出事了,那些曾經舉旗歡騰的人、國家都去哪了?為什麼當初那些搶著送他們出去的人,如今卻死砌著牆也不讓回?
    //
    說好要接住每個人,為什麼就這樣放棄了?

  93. 战狼们都去哪了

  94. 同是留学生,能感受到那种悲哀,希望疫情早日结束,你能早日脱离困境

  95. 如果这位女生能看到的话希望你不要因为网络上的攻击太过难过,支持你知道你没错的人比你以为的要多得多,世界还没被那些人占领

  96. 只要在海外呆过的都知道,除非事情的舆论压力大到全世界都关注,否则找PRC的大使馆真不如找当地的机构。

  97. 很难相信这种朝令夕改,一刀切式的政策是无奈之举。没有看到任何成本收益分析,基本上为了免责,把海外华人都牺牲掉了。
    想想除了出台围堵政策,使馆还为海外华人做过什么就知道了。
    今年春晚好意思找海外会场吗。
    还是希望海外的华人能组织社群,保护自己。
    就这样还想全球征税呢。。。

  98. 希望小姑娘保护好自己,熬过这段时间。

  99. 非常同情这位姑娘的遭遇。中国的政策基本都是舍小保大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也是无奈之举。

  100. 看到这样的文字很难受。

  101. 为什么不申请OPT呢?作为硕士毕业至少可以有一年的工作期。

  102. 鄉愁是一根長長的棉簽,捅了上頭,再捅下頭:)

  103. 非常同情。在这里不合时宜地说一句:任何同样情形的人应在身份过期至少45天前在网上向USCIS file I-539并申请将身份转换为B-2,这样可以在决定出来之前额外停留240天并且获得一定保障。若身份已经过期,USCIS在现行政策下也允许申请人file I-539并解释为何没能在过期之前转换身份。

  104. 如果能有更多这样的报道被人看到就好了😞

  105. 小姑娘太惨了

  106. 作为一个长期点评端传媒文章的读者,竟觉得这篇文章还可以。只是文字不够高级,太啰嗦、太幼稚。故事是好的,更多的细节还可以挖

  107. 哎 几乎所有挑动情绪的情节都在这个小姑娘头上上演了, 我建议夏季回国,那时候政策不会很严格.

  108. 美留是真的惨,只能庆幸自己是在欧洲,不想说啥了。文里这种情况现在需要交叉双检测(也就是两次核酸两次抗体)才能回,外加美国机票难买:-( 唉不容易,疫情开始时给国内捐钱捐口罩,结果被骂成了“不懂事”“跑毒”,有家难回,深有同感。

  109. 「最後,她拜託好朋登錄了她的帳號,把那些留言一條一條刪掉」
    好朋友*

  110. 一時之間竟不知道到底該吐槽誰更傻逼惡劣。希望小姑娘能渡過難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