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别担心,我这是保本的商品呢,回报也还好,一年才9%,出事?不至于吧?”
新朋友胡来自浙江一小城,得转车两次,才能经杭州到上海工作,她学业了得,复旦一毕业就录取上外(编按:上海外国语大学),接连两张骄人名校学历,让她很快进入某大金融企业担任营销,可她还是呻吟着魔都生活艰难,听闻笔者从事金融证券相关工作,算是半个同业,不免聊几句如何攒钱与投资。原来,她坦言对股市一窍不通,股灾还套住了家里二老的本钱,因此她坚拒成为股民、避免又给人当等待收割的“韭菜”。排斥股市,兼且不让钱成了银行烂头寸,她在朋友介绍下,把钱投资在某P2P(Peer to Peer)平台,“我就做这行,我心里明白,股市风险实在太大了,以后涨跌谁知道呢?又不求富贵,一年只是赚9%,这已经是收益率最低的产品了,应该还行吧?”她浅浅一笑。
这段对话发生在几个月前。近来,每当瞥见P2P爆雷新闻,再忆及她甚有底气的“不求富贵”等语,笔者心底不免为这位年轻朋友的私房钱安危,浮现一丝凉意。毕竟,那些“保证保本、年回报9%”的理财产品,她正是向杭州某P2P公司买的,而当地早已成了中国P2P“金融难民”寻求司法正义的大本营:今年五、六月起,因为大批P2P平台突然停业,无数资金蒸发的受灾户从各地赶赴杭州,纷纷挤进公安局报案、要追查真相,火车站人头涌涌;案件下落无着、积蓄一空的他们,多只能群聚在公安局门口拉横幅、唱国歌,或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游荡;通常,接下来他们会被不同微信群组吸引,转战杭州黄龙体育馆、或是江干区体育中心,那两间体育馆原来是用作大型赛事之用,现在却成了地表的两块巨型磁铁,金融难民就是地上的铁砂,被一一吸附过去,那里是他们彼此寻求安慰、打探小道消息的庇护所。
里头有否那年轻朋友的身影?笔者不禁想到王倩。王倩终年31岁,也来自浙江,几个月前,她被P2P平台“票票喵”倒帐数万元,至上海维权时又被公安暴力驱赶,三观粉碎、万念具灰的王倩,最终悬梁自尽,遗书除了向父母道歉,还交待孩子西西好好读书,长大留学、移民。至此,笔者不愿再想下去。
P2P平台大量爆雷,是2018年中国经济转折的代表性事件,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政治思维主导、干预市场经济下的“正常能量释放”。
P2P平台大量爆雷,是2018年中国经济转折的代表性事件,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政治思维主导、干预市场经济下的“正常能量释放”。数据显示,经过约2年平静后,今年4月24日,号称规模逾6百亿人民币的“善林金融”崩盘,正式开启了一大波倒闭潮的起点;截至今年9月底,P2P平台密集倒闭者,包括提现困难、网站关闭、老板跑路、延期支付和公安经侦调查等五种地雷,已经发生2,859件,是近6年有纪录以来最高,其中7月爆出174起地雷,也是近4年单月最高纪录,导致王倩轻生的“票票喵”,便是其中一个倒闭案例。但不能忽略的是,尽管惨剧频传,截至9月底,中国P2P网贷平台投资者仍多达241万人;依据2010人口统计,此数相当于辽宁营口、湖北黄石、或者广东阳江的全市人口,或是三分之一的香港人口,或是90%的台北市人口。
最讽刺的是,根据业界惯例,即便平台发布展期付款公告,等于变相承认、可能离破产已经越来越近,只要公司继续推出标的,便不会被列入形同爆雷的“问题清单”!如此轻松吸金,难怪P2P事件层出不穷、甚至引发“金融难民”上京维权示威,消息引发广大关注,并且让不少舆论认为,此事件可能动摇中国金融安全。
诚然,P2P金融风波反映的是,外界忧心忡忡的“国进民退”,不仅是中国政府推动的过去式、现在式,极有可能也是未来式,首要原因是,涉案规模虽有所缩减、但倒闭案件大增。
P2P:必要之恶
P2P问题浮上台面,是2015年A股股灾之后的事,当时人民币汇率骤贬,动辄千股跌停、千股停牌,导致整个金融市场濒临崩溃,银根极度吃紧,多家动辄数百亿人民币规模的平台倒闭;不完全统计显示,影响最烈的合肥e租宝、昆明泛亚、上海中晋、上海快鹿四大倒闭案,诈骗金额可能达数千亿元之谱。此事后来并导致曾为P2P站台代言的张铁林、黄晓明、唐嫣、佟大为等知名艺人饱受舆论挞伐,受牵连者只能纷纷删除微博、不予回应。
对照前一次重创社会的风暴,这次P2P卷土重来,除了智慧型手机在中国更加普及,业者们亦更懂得用互联网思维宣传,受灾民众总数因而更多。
何谓“互联网思维?”3年前,各大P2P平台引进知名艺人打广告引发巨大争议,中国政府因此修订广告法,工商总局也对电视剧的金融类广告明确划下红线;3年后,P2P野火吹又生,以法令未加限制的视频网站为基地,发展出新的“剧中插播”形式,也就是利用演员原班人马、透过剧中场景演广告。此举约自“老九门”引进开始,各广告主、剧组眼见收效良好,后来的“楚乔传”、“那年花开月正圆”、“白夜追凶”到“军师联盟”等热门剧集,都可看到剧中插播,其中自然不乏P2P相关广告。而且视频网站们有知名艺人遭群众围堵、微博刷屏的惨痛教训,早准备好自保之道,相关广告只会在网站上留存至多几个月,随后便会消失。
2017年底,央视财经发布“2018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结果显示,理财产品以高达34.2%的得票率,“荣登”中国民众今年最想下手的金融产品,这个结果似乎预告了今年P2P的惨重灾情;相映成趣的是,有多达33.5%的民众选择什么也不投资,选择投资股票者只有16.2%,连选择理财产品意向的一半都不到。
“群众一慌,经营再稳妥都是玉石具焚,库房里还有钱的(平台),到头来比跑路的死得还惨!”
当以互联网为名的庞氏骗局,懂得把几个互联网DNA置入体内,会发生什么事?自然是连根拔起、“株连九族”式的疯狂倒闭。根据统计,2018年P2P遍地爆雷,受害投资人逾111万,涉案金额逾903.1亿元,都是历史纪录;对比前一波疯狂爆雷的2015、2016年,今年新增的“韭菜”,人数竟是当时的五倍!
“群众一慌,经营再稳妥都是玉石具焚,库房里还有钱的(平台),到头来比跑路的死得还惨!”一位从事金融业务30年的老手观察,这次P2P爆雷风潮中,确有相当一部分平台受不肖同行拖累,当投资人不分青红皂白、急着结清帐款,现金流一夕断绝,本来经营、出金一切正常,现在也成了统计表上的问题平台,要勉强收拾残局、规划分期偿还积欠资金的补偿方案,还要让投资人呼天喊地、不分日夜的咒骂;跑路者少、提现困难多,这一点,恰是今日P2P乱象与3年前那一次风波的鲜明对比。
P2P问世十多年,美国的Lending Club、中国的宜人贷、人人贷等公司均成功以此业务上市,可见业界不乏成功案例。大多数P2P平台究竟是怎么弄到天怒人怨的?P2P机制本意,原是透过互联网推广小额借贷、降低成本,无论资金流向是一对一或多对一,平台本身只经手、不主导,不自设资金池,白话说来,就是避免打着平台名号“自办银行”。但在中国,事情往往以中国特色发展:中国绝大多数P2P平台,都是集资后自行决定放贷对象与金额,甚至根本是将后来者的资金还给先进者,构成典型的庞氏骗局(老鼠会)。
压垮P2P的,还有一项新政策。今年4月底,中国官方公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文件(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将去杠杆矛头对准金融业;资管新规明确订定:公开宣传、分拆销售金融商品的非金融机构,若有掩盖产品风险、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者,一律将被严惩,若有承诺产品“刚性兑付”者,更将依法从重处罚。
民众并非浑然不知高收益率背后风险,执意真金白银前进P2P,实有不得不然的苦衷在内。
“刚性兑付”这一句,让识得厉害的聪明钱急忙退场,从时序来看,资管新规出台,很可能是引发P2P风暴的第一枪。
何为刚性兑付?白话来说就是包底,企业发行债券、个人向亲友借贷,债主都要承担当事人跑路的风险,一旦承诺刚性兑付,则表示公司无论如何都将支付到底,加上高出定存利率一大截的报酬,自然极具吸引力。当企业债、地方融资平台陆续传出倒债事件,显示银根收紧的压力极大,P2P这一条“定海神针”给政府强制去除,集资再也不能保证收益,巨大的倒债风险立刻暴露出来,资金接二连三抽腿,现金流断裂亦不足为奇。
或有人反驳,庞氏骗局皆以高得不合理的“报酬率”做号召,一般P2P平台报酬率仅在10%上下,何以见得必为骗局?持此论者,可能对P2P真正营运流程毫无概念,只要略加推敲,便知道P2P命运只能是无可避免的爆破。
前瑞银证券中国区股票研究主管、中国支付通董事长张化桥,以他近年全力投身小额贷款业的经验,详细拆解了P2P平台营运负担;张化桥在著作中提到,他曾与业界一家中型P2P执行长晤谈,后者形容他将离职的公司“是个巨大黑洞”,其2016年成本结构大致如下:
付给借款人的报酬约11%,平台风险储备金须准备约8%,日常营运和行销开支约6%至8%,零售端费用支出约11%至14%;简单计算便知,此类平台想继续营运下去,除了要维持极佳效率,贷款回收的报酬率至少要达到36%,否则就是走向无止境的亏损、直至破产倒下为止。
报酬率36%是个什么概念?中国五年期定存利率是4.75%,中国知名价值型投资人但斌的深圳“东方港湾”私募基金,近十余年的年复合报酬率(CAGR)约为24%,股神巴菲特生涯年复合报酬率略高于2成,就连囊括手机业8成利润的苹果,今年来股价涨幅最高也只有3成左右;投资证券和放贷都有风险,在景气日益趋缓的中国,将钱交给事前缺乏充分征信、风险控管机制又多为虚设的P2P平台放贷,“韭菜”们到底凭什么底气,如此笃定自己的收益率应该比股神高一大截?尤有甚者,既然参与者称为“投资人”,可见资金用途根本不是存款,爆雷后又凭何理据要求国家善后?
过往笔者单纯认为,民众不改贪图高利心态,是P2P兴盛多年主因;既然名目不是储蓄,身份不是存户,那么掏钱出来就代表个人愿意承受一切风险,不该上街闹事、哭喊政府负责。但见证过朋友圈分享的一次次爆雷事件与受害人维权诉求,笔者亦渐渐感觉到,民众并非浑然不知高收益率背后风险,执意真金白银前进P2P,实有不得不然的苦衷在内。
所谓苦衷,指的是长期投资标的严重缺乏。在房价、物价高涨下,民众想要让资产增值、打败通膨,就必须把闲置资金投向有成长空间的标的,但就像笔者朋友所言,房子买不起,股票不敢买,靠银行存款根本无法达到中长期的理财目标,于是我们见到许多受害者的证词,都是将预定用来买房、成家的资金转进P2P,希望赚取一定的利润。
同时,政府在整件风波中,角色也倍受民众诟病。就消极面而言,当平台倒闭,事件性质便转为刑案,理应由地方政府下辖各相关机构、会同公安刑侦进行善后与搜证调查,但这显然只是天真的想像。
允许P2P夹缝求生,其实是中国政府变相帮金融业挡下经营风险、提振获利,进而确保股市与地下金融业之间防火墙不致穿孔的有效措施,惠而不费。
受害者见到是何场景?微信朋友圈流传一则长文,作者感慨道,他的家乡也发生了P2P爆雷事件,当天家人来到市府讨说法,广场上请愿群众早已黑压压跪了一地,好不容易等各机关代表全数到齐,善后会议上,却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宛如电影场景;业务与P2P最相关的银监局率先表态,“只管正规银行,非此者实在鞭长莫及”,金融办人员也说,他们管辖的是实体企业与金融业往来业务,工业和信息化局澄清,只有租赁公司和担保公司才归本局管,最后开口的工商局则慢条斯理地说,该局只负责查核登记营业项目和申请是否符合,文件齐备就能办理营业执照,其余不在业务范围之内。
对诈欺案依法调查、求偿,只是公部门的基本义务,但在一系列事件中,投资人尚欠缺起码的公道;就积极面而言,政策往往付之阙如,不难理解民众为何如此愤怒,进而还能推敲出,中国政府对P2P这个地下产业,似乎有着难以言明的暧昧需要。
的确,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大力警告群众,P2P背后隐含高风险,他说,“收益率超过6%的产品就该打上问号,超过8%的很危险,投资收益率超10%的产品,就要有损失全部本金的心理准备”郭树清这番话,将相关风险诠释得极为到位,可惜他直至今年6月中才开口,警告来得太晚,无声雪崩已经开始了。以笔者个人观察,近年来中国政府对于投资人的风险教育,实际作为严重不足,这种政策缺位,是当局无可推卸的责任。
一位信评机构高层表示,展望未来,中国政府势必仍得让P2P存在、而且他断言,P2P将继续在中国金融业扮演重要的一分子。
他解释,在中国14亿群众里,当前还有好几亿人受限于信用纪录不足、工作属性鲜少移动,无法匹配银行风险控制条件的要求,因此长期无法得到急需的金融服务;政府动用公权力、强要金融业者接手这群顾客当然是种办法,但这群“白条大军”需求与中产阶级大相迳庭,他们的特色是贷款金额小(例如不到1万元)、使用周期短、收支不稳定,因此被迫只能使用现金。将这些顾客分派给银行,除了效率上缓不济急,银行坏帐率急升也是可想而知的后果,且法务及营运成本势必跟着暴增,导致获利探底,已经贴近帐面价值的银行股,股价只会更低。他预料,只要政府略加比以往严格的监管,P2P便会稍加体制化,届时仍将继续被投资人、借款人双方大量利用。
换言之,允许P2P夹缝求生,其实是中国政府变相帮金融业挡下经营风险、提振获利,进而确保股市与地下金融业之间防火墙不致穿孔的有效措施,惠而不费。中国政府身兼裁判(资本市场运营者)与球员(金融业大股东),优先替自身控股利益着想、只眼睁只眼闭,坐视P2P“天生天养”是完全有可能。惟当中国政府继续漠视民众对资产成长的渴求,继续对民众荒腔走板的风险/报酬概念视若无睹,P2P悲剧绝不会划下句点,民意的愤怒成份自将水涨船高。
错字颇多,但又不太好反馈,希望增加一个选取错误之处反馈的通道。一篇优秀的文章不应以错字而降低其
但斌哪只基金十年年化收益有百分之二十?私募排排网上都可以查业绩的,他的业绩非常普通,连中国顶尖都算不上。请问作者的数据是哪里来的?
韭菜们之所以去找政府希望有关部门出面,主要是习惯了在政府监管一切的情况下对政府是有着迷之信任的,如果血本无归他们主观上认为政府一定不会放任,这是在中国大环境下成长的“韭菜”的心理通病。这时候如果大义凛然的说韭菜活该,显然是不公平的。
我发现五毛很喜欢说自己以前喜欢,然后发现此文非常不客观然后路转黑。套路玩的不错,估计现在活也越来越难做了吧
就國內大多數富裕階級,他們的錢多少是來自於搞關係,低人工,走灰色渠道等等除了正經賺錢的來的?這些人大多福得莫名其妙,在任何有原則的社會都無法賺錢,就是在中國這個神奇的地方才能發達。
這些人錢來的太容易,你跟他們講每年30%都覺得少。
9%的收益率不高?现在的人都这么贪婪无知了吗?高风险高收益,又想赚钱,又不想要风险?嗯,出事了找政府。
说得轻巧,写文章的人知不知道P2P不只是无法兑付这么简单?经济诈骗、自融,多少违规操作或者干脆就是骗局。不怪政府监管不力要求善后还捏着鼻子自己认了??真的搞笑。
P2P暴雷是再典型不过的市场经济盲目性的体现,硬是要给政府扣一个干涉经济的锅。
还不断抛出「政府对地下P2P有暧昧的需求」这种没有任何论据的观点。
你若是数落政府没做好监管(这又要被骂干涉市场经济),起码从逻辑上说得通。
难道「端」已经沦落到为反政府而抛弃起码编辑专业性的地步了吗?看来可以取消订阅了。
中国有句俗话叫:命苦不能怪政府 点背不能怨社会。
大概在2014年中的时候,我想设计一套自动评估P2P平台风险的模型。因为之前做过不少credit risk modelling,本以为一个雏型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但在仔细分析了几个平台以后,惊讶于业务模型的极度不可持续发展性,决定放弃这个项目。
其实P2P平台的初衷跟其他类型的共享经济,比如优步(Uber)和爱彼迎(AirBnB),没有区别。三者都是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来完成闲置资源与需求的精准对接。如果一个人的车后座长期处于空闲状态,那可以利用Uber来增加一定的收益。家里有空余的房间,通过AirBnB可以让这个空间转变成真金白银。
但为什么现在P2P市场反而成为了共享经济的一个毒瘤?
如果拿Uber来做比较,这就好比Uber在吸引提供开车服务的司机时,变成了先承包所有空余车辆,提供每小时司机行驶在路上的最低收入。然后再去寻找需要打车业务的客户,从整个平台的宏观角度下去配对供应与需求。这不就成了出租车公司么?
如果拿AirBnB来做比较,这就好比爱彼迎把所有的空余房间都收入自己的系统,然后从纳入系统的那一刻就开始给房东担保房间的收入。这不就成了酒店么?
如果P2P真的能做好一个牵线搭桥的角色,平台作为数据的掌控者来提供客观的风险评估,无论从投资的长度还是大小,一笔投资能对应一笔需求,那也许现在的市场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疯狂。
只可惜,金钱本身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衡量不同资源的一个共通单位,可塑性太强。打车业务和房间业务,即使被量化过后的需求也不能被直接整合(一个下午6:10分从北京机场去中关村的打车服务就不能叠加在下午6:50从五棵松到天通苑的打车服务),所以精准服务是一个最基本的准则。可对于P2P平台资金输出口的投资来说,无论是被平台用来投资到房地产还是餐饮业,1000万就是1000万。
这样的可塑性潜移默化的暗示了平台可以先收集资金,再用以投资。
于是,我决定放弃这个项目。
我觉得要把真正的P2P小额贷款和打着P2P旗号的庞氏骗局分开来讲,爆雷的更多是庞氏骗局。
在如此的環境下,不論投資什麼,都要做好被割韭菜的準備,任何行業都是如此。風險意識的缺乏,也可能是有意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