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点评2018坎城影展:怎样讲述“贫穷”才是诚恳的

尽管这是一份中规中矩的得奖名单,多数得主与媒体预测相去不远,但值得注意的,却是女导演爱丽丝.罗尔沃彻《幸福的拉扎洛》……

点评2018坎城影展:怎样讲述“贫穷”才是诚恳的
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Shoplifters)剧照。

在第71届坎城影展倒数两天的时候,我排队等著入场看黎巴嫩女导演娜迪拉巴基(Nadine Labaki)执导的《我想有个家》(Capharnaum)媒体场,一名大叔慌慌张张跑了过来,问我:“听说这部片刚在卢米埃厅放完后获得满堂彩?”我回说:“看萤幕转播确实如此。”他又问:“它故事在讲什么?”我一时语顿,简短回应:“我看电影前不习惯查故事情节,只知道在讲贫穷。”

大叔接话说:“今年竞赛片好多都是关于穷人的故事。”接著我们就聊开了。大叔点出李沧东的《燃烧烈爱》(Burning)和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Shoplifters)都是关于贫穷,他认为这是本届坎城影展除了女性议题外,最值得好好研究的特色。我接力补上义大利导演爱丽丝.罗尔沃彻(Alice Rohrwacher)的《幸福的拉扎洛》(Happy as Lazzaro)和埃及新锐阿布巴.沙基(A.B. Shawky)首部作《逆著风的旅行》(Yomeddine)两部片,也都触及贫穷。而大叔认为《燃烧烈爱》和《小偷家族》皆有获奖的机会,我则认为《幸福的拉扎洛》机会更高。

导演是枝裕和从当前日本都会边缘的贫穷生活切入,去讨论低端人口为了生存,或是主动或是被动地“超越血缘”而产生连结建立情感,进而质疑家庭存在的意义,视野与观点皆不俗。
贾樟柯的《江湖儿女》剧照。
贾樟柯的《江湖儿女》剧照。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