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函:表演欲望过剩的藏族社会

源于传统语言积累的优势,加上近现代综艺媒体的煽动,大量的缺乏独立思考的人们,衣食无忧之后,在世界屋脊上搭起反智的舞台,架起粗鄙的话筒,表演正式开始。
藏族组合ANU在中国综艺节目《歌手》上表演。
大陆 政治 社会

【编者按】有话想说吗?端传媒非收费频道“广场”的“读者来函”栏目欢迎各位读者投稿,写作形式、立场不拘,请来函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读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微信朋友圈的热点,隔几天就会有一种熟悉感扑面而来。接二连三地,某种活动、某种选秀节目、某种所谓的学术会议成了头条。任何媒体上将藏族作为关键字进行搜索,便见各种各样的作秀视频和流行歌曲填满页面,仿佛我们的文化面貌只有如此。

回顾近半年,就我所知道的—— 好声音决赛、部落人企业家大会、形形色色的电影颁奖晚会、宗喀巴学术研讨会、藏族教育论坛、藏族幼儿教育论坛、教育电影展映仪式、藏模会、还有年保玉则环境保护大会、拉萨高校毕业生创业大会等,不一而足。

但我们真的值得歌颂这些吗?

现实情况是:藏族社会流行的音乐短片——空洞的歌词、浮夸的造型、工业化的流程,千人一面。规模不等的公众会议——缺乏思考的发言者、语调夸张的主持、标准的会议流水线,毫无含金量的奖杯。书店的藏文书架上——仁波切们高清的照片印在封面;毫无艺术美感的诗册;浅薄的所谓文学评论;甚至是自诩为启蒙一类的书籍,也不过是将汉译的启蒙经典粗略翻译,加几个脚注和推荐书单搭积木一样拼凑。一切看上去显得那么不费心思,却还要努力表达存在感。

作家许知远在一场民间举办的语言思想类节目上强调,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浅薄的、高度表演性的时代。为了作秀或者表现自己光鲜的一面,每个人无所不用其极,比如照片不好看,便用修图软件处理;图片不够料,我们有私人订制的表情包和抖音短视频。网络技术为人们的表演欲望提供了强有力的流量支撑和关注度,一发不可收拾的人们拖着自己空空的脑袋,入驻了庸俗文化的蜂巢,同时喧嚣还不予余力地影响了精英的文化选择。我所熟知的知识分子其中,有大量的人仍然对“得屌丝者得天下”深信不疑,他们还主动向朋友们贩售“在将来,每个人都有五分钟的出名机会”诸如此类的低幼价值观。

编注:“得屌丝者得天下”为网络流行语,意为产品的目标市场定位在低端。

原想毕竟社会在进步,每个人能参与文化建构也算好事一桩。可是追其本质,我们却更容易嗅到一种表演的气息。我们痴迷于形式胜过内容,痴迷于肤浅胜过严肃。精英文化的影响空间被挤占、谦卑的文化传统丧失殆尽。作为社会亲历者,我们应该要对表演性质的事物充满警惕。别人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旦放开任其表演,聪明与愚蠢的人都是一个退化的德行。源于传统语言积累的优势,加上近现代综艺媒体的煽动,大量的缺乏独立思考的人们,衣食无忧之后,在世界屋脊上搭起反智的舞台,架起粗鄙的话筒,表演正式开始。

自从大众媒体加持了互联网,任何个体都成了话语权的主宰者,仿佛除了官方的法律束缚之外,任何缺乏理性思考的话题,任何无需思考便能接受的伪文化,任何未经验证的伪科学,都会以浪潮的姿势席卷在社会的角落。

有时候,当你感觉什么问题的根源都能牵扯出文化传统或教育理念时,充满表演性质的一出出丑剧,便会让你发现,以人文或社会学角度观察的问题,往往会与现实的情况相差甚远。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世俗化,每个人掌握话语权更是代表着一种坚固的力量。我深信藏族文化会因为互联网而出现新的发展契机,所以我也成为了一个勉强的藏文互联网创业者。但是,我从来都不会把空洞的“表演”当做所谓的商机,也不会无下限地支持同胞们愚昧的行径。

我们原本是很谦卑的。传统社会尊师学风浓厚,人们对自己的文化贡献无比低调。何以在一个精英流失、青黄不接的年代,同胞们的表演欲望却如此火烧燎原?我能理解知识分子或者思想者有表达的欲望,但现实是,真正理性思考的声音往往会被人们无视,倒是无底线的作秀行为,会得到追捧,好一个荒诞的社会! 在互联网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每个藏人都在用自己未经沉淀的浅薄的思想,用形形色色的表演形态企图成为一个坚持高调的人。

拍电影的才华,创业的才华、创作的才华、语言天赋等等,都应该是创造作品的造化,而非陷入集体无意识表演的长板。如果用全球视野看藏族社会、用宏观的角度看我们自己,我们有什么资格为自己那一点毫不起眼的所谓成就而欣欣鼓舞,乃至坐井观天般地自我陶醉呢?看别的国家或者民族飞速向前的发展步伐,我们还能仅仅满足以自我标榜吗?

其实放下手头的表演,藏族人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失语群体,大量的影片需要添加藏文字幕,大量的维基百科藏文词条需要完善,大量的科技名词需要厘定、大量的藏文传统古籍需要电子化、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需要重新审视、甚至有整个荒诞的商业环境需要同胞们的参与…..

但是倘若愚昧的表演欲望裹挟了整体藏族社会的注意力,我们哪还有什么多余的精力去改善我们失语的状态呢?

讀者評論 1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གྲོགས་པོའི་གསུངས་པ་ལ་མངོན་པར་བསྟོད་དོ། །

  2. རྩོམ་ཡིག་འདི་བྱུང་དོན་ནི་བོད་ཁམས་ཀྱི་སོ་སྐྱེས་ཕལ་བ་དག་འཁྲབས་སྟོན་སྣ་ཚོགས་ལ་གོམས་ཡོད་པ་དང་། མི་རྣམས་ཀྱིས་བློ་གཏད་ས་དོན་སྙིང་ཆེན་པོ་མེད་པའི་popརིག་གནས་ལ་དུངས་བས་འདི་བྲིས་པ་ཡིན། འོན་གི་རྒྱ་ཡིག་གི་དཔྱད་བརྗོད་ཐམས་ཅད་ལ་ཞིབ་མོས་བལྟས་ཚར། ཤིན་ཏུ་བཀའ་དྲིན་ཆེ། theinitiumགསར་འགྱུར་སྟེགས་བུ་ལ་བཀའ་དྲིན་ཆེ་ཞུ།

  3. 我也觉得楼上的楼上非常神奇,在各种文章评论里诋毁端和读者,图了个神马?你真不满不看完事咯,又提不出任何有价值的意见。你这态度纯粹来捣乱的好么??

  4. 看来楼上这位把美国当作世界的根基,一切社会现象都要以美国为标准,说些谜之优越感的概括,语言风格的确是收钱发帖的杂碎货色。天天装路转黑谁看不出来呢,舔皮鞋的。

  5. 无序讶异,情绪化的文章更符合当下端媒对于自身的定位以及目前的主要读者群的需求。

  6. 其實早在微信看到該文,鑑於複雜情況,不便評論,文中的許多現在可謂是跨文化跨國界的,並非“藏族社會”專有,非常贊同作者对“亂象”的批判與对“本族”的關懷,但如果時下許多觀點一樣,過於強調族群標籤反而讓自己成為想慾批判觀點的悖論,在下認為,倘若不想让外界獵奇與自我內化媾和成功,首先需要破除对“我族”的烏托邦想像,同時驚訝端媒體為啥会發表有點情緒化的文章。

  7. 可是,ANU 的歌曲真的好听啊。

  8. 這個現象讓我想起Edward Said的東方主義:一個假想的“東方”被各種各樣的stereotype構建起來,在藝術領域尤為突出。在他看來,東方主義即是一種來自於西方的創造和一種統治關係的體現。中國內部漢族人對藏族人的觀念,其實無非也是一種類似於“東方主義”的“青藏高原幻想”。藏族的“表演慾”,是來源於漢族人作為優勢民族的期待,也是藏族人唯一能安全展示自己的方式。不知道這篇文章作者的觀點是否在藏族群體裡已經有了一定的popularity,如果是的話,那麼將可能意味著藏族民族主義的崛起。作者真正想說的,是“空洞”的反面,即一種獨立的,積極的,以藏族“真正”歷史為基礎的民族建設。這種民族主義的路線跟之前達賴的宗教路線不同,在模式中主動的階級也不同:宗教路線的主動階級為教士,而民族主義路線的主動階級,則是一個新生的藏族精英知識分子階層,這個階層來源於西藏和內地的文化交流(學生)以及互聯網的信息傳播。至於評論裡另有人說的“矮化藏族”,我認為僅僅是一種刺激藏族民族主義的手段,這種販賣苦難歷史和被壓迫敘事的語言,同國歌裡“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其實異曲同工。

  9. 同理,你也可以把藏族换成印第安人,把中共换成美国政府,他们甚至连表演的空间也没有。

  10. 個人認為:中國缺少追求真實的空間,剩下虛假填補空洞的文化空間

  11. 你沒有看懂文章。
    西藏自治區一向是中共的心頭刺,近來如此頻繁的在傳媒上曝光藏族是在做樣板戲,是對西藏地區的人在做樣板,也是在對內地人做樣板。
    事實上很難把這種情況看成「故意」矮化藏族,因為現實是即使是漢族也有一大標這樣程度的人。對他們而言也算是正面宣傳的民族大融合。
    只是這位作者沒有點清楚,他/她表達的是,不要將用這種方式塑造藏族,令社會對其生成「表演慾過剩」的印象。
    而不是說藏族是表演慾過剩。

  12. 闲着无聊,把文章粘贴到word中,然后使用替换功能将“藏族”换成“蒙古族”,将仁波切换成成吉思汗。咦?看着也挺通顺的。这和藏族无关,任何一个相对的少数群体都可能有这样的感触。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大众文化是看轻的,认为低幼、低端、粗鄙。如果作者喜欢许知远(毕竟引用过他的言论),他的节目《十三邀》中采访马东那期,其实可以回答你的大部分问题:你就不应该看到这些人。
    希望小编将分类标签中的“藏族”去掉,替换成流行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