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美国大选,将在下周二登场。截至10月27日,有将近七千万名美国人已经投下他们神圣的一票,超越2016年总投票数的一半,且这些提前投票中有55%是在关键的摇摆州,根据《纽约时报》的 数据 指出,支持与反对特朗普的选民,是这破纪录的“提早投票潮”背后的主因。
美国大选也牵动着美中台三角关系未来的走向,从而也让台湾的部份社群内出现了“挺川”(台湾将特朗普译为川普)与“反川”的激辩。截至目前为止,挺川者仍略胜一筹。根据跨国民调机构YouGov的 调查 ,有42%的台湾人希望特朗普连任,仅30%的人希望拜登当选。
台湾民众对特朗普的好感,其来有自。过去四年,特朗普政府通过《台北法》力推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台湾旅行法》鼓励政府高层访台,今年8月9日,卫生部长 Alex Azar 抵台,为过去42年来访台最高层级官员;一个月后,国务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也亲自访台,参加李登辉追悼会,再创国务院最高层级官员访台记录。
对于不断改善的台美关系,不少台湾人担心拜登若当选,美国将回到以往欧巴马时代的全球化经贸秩序,让台湾政府在特朗普时代一切的努力前功尽弃。再者,对于许多台湾人来说,拜登的对中策略相当模糊不清。虽然拜登于今年一月在《外交》杂志撰文阐释,他认为比起特朗普失败的关税战,美国应该要增强自己的实力,重新在各区域及国际组织领头。这样的主张让不少台湾人认为,他“力主全球化、亲中”,会让台美关系退步,从而让台湾在两岸关系中居于下风。
台湾人真的多数都“挺川”吗?美国大选与台湾究竟有什么关系?我们选出了2020美国大选五大关键字:战略模糊/清晰、杭特在哪里、台湾之友、范琪斐、事实查核,观察这一场“在台湾舆论中进行的美国大选”。
战略模糊 / 清晰
“战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是指一个国家对于自己外交政策特定面向与议题刻意保持模糊地带。以台海情势而言,便是美国不会明确表态会不会介入台海危机以及对两岸的政治未来保持模糊空间。
关于战略模糊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954第一次台海危机,另一说是1971季辛吉访华之旅。让我们首先回到1954年,当时的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政府面对台海危机,担心若表明出兵支援金门、马祖,将让蒋介石毫无顾忌地挑起战争,而若表明不出兵支援外岛,则等同告诉中共可以任意发动攻击。这种刻意制造出来的模糊性,是希望能达到吓阻双方尝试片面改变台海现状,谋求统一或独立。
然而,有一派主流看法认为,准确来说,应当等到1971年中美首次接触并提出《上海公报》之后,战略模糊的路线才逐渐确立。尤其到了美国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之后,美国才有需要刻意对台立场保持模糊的必要性。
回到1971年7月1日,是理解战略模糊的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当天,是中国共产党创党50周年,中共中央没有举行大规模纪念活动,唯《人民日报》的头版印着清晰的红字“纪念中国共产党五十周年”。那天晚上,一架飞机缓缓地飞离美洲大陆上空,驶向充满未知的太平洋彼端。
飞机在接下来一星期先后停靠关岛、胡志明市、曼谷、新德里,最后抵达伊斯兰马巴德。这是一场代号“波罗行动”,由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Joseph Farland负责促成的秘密访中之旅,而飞机上的主要乘客正是当时还是国家安全顾问的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台译季辛吉),他准备从巴基斯坦转机前往北京会晤当时的中国总理周恩来。
在当时还是冷战的氛围下,美中关系在韩战、越战之后毫无改善迹象,且美国国内反共情绪居高不下。但共和党籍总统尼克森(Richard Nixon)上任后,希望能改善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以避免苏联潜在的核武威胁。而中苏在1969年爆发的珍宝岛冲突,让中美之间的关系正常化出现可能性。
“美国必须在限定期限内,撤离所有在台湾的驻军,且拆除所有在岛上的军事设施。”在与季辛吉的谈话中,周恩来强调,“如果我们两国要建立正常关系,美国就必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权代表,且台湾省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目前驻台美军有三分之二是为支援中南半岛的战事,只有三分之一是为保卫台湾;前者我们已经准备要在明确时间内撤出,而后者将在我们两国关系逐渐稳定下而逐步减少。所以军事的部分不会构成问题。”季辛吉表示,“关于台湾的未来,我能说的是,我们不再主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方案。”
季辛吉这番话成功说服周恩来,也促成尼克森的访中之旅。隔年二月,尼克森在参访中国期间,与周恩来签署《上海公报》,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第一步。公报内容表示,美方认知(acknowledge)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皆认为只有一个中国,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且首次不对这点提出异议(not to challenge),公报中也提到美国将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然而,1979年台美断交、中美建交之际,美方并未完全采纳中方的“一中原则”,而是用《台湾关系法》取代《中美共同防御条约》,以及在1982年签署《八一七公报》前提出“六项保证”。综观以上,可得知美方的“一中政策”主要建立在两个模糊点,第一,《上海公报》中所做的身分认同假设,“两岸的中国人皆认为只有一个中国”;第二,对台军售的减少,乃至中美建交,是以“台湾的前途将以和平方式决定”为前提。
“美国对中共的态度转变,并非是川普总统个人的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为时数年,横跨两党执政期间的检讨后才确立的,这代表“抑制中共”已成为华府两党菁英的主要共识,因此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台湾战略专家揭仲对端传媒说,“在遏制中国大陆发展上,美国的态度是明确、清晰的,但在台湾问题上还是保持模糊和谨慎。”
在10月21日的记者会上,美国国务卿庞培欧被问到美方是否会改变对台战略模糊时表示,美国对台政策“没有改变” ,也希望中共会选择履行对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的承诺。
台湾外交部长吴钊燮今年九月接受美国全国公共电台(NPR)专访时曾表示,台湾目前不寻求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若台湾与中国发生冲突,台湾不会依靠美国介入,“防御台湾是台湾自己的风险与责任,台湾会努力为未来局势做好凖备。”
“仍有不少人认为,对台湾保持战略模糊符合美国利益,因为美方片面改变对台战略将踩到中国的红线,让战争更可能发生。”华盛顿大学国际研究系教授 David Bachman 告诉端传媒,只有进步派和孤立主义者想减少对他国的军事承诺,换句话说,无论谁胜出,对台军售将持续下去。至于战略改变与否,则取决于美方将来如何解读中国在国际上的行为举止。
揭仲则直接点明,特朗普先前提到,“如果中国武力犯台,北京知道我(指特朗普)会怎么做”,但也仅止于此。在政治交流上,在北京最关切的几条“红线”部分,美国并未改变。例如台美双方迄今仍未开放主管国安事务的高层官员互访,就连今年的“环太平洋演习”,尽管中共从一开始就被美国排除,我方也还是无法派出观察员前往。
种种迹象显示,虽然智库与民间出现一些关于“战略模糊”是否应重新检讨、甚至走向“战略清晰”的声浪,但大体而言,这自 70 年代而始的战略方向,仍会在台海上空停留好一阵子,不会有太大改变。
“亨特在哪里?”
10月16日,前财经记者胡采苹在个人粉丝专页上写道:“因为我在粉丝页转贴《苹果新闻》亨特拜登的连结可能被降权了,扩散速度非常低,所以我贴美照掩护正文。”胡采苹整理了《苹果新闻》一篇报导内容,里面描述亨特拜登与中国商人之间的往来细节。而她的“美照”文也吸引了超过2万个赞,及7千多次的分享。台湾最大bbs网路论坛“批踢踢实业坊”更涌入大量网友讨论,大多针对亨特拜登与中国商人之间的关系不满。
隔天,长期关心台美交流、拥有将近13万人追踪的专页“US Taiwan Watch: 美国台湾观测站”也有针对同一事件做出评论,但却是在表明,因为此事件为八卦报缺乏证据的爆料,所以没有抢在第一时间报导,“不少人『指责』我们支持民主党,尽管观测站成员在许多议题上偏自由派,但老实说,我们是很难喜欢目前的民主党、拜登的。”
胡采苹与美国台湾观测站的发言、及其所引发的回响,并非单一事件。根据端传媒使用网路数据工具 QseArch 整理结果,台湾网友对拜登的讨论声量则集中在近一个月内,主题多半与他的儿子亨特拜登有关。在 1.8 万篇提及拜登的文章中,“亨特”、“hunterbiden”、“biden”、“丑闻”、“hunter”、“华信”皆为热门关键字,形成民众看待拜登的几个切点。
究竟这些关键字指向什么事件、进而引来台湾网路的大量讨论?亨特做了什么,让台湾人因此而感到不满呢?
去年10月11日,特朗普在推特上首次问道:“亨特在哪里?”(WHERE’S HUNTER?),掀开了事件的序幕。当时,特朗普自己正因滥用权力和妨碍国会两项罪名受到众议院弹劾案调查,但是一连三天,他在推特上问一样的问题。
亨特.拜登(Hunter Biden)是今年民主党籍总统候选人乔.拜登次子,他在乌克兰、中国都有进行商业活动,相关他的争议其实始于2014年4月,他当时加入了一间名为布瑞斯玛(Burisma)的乌克兰能源公司,然而同时间该公司创办人却因被控洗钱受到英国严重欺诈办事处(Serious Fraud Office)调查。
但英国的调查因为乌克兰检调单位不愿提交相关文件而告终。在2015年9月的一场演说中,美国驻乌大使表示,一笔“属于乌克兰人民的钱”因为乌克兰检调单位与兹洛切夫斯基间的特殊关系而流到境外,并要求当时包庇布瑞斯玛的总检察长硕金(Viktor Shokin)负责。
2015年12月,拜登代表美国政府抵达乌克兰,在当时欧盟及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的要求下,他对当时的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彻底执行反贪腐工作,且强调若不解除硕金的职务,美国将扣住10亿美金的贷款。
当时社会对这件事关注度不高,直到2019年特朗普开始传播“拜登为了保住自己儿子的工作,要求乌克兰政府开除硕金”等说法,才激起大众讨论。后来,特朗普更被白宫内部的吹哨人爆料,他以军事援助为筹码,逼迫乌克兰总统调查自己的竞选对手拜登及其子,最后反而造成自己成为史上第三位被弹劾的美国总统。
然而,这看似与台湾无直接相关的丑闻,却在10月15日爆出新的内幕,也是台湾各大社群平台沸沸扬扬背后的主因。
“这周,我们从最新爆料出来的电邮中得知,拜登一直以来对于他参与自己儿子充满严重问题的生意一事说谎。最新资料指出,他儿子与中国富豪达成协议,一年取得一千万美金,这还只是介绍费而已。”特朗普在今年10月17日在佛罗里达州的一场造势现场再次问道,“亨特在哪里?”
特朗普所指的“电邮”,便是由《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在10月15日,公开自己透过管道所取得亨特笔电中的电邮,除了相关乌克兰能源公司的新证据之外,几封电邮更牵涉到亨特与两间中国公司 - 华信能源与渤海华美 – 的关系。
亨特与渤海华美的关系,在去年拜登参选期间便有受到关注。2013年,亨特与拜登前往北京进行公开访问行程时,亨特另行拜访投资银行家李祥生,两人随后成立渤海华美(BHR Partners),李祥生是总裁,亨特是董事,并持股10%。
也因此,受到更多台湾人关注的是,电邮内容另外提到亨特与一家今年初宣告破产的中国公司“华信能源”的关系匪浅。除了“一年一千万美金的介绍费”外,信里头也提到“由H为大人物留下(百分之)10”(10 held by H for the big guy),美国福斯新闻邀请亨特前生意伙伴Tony Bobulinski上节目时表示,大家都知道“H”是亨特的缩写,而“大人物”便是拜登本人。
9月23日,经过半年的调查,参议院共和党人士提交了一份87页的报告,显示亨特的确靠着父亲的名字取得大量的投资机会,然而目前没有证据足以显示这本身有违法行为,而10位传唤来的证人皆表明拜登在美国的外交政策执行上并未受到影响。
“我这生没有从任何境外势力手上拿过一毛钱,我们得知这位总统在中国有一个秘密银行帐户,且缴给中国的税额比他自己在美国缴的税多出50倍”,面对特朗普的指控,拜登在十月的辩论会上回应道,“中国才付给你很多钱,他们为你的饭店、高尔夫球场付了很多钱。你先给大家看你的纳税申报单和财务记录,再来提贪污。”
“亨特事件”第一时间并未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网路平台如脸书与推特因为此报导尚未经过证实,而暂时停权相关帐号分享此文的权力。此外,在不少美国选民早已提前投票的情况下,此事件对大选的影响力也未可知。
尽管如此,“亨特在哪里”成为不少台湾人心中的疑问,引发许多相关讨论。台湾民众关心的,无疑并非只有拜登家族的操守,而是美国大选中的“中国因素”问题。
台湾之友
“台湾之友”的概念,常在台美关系中被提及,却又很少被清楚解释。一般认为,每当有他国政治人物有“对台湾表现出善意”或“对中共做出制裁”的言论、提案、具体行为时,“台湾之友”这四个字便会在网路社群的讨论区、传统媒体的标题,及政府官员口中出现。
在美国2018期中选举时,端传媒也曾试着找出这些“台湾之友”,及他们所面临的选情。当时我们所采用的是数据分析的方式,先取得这些国会议员的亲台提案、连署、新闻稿及国会记录后经过加总,并依“友台程度”排列出这些国会议员。
然而,随着美中矛盾渐深,越来越多政治人物逐渐符合这个既定印象,也因此更严谨的定义是需要的。举例而言,台湾网路媒体关键评论网日前一篇文章追踪“台湾之友”今年的选情,文章中明确定义,“台湾之友”必须符合至少下列两种特征,第一,他们会是“台湾连线小组”成员,第二,他们曾提出过支持台湾的法案,第三,他们曾经造访过台湾。这些指标,或许仍有增减,但大体也是不少媒体与网路观察家所采取的标准。
然而,关键评论网所举列出的“台湾之友”却意外地都是共和党人士,让人不禁好奇民主党中是否也有“台湾之友”?而这些“台湾之友”是否又真的比其他议员更会支持友台法案呢?
若以端传媒先前的文章为例,众议院友台前五名的现任议员分别是:Eliot Engel,Albio Sires、Ted Lieu、Chris Smith、Ted Yoho;而参议院前五名则为:Marco Rubio、James Inhofe、Ted Cruz、Cory Gardner、Bob Menendez。其中,前三名友台的众议员以及第五名友台的参议员皆为民主党籍。
此外,同篇数据显示,在美国游说推动台湾议程的“台湾人公共事务会”(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所长期经营的“台湾连线”议员,的确比“非台湾连线”议员更会支持友台法案,然而这个现象却在鼓励官员访台的《台湾旅行法》的连署上不那么明显,显示支持连署友台法案,其实已逐渐扩散到“台湾连线”以外的议员了。所以,要明确定义“台湾之友”,也呈现众说纷纭的景况。
除了定义上有三种不同认知外,这些“台湾之友”之所以会支持台湾背后的际遇与原因也很不一样。如著名的“台湾之友”布拉格市长贺瑞普(Zdeněk Hřib)是因曾在台湾长庚医院实习,传闻协助特朗普与蔡英文进行越洋电话谈话的叶望辉(Stephen Yates)也曾以摩门教传教士身分来到台湾传教三年,成为他和台湾紧密联系背后的主因,他来台湾时,都会固定到教会拜访。
在这个关键字内,我们将以去年十月访台时被蔡英文称为“真诚朋友”的克鲁兹(Ted Cruz)及2019年提出支持台湾国际参与的《台北法案》并通过的贾德纳(Cory Gardner)为例,他们有哪些友台事迹以及除了“友台”之外,从政经历还有哪些面向?
“我从小就想为自由而战”,2016年共和党总统初选期间,克鲁兹说,他从小听父亲在1950年代的古巴英勇抵抗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独裁政权的故事,对自由的渴望油然而生,对于共和党支持者来说,这是个非常迷人的故事。当年的克鲁兹接着说:“年轻有魅力的卡斯楚上任后,却实行暴政,剥夺人民的各种自由。”他将这个比喻连结到欧巴马的大政府,并强调自己将会大量删减社会福利支出、恢复美国传统价值、反女性堕胎权、反非法移民入境。
从哈佛法学院毕业后,克鲁兹曾在1999年担任小布什(台译小布希)的内政顾问,他在2003年成为德州的副检察总长直到2008年,然后2012年在共和党的提名下竞选德州参议员,并取得胜利,2018年险胜民主党的欧洛克(Beto O’rourke)取得连任。
因厌恶共产主义的立场进而挺台的克鲁兹,也有大家不知道的一面。大学时期的他据说会穿着绣有佩斯里花纹的浴袍,在女性宿舍对面的走廊走来走去,他的室友则会收到女性同学抱怨,希望他们把他带离走廊,如此开放的克鲁兹在担任德州副检察总长时,却努力捍卫州法禁止人造阳具(dildos)的贩卖,“克鲁兹认为人们没有权利刺激自己的生殖器,我是他大学室友,这绝对是他全新想法。”他的前室友在推特上写道。
从2016开始每年都有访台与蔡英文见面的贾德纳,是共和党籍参议员,曾在2017、2018两年间提出了四个与台湾相关法案,包括《亚洲再保证法》、《台北法》、《台湾国际参与法》、《庆祝美国在台协会新馆落成决议案》。
2001年从科罗拉多大学法学院毕业后,2005年贾德纳被指派填补科罗拉多众议院位置,隔年参选连任成功,2015年他以3万9千票些微差距打败民主党的尤德尔(Mark Udall)成为参议员。2016总统大选,科罗拉多以5%之差支持希拉蕊,这让一直以来与特朗普在众多议题上合作的贾德纳陷入劣势,根据综合民调,今年要尝试连任的他目前稳定落后对手约9%左右。“总统票是总统票,跟参议员不一样,投给贾德纳,不等同于支持特朗普。”去年三月贾德纳的竞选总干事说。
与克鲁兹同样是对中强硬派,除了他友台的一面,这位“台湾之友”也有许多有趣的事迹。从小家里生意是租卖农器具,他在大学期间花不少时间在“溜羊”,带着学校的吉祥物“CAM”到处跑,他说,我们曾带牠去到加州、田纳西,甚至带牠进餐厅过。
总体而言,这些台湾之友除了“友台”的一面外,也有其他复杂的面向,促使他们支持台湾的理由,亦大不相同。国际政治局面现实而瞬息万变,以台湾的实力而言,期盼自身能“多一位朋友,少一位敌人”,固可说是人之常情;但随着中美台关系加速变化,在不久的将来,台湾社会势必要对这些“台湾之友”的多元面貌有更深度、立体的理解,当前(与过去曾有的)诸多简单分类标签,很快就会失去效力。
范琪斐
范琪斐,台湾记者,在美国大选前夕,成为舆论热议的关键字之一。范曾担任过传讯中天、TVBS、三立新闻台驻美记者,现在为“范琪斐的寰宇漫游”节目主持人,亦在脸书经营粉丝专页“范琪斐的美国时间”,追踪人数约32万人。两年前,她从旅居20多年的美国返台,与台湾网红如动眼神经、凯莉合作,将“范琪斐的美国时间”改造为国际新闻自媒体。
“范琪斐的美国时间”深受年轻族群及上班族喜爱,内容以懒人包式的资讯供给为主,每日观看人数可稳定达5万人次。
在这次美国大选期间,范琪斐与合作的 Podcast 节目“百灵果NEWS”中发表了一些针对特朗普的言论,被认为是严重的“反川” 言论 。在节目中,范琪斐表示“台湾人愈来愈爱川普,可是川普的价值观跟台湾大部分年轻一派选民的价值观是颠倒的”、“价值观都是有排序的,在跟魔鬼做交易的时候,我希望大家知道,挺川普与共和党时你对跟错的座标已经被改变了”。
10月16日开始,一些在今年台湾大选期间立场偏向民进党的粉丝专页,开始撰文抨击范琪斐,其中以一个匿名粉丝专页“迷因力量”为主,它在5天内写6篇文章讨论相关议题。“迷因力量”原先只是针对凯莉发出批评,后来火力也开始集中在范琪斐身上。
事实上,在“范琪斐事件”前,“US Taiwan Watch: 美国台湾观测站”也曾在9月底第一场美国总统大选辩论前后,遭到另一粉专“脱北者冰狼”点名,内容针对该观测站没有完全表态支持特朗普,是假中立的民主党“左胶”,两粉专之间的一来一往也可被视作“范琪斐事件”的前哨战。
原为YouTuber的现任台北市议员邱威杰也在“范琪斐事件”隔天,因应时事而 写下 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台湾的川普现象就是典型的认知谬误(Cognitive Bias),例如我们买了一台车之后,我们隐约发现这车很烂,可是我都花六十万了,所以我开始寻找各种证据去支持『这台车其实没那么烂』的论述。”邱威杰的发文,可以视为范琪斐事件的重要回响与持续发酵的节点之一。
10月23日,台湾公共电视台的《 公视主题之夜SHOW 》邀请了现居在台湾的反共作家汪浩、范琪斐及9位公民代表前来对谈。范琪斐在节目上表示,因对错的价值排序、尊重民主等两个主因,台湾人应“对支持川普有所保留”。汪浩则表示拜登是最糟的伪君子,从来没有兑现开出来的政治支票,且过去40年来都站在外交政策错误的一边;而特朗普是真小人,代表美国过去三十多年来全球化中的失败者跟失语者,以反建制派之姿来挑战从全球化中得利的人。汪浩并认为,台湾能在这样全球产业链的调整中得利。
由于在节目过程中,许多台湾观众都认为汪浩的表现明显优于范琪斐,又为后者带来一连串的批评。范琪斐的文章底下开始出现不少帐号留言洗版,一则则留言主要是针对范琪斐的立场偏向拜登,也有留言批评“拿美国护照的人不该多管台湾的事情”,有人也挖出范琪斐当年纽约街头追访前总统陈水扁的女儿陈幸妤、让陈在纽约街头情绪崩溃的新闻历史画面,让不少范的粉丝因此而取消追踪。
经过了公视主题之夜后,台湾人“挺川 / 反川”的争论热潮中,范琪斐毫无疑问是意外的话题热点。而关于范琪斐的批评与讨论,现在仍在台湾的社群媒体上延烧中。
事实查核
事实查核(Fact checking),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运动,在2016年以前,或许还不是一个常听见的名词,但如今它几乎无所不在。尤其是到了选举期间,网路社群平台上大量的资讯与耸动的内容,让选举期间的事实查核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而在今年美国大选,在 2019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和“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Black Lives Matter Movement)的背景下,网路资讯量爆炸,让事实查核工作充满艰钜挑战。除了特朗普在疫情期间曾说过的“ 喝下漂白水 或用紫外线照射身体能够杀死新冠病毒”等言论之外,在 BLM 示威的高峰期间,国内外网路上更流传过一段 不实影片 ,搭配惊悚的讯息内容:“西雅图自治区内黑人宣称,要杀了白人和 Chinese!华人出入要谨慎,晚上最好不要外出!”这些都使得事实查核专员必须战战兢兢来应对。
假资讯的蔓延也成为全球化下的一种流动,这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大选都有受到境外势力依其利益考量而干涉的风险,无论是台湾或美国大选,甚至是其他国家,事实查核俨然成为大选兵家必争之地。
10月17日,台湾社群平台便开始流传着一张照片,内容写道:“拜登儿子亨特拜登在一名乌克兰性工作者的臀部上吸毒”,而照片中可以看见一位身材、发色接近亨特的男子,全身赤裸地在另外一位趴在床上的女子屁股上吸食毒品,而这张图的流传,同样也与《纽约邮报》充满争议性的“亨特电邮门”爆料时间相去不远。
然而,这次经过台湾事实查核中心(Taiwan FactCheck Center)在19日的 查核 过后,证实此网传讯息为错误,原图来自于2018年另一色情影片外流事件的截图。
在特朗普任期内,美中关系持续紧张、相对之下台美关系颇有斩获,对于国际参与一直以来被中共打压的台湾人来说,有种突然能够喘过气来的感觉,也让台湾民众比以往更关心美国大选,在网路上散播有关拜登父子的消息,便是其中一种现象。
找出此次事件真相的台湾事实查核中心,成立至今已经将近两年半的时间,在创立之前,全球已经有100多个事实查核组织,但台湾当时却一个都没有,为了因应网路时代下的假新闻、假资讯泛滥的现象,台湾媒体观察基金会和优质新闻发展协会成立此民间非营利组织,强调排除政府资助,只倚赖社会捐款,并在同年获得国际事实查核联盟(IFCN)的认证。
事实查核通常针对非虚构作品中宣称是事实的内容去确认其真实性,可分为事前查核与事后查核,前者主要在刊登其作品前,先行确认内容有无问题;后者则为作品公布后,去确认其准确程度,透过这种“清道夫”的角色,将不实讯息当作垃圾拾起,并通报给合作平台,让普通民众在对媒体信任度不断下降的同时,有一个可以依据的标准。
事实查核机构的兴起,反映阅听人对大众传媒的不信任。根据2016年Gallup 民调 ,美国人对大众传媒的信任度来到历史新低,仅32%,此数字在1976年是72%。
此外,从2016年开始,美国两党支持者对媒体的信任度开始出现两极化现象,当时共和党支持者对媒体信任度暴跌18个百分点,隔年民主党支持者对媒体信任度却增加高达21个百分点,到了2020年,两党支持者之间对媒体的信任度差距更来到了历史新高,差了63个百分点。
“后真相的”(post-truth)被牛津字典、德语协会选为 2016 年度关键字,然而,事实查核普及的这四年中,也开始浮现出一些问题。事实查核的普及某种程度上是要回应假新闻、假资讯的泛滥,然而在无法有效回应背后更大的结构性问题时,事实查核本身并不一定能有效解决社会中互不信任的状态。在年初的台湾大选中,台湾选民已经历经了一次“事实查核与同温层战争”的洗礼,现在,动见世界观瞻的美国大选,以更大尺度、更大规模的争论,让“事实查核”与媒体公信力的议题,再次成为台湾民间争执热议的关键字之一。
@緋紅杏白 左膠為社交媒體審查Trump言論叫好,卻從來不提社交媒體的事實查核權力是免責而不受監管的,可能他們認為無傷大雅吧。
馬國前首相的發言相當有爭議且顯然精心設計,但他並沒有「公然叫穆斯林殺法國人」,更沒有「不見社群媒體屏蔽相關言論」,前者是一整串推文只取一段的結果,而後者兩天前就以違反平台規則把最爭議的一段刪除了
那些不學無術的匿名粉專就算了,作為阿里巴巴時代的老追蹤者,胡返台後真的嚴重名嘴化,成為各專業領域人士口中笑柄多次仍上到外太空下到內子宮都無知與自信皆滿分地開講,實在令人不慎唏噓
這幾天來,最不能接受的是一些媒體對於不同於自己觀點的巽寫文章用上事前查核,對於符合自己觀點的文章就採用上事後查核。用上事實查証的名義作出差別對待。我從沒見過有這麼多朋友的Facebook 賬戶被禁言、點贊一個月(但一半人在三日內又解封了),只因他們在美國左翼媒體粉專上說支持特朗普連任,要調查Hunter Biden和中國的交易往來。
用上的事實查証名義,作出差別對待的言論審查,這難道不是直接違反言論自由嗎?本應該是人要對自己的言論自由負責,憑什麼要社交媒體自行審查客戶的言論並作出差別性干涉?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蒂爾公然叫穆斯林奢殺法國人,又不見社交媒體們急忙屏蔽相關言論?我們最憎恨的是,都是自稱中立卻又無時無刻為自己謀取利益偽善的人。
只是這些人,在這社會上已經有太多了。
梳理得滿清楚的
NBC表示《苹果新闻》报导和委托的情报报告,包括撰写报告安全分析师身份及相片均属伪造,本文没有提这点哎
“若以端传媒先前的文章为例,众议院友台前五名的现任议员分别是:Eliot Engel,Albio Sires、Ted Lieu、Chris Smith、Ted Yoho;而参议院前五名则为:Marco Rubio、James Inhofe、Ted Cruz、Cory Gardner、Bob Menendez。其中,前三名友台的众议员以及第五名友台的参议员皆为民主党籍。”
没看出来端传媒这段想说什么?两院前十有七位都是共和党?
胡姓網美關注了也不是一兩年,真的是哭笑不得。以前是反共的理中客,回到台灣以後越發極端,陰謀論愛好者,選前販賣焦慮促選⋯⋯每次看到她對陰謀小報文章分析得津津有味就越覺得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