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导演陈木胜逝世:上世纪的香港电影藏着“什么是香港”的秘密

曾经,香港人机巧、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生活节奏奇快、工作效率奇高,香港电影也自是动作密集、画面丰富⋯⋯
香港导演陈木胜前日因鼻咽癌不幸离世,终年58岁。图为陈木胜于2016年接受媒体访问。
香港 电影 风物

很多年之后,也许人们仍会记得《三岔口》(2005)里郭富城在清风街天桥狂奔追逐吴彦祖,于火炭工业村闻女友死讯车子溜后险被撞死;又或者是《冲锋队:怒火街头》(1996)里警匪中环驳火,黄秋生在都爹利街引爆蒸馏水涌阵令石阶变成瀑布,吴镇宇在人群等待过马路时被于荣光刺死的各个场面。这些动作场面激越、紧凑,蔚为奇观,极能牵动观众情绪,人们记得它们,甚至诩为港产片经典片段,殊非偶然。尝试令大家循此铭记陈木胜这个名字,以及这一幕幕何以共同构成和体现香港电影的独特之处,也许正是影评人应尽之义务。

陈木胜(1961-2020)日前以57岁盛龄告别观众,绝对是香港电影以至华语电影的损失。他的遗作《怒火》虽已完成,却未排期公映,影片内容尚未可知,但片名其实已可综摄陈导的电影风格和喜爱母题:飞车、追捕、爆破、角色互殴拳拳到肉⋯⋯都是观众看他作品时预期看到的动作元素。警匪片这个类型,和他的30多年影视生涯紧扣在一起,而其流动光影中不时闪现的紧张气氛、角色们那一股股仿佛随时等待点燃的满腔怒火,固然擦亮了陈导的招牌,也成就和丰富了相关类型。

香港的电视台一度成为影坛的“少林寺”、练兵处。有不少留学海外回港或粤语片年代的电影人⋯⋯起初都有著拍不到电影先拍电视,拍电视是为拍电影作准备的心态。这和今天喝电视以至网剧奶水长大的“电影人”,倾向用电视方式拍电影的情况迥然不同。

拍摄电视剧出身的陈木胜,起初加入电视台当文员,但下了班看人拍摄,愈感兴趣,结果辗转当起助导和导演。电视和电影本是两种不同媒介,电影学院科班出来的人会懂得各依其规范和影像语言而创作,但1980、1990年代的香港导演,不少是自学或“红裤仔”出身(编注:“红裤仔”出身的讲法源自梨园,指非学院派出身但由行业科班启蒙与训练),在拍摄现场观察多了,又或者加入剧组操作成熟了,逐渐掌握门路,了解怎样拍摄、调度,如何分镜、剪接,便会达到效果,博取观众喜爱;香港的电视台一度成为影坛的“少林寺”、练兵处,就是因为在1970年代的本地电视黄金年代,有不少留学海外回港或粤语片年代的电影人栖身其中,他们或以电影的方式拍电视(如徐克、许鞍华、张婉婷),或摸索出一套糅合影视制作成规,力求两者相互配合的本土商业方程序(如王天林);在他们影响下,王晶、林岭东、杜琪峰、韦家辉、黎大炜、邓衍成、陈木胜、钟澍佳等导演先后脱颖而出。他们起初都有著拍不到电影先拍电视,拍电视是为拍电影作准备的心态。当中较优秀的,出入影视之间,如鱼得水,恰到好处;能力稍逊的,也起码具备一定的电影执行度。这和今天喝电视以至网剧奶水长大的“电影人”,倾向用电视方式拍电影的情况迥然不同。

《冲锋队:怒火街头》(1996)剧照。
《冲锋队:怒火街头》(1996)剧照。

以陈木胜的电影处女作《天若有情》(1990)为例。该片由他在电视台当副导时追随过的杜琪峰任监制。虽然事后他在访问中承认当时在现场执导的多是杜导本人(监制主导权大于导演,根本就是承袭自电视台的拍摄文化),但在该片表现出来的电影技巧,明显在陈氏后续作品得以承继。不错,角色设计上男主角华弟(刘德华)脱胎自杜琪峰《阿郎的故事》(1989)的悲剧英雄;富家少女错爱飞车小流氓,深情烂仔则受几近盲目的义气所累,也是通俗言情的电视剧桥段,然而,这一切在神采飞扬的动作处理、飞车调度和剧情推进下,变得电影味十足。

影片严守警匪类型方程序,在片首械劫即安排一场飞车大追逐(其中反车、飞盖、车头硬碰⋯⋯通通在陈木胜以后作品中一再出现) 务求第一时间吸引观众视线,加强投入感。男女主角就在这场械劫案中邂逅,负责开车的华弟靠挟持女主角Jojo(吴倩莲)才可脱身,可是她看见了以绰号“喇叭”(黄光亮)为首的匪帮脸容,有机会被灭口而命悬一线。在这故事的开头部分,观众还不知道她是富家小姐,对华弟的为人也不清楚。陈木胜(或者说在杜琪峰指导下的他)安排 Jojo 在荒地奔跑逃生,华弟追上制服了她,她倒在地上,露出半截香肩,华弟脱下外衣,制造了一个廉价的悬念。“我送你回去。”他原来是正人君子,不但不会伤害她,还送她回家,吩咐她躲起来,顺带交代了她的家境。两人离开荒地前,华弟在贼车浇上汽油,Jojo 连怎样坐电单车也不懂,但随著贼车在后景爆炸,电单车在前景经过,Jojo很自然吓了一跳,从后搂著了华弟。这个调度细节还接上 Beyond 名曲《灰色轨迹》作配乐,乐声不断,华弟送毕 Jojo,开车回到他在旺角的住处,沿梯走上唐楼天台,经过数名年老妓女的门前,她们刚打开门送(嫖)客,短短两三句对白,观众知道了他们的关系——她们都是华弟母亲的姐妹,而华弟的母亲已经逝世,华弟接过她们递上的冥镪,观众得知当日是他母亲的忌日。在变焦摇镜接上大特写的分镜中,华弟在后景点火烧衣,一阵风吹过,衣纸吹到一旁去;前景是天台屋的内景,一堆相片与剪报,交代了华弟母亲是为情自杀的。寂寞的夜里,华弟祭过亡母,在天台边缘喝啤酒,喝完把碑酒罐扔下街去⋯⋯

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香港人以机巧、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生活节奏奇快、工作效率奇高称著,作为电影观众,也相对喜欢动作密集、画面元素丰富,剧情推进节奏明快的作品。看喜剧要不断笑,看武侠片和警匪片也要不断打。

《天若有情》(1990)剧照。
《天若有情》(1990)剧照。

以上的场景处理干净俐落,几乎没有一个多余镜头。叙事上,言简言赅地交代了剧情和人物性格、主角的关系变化,铺下了之后的感情发展伏笔;视听上,画面组合和声画剪接处处流露电影感和香港地道的江湖味道,假如真有香港性(Hongkongness)藏于港产片中,此情此景,庶几近矣。

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香港人以机巧、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生活节奏奇快、工作效率奇高称著,作为电影观众,也相对喜欢动作密集、画面元素丰富,剧情推进节奏明快的作品。看喜剧要不断笑,看武侠片和警匪片也要不断打。夸张和放大有时去到疯狂的地步,这方面陈木胜还算控制得宜,令他作品不至过度犯驳。

是的,看陈导的电影,尽管会看到像《三岔口》片末饶天颂(罗喜良)因儿子失踪日久而狂性大发,发动几近自杀的同室操戈犯驳情节,又或者《双雄》(2003)片末黎上正(黎明)几近全不可能以催眠反制敌人(吴镇宇)。我们会看到这些介乎情节装置(plot device)与拙劣桥段之间的剧剧弱点,但这些都几可用“本来不通,导演将它们拍通”的说词为其解围。什么是“把不通的拍通”呢?关键就是用强烈的视象风格、流丽的影像组合、紧张的气氛营造,令接不上去的剧情都变得不重要了,都可以反过来视作为了成就视听感官享受以至美感鉴赏而设计出来。

《新警察故事》(2004)剧照。
《新警察故事》(2004)剧照。

像陈木胜作品这样的港产片,观众看多了不无醒悟:有时情节愈不通,叙事愈多漏洞,角色动机愈疯狂愈不合理,那些“好看”的场面才可出现,才可令大家看得如痴如醉;香港性,本来就是这种东西。

像《新警察故事》(2004)片首那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陈国荣(成龙)因骄狂而致全军覆没,为了刻画以 Joe(吴彦祖)为首的年轻匪帮何等讨厌、扭曲、疯狂却强大,陈木胜安排了由打劫银行到遮打道驳火到迷宫猎杀的连场激战,由深夜到早上,故事里只过了三小时,时间上固然不对劲,所有的细节都略过,编剧上采取遮掩观众视点,接近耍赖皮的悬疑手段,但观众看得一点也没不爽,反而觉得毋须太多说明。像陈木胜作品这样的港产片,观众看多了不无醒悟:有时情节愈不通,叙事愈多漏洞,角色动机愈疯狂愈不合理,那些“好看”的场面才可出现,才可令大家看得如痴如醉;香港性,本来就是这种东西。

假如用气感去比喻陈木胜代表的香港电影,那就像感受到一股尽量不截断,活动不息的流,这流宛如《保持通话》(2008)里阿邦(古天乐)那关乎生死,不能挂断的电话连线,贯满银幕,透过视听感取而感染观众的内心。它从感官入,却不止于浮面,它可冲入五内,激动心脾,带来思想的冲击和改变。它有时甚至可转换或感召出深层的意义。陈木胜镜下的大部分主角都可理解为火气甚大的人,他们总有伤痛,部分经过压抑,就在电影故事中不得不爆开来,燃点自己和别人的生命。由《天若有情》的华弟、《冲锋队:怒火街头》的朱华标(刘青云)、《双雄》的李文健(郑伊健)与黎上正、《新警察故事》的陈国荣、《三岔口》几乎所有男角,直到《扫毒》(2013)的马昊天(刘青云)和张子伟(张家辉),都是这些随时要爆开来的角色。我一度觉得陈导酷爱爆破场面可能与之有关。陈木胜作品不能没有爆炸,而由于制作上的安全考虑,千禧之后都已用了后期视觉特效代替军火专家布置的真实爆破,如此大大减弱了上述气感的传递。当年看《男儿本色》(2007)的开场大爆破(汽车都炸上半空)便觉得很假,直接减弱了陈木胜作品的感染力。

《扫毒》(2013)剧照。
《扫毒》(2013)剧照。

最后补论一下气流如何撞出深意。有人认为《扫毒》是陈木胜的言志之作,对面充斥对旧香港的怀缅(老歌《誓要入刀山》只是最明显的宣示)——面对不可阻止的流逝,电影人唯一可以做的,也许便是拍出帮助观众牢牢记住固有价值的作品。当然,《危城》(2016)更是一次大胆的后雨伞运动政治暗示。戏中普城与香港的对照,疯狂少帅(古天乐)的宰制,最后聚焦于反讽廖甲长(廖启智)哀求杨克难(刘青云)“跪住先”(姑且先跪下)。尽管陈木胜的离世某意义上见证了旧香港的烟消云散,我们到最后会记得,他及时交出了无负香港的电影作业。

读者评论 2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陳木勝鏡下的大部分主角都可理解為火氣甚大的人,他們總有傷痛,部分經過壓抑,就在電影故事中不得不爆開來,燃點自己和別人的生命//
    形容得好貼切

  2. 怀念陈木胜🕯️作为港片爱好者,非常喜欢他拍过的许多电影,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