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拔涛谈《建丰二年》话剧: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这些人的命运都不会改变

甄拔涛编导合一,他说比起政治的流动,自己更关心其中涉事的个体。
风物

十六张桌子,五个故事,六个演员,除此之外舞台上没有搭更大的幕景。

甄拔涛就这样把《建丰二年》的时空放在了一个小剧场里。

原著陈冠中的政治寓言小说《建丰二年》是一部中国乌有史,一切嫁接在“如果国民党赢得一九四九年国共内战”,小说就此展开。中国在国民党统治之下,现实两岸的诸多异同都被时空嫁接在这部新国民史里。

《建丰二年》是2015年出版的书,甄拔涛很快就看完了。他有一种很奇怪的直觉,觉得这小说可以改成剧本,于是就和陈冠中商谈,陈冠中很爽快答应了,但中间找投资有些转折,剧直到2018年夏天才排好。

话剧根据原著层层展开,时长一个半小时,分为5个篇章,五个故事以东荪、平旺、建丰、董浩云和麦阿斗为主线,讲述他们在国民党统治中国后发生的命运转变,当中的六个演员每人分饰多角。

编剧和导演都是甄拔涛一人。去年他的英文剧本《未来简史》获2016德国柏林艺术节剧本市集(Theatertreffen Stückemarkt)奖,也是首位得此殊荣的华人。

为了理解这本小说背后的真实历史,甄拔涛笑称他也是“一边 Wikipedia,一边看小说。”并且读了大量的历史材料,“你当1乘以3,每个人人物我都多读了3本书”。在话剧改编过程中,他将真实的历史一点点“渗透”在剧本情节里,笑称话剧中还有许多彩蛋等观众发现。比如有一段平旺和贵族首相晋美关于西藏独立和自治的对话,“我想这一段,不需要什么历史知识,观众便能明白这和香港的联系。”

剧场上的《建丰二年》。
剧场上的《建丰二年》。

端传媒
甄拔涛

:在看话剧之前,我一直好奇你会怎么编排。书本是每个人物一章,五个人物的故事会不会在你的话剧里打散的方式重新编排?

:对,有想过很多方法,包括打散、集体叙事、不加角色,都有想过,最后我还是回来现在这个点。我觉得《建丰二年》是用历史的书写方法,我经常都说他受两本书影响,一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另外一本是最近拍了剧集,Philip Dick《高堡奇人》。

既然是写历史的书写方法,就不会写个人的故事,我觉得这个框架很有趣,个体的遭遇、经验、感受等他没说很仔细,这就是剧场可以做的东西。

改编一是忠于原著,一是离原著很远,我近年看两套戏,一套是蜷川幸雄的《海边的卡夫卡》,他是忠于原著,但他拍了另一套戏,重点变得不一样了。原者村上春树对生命的转逝、转生,没有说得很清楚,他觉得 transformation(转变)这样东西很神奇,但是蜷川幸雄在回应恋母情意结这回事。

第二套戏就是 Ivo van Hove,是一个荷兰的导演,他改编 Ayn Rand 的 《Fountainhead》。他可以尽量跟原著,但透过剧场做到另一个statement(表述)出来,我就觉得这件事很好玩,这次我尽量贴近原著,虽然少少违规我都加了一些内容。

:陈冠中的原著情节不多,书里描述和评论的内容多一点,话剧中剧情会比较丰富一点,也有一些笑位。在编剧时你怎样讲故事呢?

: 的确我改编最初的想法是这样的,陈冠中对政治转变的兴趣会大一点,但我对里面的人物比较感兴趣,而书中有很多内容是没有谈及和讲完的。例如立人,将军玫瑰那件事是我做研究才再找出来的,戏说中间渗一些真的内容进去。

另外最后东荪的儿子来接母亲那一幕也是找回真的历史。在真的时空中东荪没有离开中国大陆,他的儿子精神错乱,基本上东荪整家都是……只剩下小女儿没有出事,就是因为当事东荪投了一票反对毛泽东做主席。

五月时台北开了国家人权博物馆,在景美,以前有个看守所,专门关政治犯。进去博物馆参观,我看了很多不同的资料,见到五十到七十年代监狱的发展,国民党曾经很多黑狱。

平旺这个人物我动手改动最多,原著就是一个人去说一大段历史后就完了。在戏剧里不能这样做,没有空间,于是我去找一些位置(改动)。例如他受酷刑,我排了很久,终于找到个方法,就是坐冰。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其中有一幕:一个学生被拘捕了几天,看到过去失踪的一位老师在里面坐冰,坐了不知道多少天。我用这件事去评论陈冠中的小说。

我和其他人谈起改编《建丰二年》,尤其是台湾人,他们会问我为什么要改,你觉不觉得陈冠中很天真?他们在国民党威权统治下过了一段很艰难的日子,为什么要说得这么好。我明白他们的感受,就思考在戏中如果不动这些大框架,我有什么空间可以做呢?其中平旺黑狱那段时间就是我的 comment(评论)。坐冰这些原著都是没有的,只说了坐十年牢,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建丰二年》采排现场。
《建丰二年》采排现场。
《建丰二年》采排现场。
《建丰二年》采排现场。
《建丰二年》采排现场。
《建丰二年》采排现场。
《建丰二年》采排现场。
《建丰二年》采排现场。

:虽然是历史架空剧,其实用的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这对编剧来说是不是一个挺大的挑战?

: 有难也有不难的地方。我算是比较特别的香港人,对历史很感兴趣,香港有很多人都对历史没有兴趣。我父母他们在文革前就从内地过来香港,他们和家里的关系千丝万缕,我小时候都经常回乡,听他们说很多事,包括他们很喜欢周恩来,当时打日本仔是怎样的,共产党是怎样的。很有趣的是,我爷爷是国民党的教育官员,不是很高阶,他有一条线又比较近国民党,比较近台湾。我爷爷当时可以走去台湾,最后他可能想和家庭多点联系,就来了香港。

我小时候已经听很多这些事,小学时已经会看《九十年代》,后来自己去看一些政治评论。我不知道到底明白多少,但对这些历史很感兴趣。我中学有读中史,虽然读中史也不是读很近代的。

在看《建丰二年》时我是一路 wikipedia 一路看,东荪我听过,不算很了解,立人我是知道的,但也只知道他好像被人软禁,被蒋介石整,仅此而已。平旺是不知道的,董浩云就一定知道,麦师奶就是虚构的,树森欧梵当然知道。难的地方就是,每个章节,除了麦太之外,我都要再另外看他们的东西,不单是看这本小说。过程很有趣,愈挖愈多。再讲平旺,平旺真实的时空就是西藏共产党创始人,他打开西藏的城门,让中国共产党进入,就像汉人的吴三桂。

看回历史资料才知道,中共最初都没怎样打算要入西藏,后来见平旺邀请他们,才决定说“好我们入藏吧”,没有什么准备。中共就告诉他说不如帮他们准备四万匹马,他又在很短时间内就准备好四万匹马让他们入藏。他不是有和那个贵族首相晋美有段对话吗?

真实的时空是 swap(交换)的,平旺带中共入藏,就像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平旺说我是很不舒服的,入去时见到晋美。晋美是他很尊敬的一个人,却变了阶下囚,后来晋美代表拉萨去和中共谈判,签了17条协议,确保藏族自治,又做了藏区自治主席。我觉得很有趣,平旺是一个很谦虚的人,是一个真真正正的革命家,我就在戏中将他 swap,在书中也是没有的。

: 你怎样理解这部原著,或者说你想通过话剧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有两个问题会在改编的时候浮现,我感兴趣的一是国民党也好,共产党统治也好,这些人的命运都不变。华人社会是一个吃人才的地方,东荪是最厉害的哲学家,他在这里也是郁郁而终。

平旺也很优秀,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就算浩云也是,即使是有钱人,他那些宏大的计划在国内没有人支持。这说明了华人文化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恶习,他们会因为利益、权谋、党派利益等而会扑杀人才,这点我是感兴趣的。

也有人说,陈冠中好像也没怎样提到香港,因为香港没有变成国际大都会,我改编时再读觉得并非如此,平旺那一段其实是在说香港。麦太虽然身处广州,但那种精神是香港精神。

陈冠中在香港三部曲里面的一个短篇写了间金都茶餐厅,有个 can do 精神,先不评论准确与否,陈冠中觉得香港其中一个最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就是 can do 精神,“乜都够胆死,乜都够胆做”(什么都敢做)那种灵活性。麦太那种人性是很强的,搞大了肚,她会不开心一会儿后,“我接受,我去想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她不会怨天尤人或者埋怨自己。我觉得陈冠中在问香港在哪呢,香港的文化精神在哪里呢,在这套戏中我延续了这个看法。

甄拔涛为了理解这本小说背后的真实历史,笑称他是“一边Wikipedia,一边看小说。”并且读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在话剧改编过程中,他将真实的历史一点点“渗透”在剧本情节里。
甄拔涛为了理解这本小说背后的真实历史,笑称他是“一边Wikipedia,一边看小说。”并且读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在话剧改编过程中,他将真实的历史一点点“渗透”在剧本情节里。

:你是怎样和演员讲戏呢?

:首先我会用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他们去建立他们扮演的角色:究竟这个人是怎样的?找回原著也不是很清晰,我们会找现实的东西去理解,东荪在真实时空走了一条怎样的路,立人是怎样,平旺是怎样,他们就会更明白。对照真实人物做功课,或者建立自己的角色,就会很容易。一理通,百理明。

:这套戏定妆时老舍那部分是没有的,为什么没有呢?

: 我读剧时有个演后谈,一位年轻的观众也这样问,觉得很失望……没有说很失望,在看这本书时有些朋友只看这个章节,不看其他章节。

我看那章时,用潮语说法是,有点自 high。林语堂和老舍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中一个是取代了川端康成,感觉有争议性。坦白说我自己很喜欢川端康成,我就会自问这真的会发生吗?我不太信服。

陈冠中一开始有一句,“仅以此书纪念先父母和他们的年代”,某程度帮他们那代人平反,或者说他见到那代人受了这么多苦,老舍自杀,他想了另一个时空、另一个命运,那是某种很好的致敬,我明白他的用意,树森欧梵那场在剧场上很难处理。如果我就这样把对白全写出来,听了一轮你就会觉得很闷,我就没有保留那章。

: 书里有一章是“建丰”,而话剧在这章的情节上着墨不多,为什么这么处理呢?

: 虽然叫《建丰二年》,但我不是用他作坐标,而是作为框。在蒋经国的统治下这些人是怎样生活,可能这是一个癖好,我对于平民、弱势感兴趣,多于统治者是怎样想的。

其次是,蒋经国那个章节是我看原著时最难捱(忍受)的,我曾经有段时间把书放下。后来觉得不可以,我要冲过去。我反而感兴趣是他和宋楚瑜之间。书里说宋楚瑜怎样想,而不是蒋经国怎样想,我就将它twist(转换),回归论述蒋经国怎样想,并将这情节放在整套戏最后。

我们回看现实社会,究竟蒋经国当年为什么肯实行民主,很多说法。李敖自传时有说到,当年他们想立威,说一是杀李敖一是杀江南。江南当年写了蒋经国传,有人在美国开三枪杀了他,我再看蒋经国传,他写得蒋经国也不差,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杀了他。
李敖说不知道为什么选了江南没有选他。江南之死引起国际震动,美国觉得没有面子,你为什么来杀我的公民,以下犯上……当时杀江南的黑社会老大手下有卷录音带,那卷录音带是在老大去美国前录的,讲是谁主使。那个手下就将录音带给了CNN还是哪个传媒,播到全世界。

蒋经国本来想传位给次子蒋孝武,事件发生隔一年后他就宣布,我蒋家以后不会接任,也不能接任。这是第一样事。蒋孝武真是烂泥扶不上墙,无论是真实还是在书里面也常醉驾玩女人。第二样事,有些心理上的东西我们是不知道的,若从人际角度去看,这个我有和张秉权老师谈过,他告诉我老人家的想法是,会想有什么还可以留在这个世界上。你不要小看这个力量,蒋经国想自己名留青史,而不是遗臭万年。我再想多一件事情就是私心,这样的家族并不像普通人的家庭伦理,父亲可以是你敌人,儿子也可以是你敌人,当蒋经国可能发现了蒋孝武都烂泥扶唔上墙时,不如帮自己打算好了,为身后留名不传给他,所以才有最后那一场。最后那一场是上下两个时代的过渡……

回到戏开头的一场,美丽台客情食堂其实就是真实情况的美丽岛事件,美丽岛事件也是推动台湾民主很重要的一笔。

剧场上的《建丰二年》。
剧场上的《建丰二年》。
剧场上的《建丰二年》。
剧场上的《建丰二年》。
剧场上的《建丰二年》。
剧场上的《建丰二年》。
剧场上的《建丰二年》。
剧场上的《建丰二年》。

: 话剧那些场景布置、道具会有些什么设计呢?

: 今次玩了一种叫 object threatre 的剧场设置,就会放十六张枱而已,没有起景。object threatre 就是这样,我不是搭一个客厅大家进去演戏,而是会玩那件道具,在他们找道具的时候我有很多要求,他们都找到要死了。

Object threatre 就是玩这样东西。我想以此建立个人和物件之间很密切的关系。而且剧场里常常说,做更少就等如做更多,当那个人拿起这件物件之后那个场景就成立。例如麦阿斗最后带着真的超八(摄录机),能不能拍到什么我们也不知道。拿一个真的超八来拍就已经变成一个另外的场景,是创作者和观众一起完成那个想像。

我们中间会打一些字出来,那些字是由右至左打直的,我很喜欢《悲情城市》这部电影的美学风格,戏中梁朝伟是哑的,他的对白会打字出来。为什么电影会打字出来?当时台湾电影的投资者要香港明星,就找了梁朝伟,角色要讲台南口音的国语,梁朝伟没有办法。剧本就把角色弄哑,就变了美学风格。

: 会有哪些背景音乐?

:《康定情歌》、《忘了我是谁》,《忘了我是谁》是李敖在监狱里写的词,排之前我就想用这首歌。还有就是戏的片尾曲《美丽岛》。《美丽岛》是七十年代的禁歌,你现在看就会问“禁来做什么呢?”,它在说台湾这个海岛很美丽,物质丰盛,祖先就叮咛他们不要忘记。只是这样,就被禁了。后来有美丽岛事件,现在用的是千禧年之后胡德夫的一个版本,为什么要用在蒋经国身上呢?这是我的 statement,他走的时候播这首歌,他是敌不过民心所向,就算他是怎样一个独裁者也好,结果他都是失败的。

读者评论 1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日本人常说经济泡沫导致的‘失落的二十年’,如果国民党真赢了,至少大陆不会一”解放“就迎来‘失落的三十年’,政治这件事,烂人里选中不那么烂的那一个已属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