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7日至6月25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在华盛顿举行了共计七日的听证会,主题是美国计划向价值3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
这个提案总称为“Section 301”,指依据美国贸易法第301条,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关税。2018年已经陆续举行过三次相关听证会。听证会上的证词是法案通过或废止的重要依据。到目前为止,关税已经生效——美国共计对价值2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25%的关税。而这次我参加的听证会,则是针对另外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公开听证环节,这几乎涵盖了所有中国销往美国的商品。
会议室里门户紧闭,连百叶窗帘都拉得严严实实。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相对而坐,每位企业代表有五分钟发言时间,然后进入官员提问环节。全程严禁录音录像和拍照,但会将完整的听证笔录上传到网上供公众阅览。官员来自美国商务部、劳工部、财务部等,其中也有华裔脸孔。企业代表则五花八门,从海鲜贩售商到出版机构,从婴儿用品公司到自行车制造商,从石油钻采业者到制药大亨,既有百思买(Best Buy)这类在美国家喻户晓的零售业巨头,也有Forever 21这种店铺开遍全球的快时尚品牌,还有企鹅兰登书屋(Penguin Random House)等等在全世界出版发行印刷物的集团。
“我们无法承担新一轮关税。”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替代中国商品。”
“我们和中国的供应商关系非常融洽。”
“我们离不开中国。”
……
粗略算下来,七天的听证会共有300多家企业参加,反对征收关税的是大多数。
几乎每一家企业都会面对政府官员的同一个提问:“你是否考虑或正在将供应链搬离中国?”
而他们则纷纷表示无法切断与中国的供应关系,亦很难在短期内找到理想的替代者。
中国制造,美国感情
和之前几轮主要集中在工业品的关税不同,这一轮的拟加征关税清单上,大部分都是终端消费品,也就是面对美国普罗大众的、能在商场超市或亚马逊上买到的东西。也因此,企业代表在听证会上纷纷打出感情牌。
譬如婴幼儿产品的制造商。一家名为Regalo的儿童座椅和游戏围栏公司在听证会上表示,他们主要使用中国的钢铁原料来制造婴儿围栏的金属门。安全是产品的最重要前提,除了中国,目前没有在其他国家制造这种金属门的先例。另有一家名为Workman Publishing的儿童读物出版公司,以拼贴画书籍(Paint by Sticker)闻名。这家公司的CEO Daniel Reynolds在听证会上说,如果从中国进口的书籍加税,他们只能提高价格,很多美国儿童,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会因书籍价格上涨失去阅读的机会。
还有制衣制鞋产业。Renfro的总裁Stan Jewell称其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袜子制造商,知名品牌例如Ralph Lauren、New Balance、Carhartt的袜子都由他们生产。他们在美国和中国都有生产线,但中国的产量占到绝大多数。因为中国商品工艺好、质量高、交货时间可靠。在质量、价格和产量上,几乎没有国家能够匹敌。
在听证会上,这位总裁先生西服笔挺,举止斯文,却有意为企业利益牺牲个人形象。起先他还冷静地念着证词,却突然将右脚举到桌子上,拉起西服裤管,露出右脚上皱巴巴的白色棉袜——美国工厂制造。接着他高高抬起另一只脚,秀出左脚上色彩饱满、完美包裹住脚踝的袜子——中国工厂制造。
“差距就是这么大!”他说。
户外品牌Columbia也在证词中承认,美国工厂若只生产T恤等简单服装或还可胜任,但对于工艺更为复杂的防水外套、保暖睡袋,只能由中国供应商承接。
“中国的工艺不仅上乘,且垄断了绝大多数原料。”Stan Jewell说道。在场的许多服装及鞋履制造商纷纷应和。例如服装制造商Quinn Apparel,其知名产品浅色羊绒衫的原料只产自中国内蒙古。虽然过去也试图在其他国家甚至美国寻找和复制类似的羊毛原料,却都没有成功。
除此之外,训练有素的工人,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备的供应链条,都成为中国制造的注脚。
为应对关税,Columbia曾有一个特设工作小组,按照关税标准来调整服装设计。据此前《纽约时报》的报导,一件Columbia的运动外套本来需要付27%的关税,但如果加上防水表层,就属于另一种征税品类,只需要付7%。但若美国扩大征税清单,所有产品都会出现在征税列表里。那么这种方法也难以继续。
不仅如此,用来生产服装鞋袜的机器,比如织布机、绣花机、缝纫机、鞋类纺织纺纱机,均来自中国,也在拟征25%关税清单里。也就是说,就算这些美国企业想把生产线搬回美国,购买设备的钱也让他们难以承受。
就业能回到美国吗?
美国总统特朗普(川普)上任时,曾承诺要复兴制造业,为美国蓝领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他打出“American First”(美国优先)的贸易政策,宣布要改变与中国的贸易逆差,“让就业回到美国”。
低端制造业确实正在离开中国。越南、柬埔寨、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为了中国低端制造业的主要转移地,墨西哥和一些南美国家也进入美国企业迁移生产基地的视野之中。客观地说,这种迁移,最初是因为中国产业转型及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在贸易战之前就已发生。而贸易战或加快了迁移的步伐。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最近因为订单猛增,而造成供电紧张、港口货物积压的情况。
但是制造业就业并没有回到美国。据美国劳工部的最新统计,从2019年以来,美国制造业仅增加了12,000个就业岗位,不仅远远低于其他行业,也是特朗普上任来的最差表现。而另据智库Brookings Institution的数据,从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美国制造业的工作机会一共下跌了九个百分点。
中国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 在2019年5月曾做了一项调查,出于贸易战和关税的忧虑,40.7%的美国企业正在考虑或者已经将供应链迁出中国,但只有6%的企业愿意迁回美国。
一些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更加便宜。据Trading Economics的统计,制造业的月平均工资在越南仅237美元,在印尼仅188美元,在泰国是425美元——几乎只是美国工人工资的一个零头。
且由于美元在过去几年的强劲势头,在美国生产显然更贵,而进口则便宜。
另外,柬埔寨、印度、印尼、泰国等国家一直以来是美国普遍优惠制政策(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的受惠国,出口至美国的大多产品都享受免税或大幅减免关税的政策。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在美国已经很难找到与这些工作匹配的工人了。参照智库Peterson Institute最近出版的一份报告,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美国经济先是从农业转型为制造业,接着又转型为服务业。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农民变成了车间流水线工人,然后又坐进了办公室,成为了穿西服的白领。加之自动化设备在美国的普及,更少的工人就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工人这个群体也愈发萎缩,也就越来越无工可用。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经济学家Richard Hernandez在他的文章里称这是“技能的错配”(A skill mismatch)。工人找不到适合他们的工作,工厂找不到合适技能的工人。
在听证会上,不锈钢水壶制造商Klean Kanteen表示,在美国根本找不到任何一家可以生产的工厂。如果从头开始培训工人、购买设备和厂房、搭建基础设施和供应链条,大概需要五到七年的时间。
无论是美国联邦政府,还是州和地方政府,都曾试图通过巨额补贴的方式重振制造业。
2015年前后,为了招揽大众汽车(Volkswagen)来田纳西州设厂,州政府给大众公司补贴了约5.77亿美元。阿拉巴马州曾以1.58亿美元的补贴招揽空中客车(Airbus)的1000个就业机会,相当于每个岗位15.8万美金。但这仍难挽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形势。最新的消息是威斯康星州给富士康补贴超过40亿美金,但如何建厂、能提供多少岗位,却仍是镜花水月。
关税政策,也不能扭转什么。
Joseph Shamie是家族企业玩具制造商Delta Enterprise的继承人,他对我说他们与中国供货商合作已超过十年。而若将工厂搬回美国,“工资低的工作他们不想做;工资高的工作他们做不了。”
“并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很多年了。”
“为了中国而留在中国”
因此不难理解美国企业此刻的阵痛。
离开中国制造,把生产线搬到其他地方,就意味着全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语言文化、货币系统,以及不同的劳工群体。对小企业来说,搬一次很可能就是伤筋动骨的举动。对大型企业来说,“一个化学品制造基地,一个医药制造基地,是数亿、数十亿的美元,亦难抉择。”William Zarit对我说。他是美国科恩集团(Cohen Group)的资深咨询顾问,也曾在美国驻华大使馆担任数年的商务参赞。
短期之内,要么提前订货、囤积商品;要么尽可能地压低中国供货商的价格,把损失摊平;或者,涨价。
长远来看,William Zarit表示,也是时候该重新审视过去数十年来形成的对中国的路径依赖。
但有一点,精明世故的美国商人没有在听证会上挑明:中国制造是好的,中国的市场更加诱惑。
中国美国商会在前文提到的调查中发现,超过三成的美国企业正在实践一个新的策略:为了中国而留在中国(In China, for China)。也就是说,为了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13亿潜在消费者,他们想要将生产基地留在中国,采购中国的原材料,在中国生产商品,然后卖给中国,避开关税,实现某种意义上的本地化。
Columbia的全球消费和贸易总监Katie Tangman婉转承认了这样的事实。Columbia在中国拥有超过700家零售店铺,中国是它在美国以外最大的市场。“在中国本地的生产,能够帮助我们的产品在中国市场更加具有竞争力。”
就算要搬,“搬到东南亚,或许印度,”依然离中国很近,“可以继续服务中国市场。”William Zarit说。
于是,这又绕回了美国发起贸易战的初衷——迫使中国开放市场,取消国有企业补贴,尊重知识产权。或者用更直白的话说,让美国企业在中国赚到更多的钱。但惩罚性关税能帮助美国实现目的吗?在G20的谈判桌上,美国表示不再对中国商品加征新的关税,双方的贸易谈判也将重启——这似乎是个好消息。
這篇文章不算深度吧。
好文章!從美國企業角度來貿易戰,而且是親歷的一手信息!
希望最終能平息。
從這篇文章來看,關稅手段似乎已經用到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