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雄安手记:被选中的人

他热切渴望投入雄安新区的建设浪潮中,从这个“千年大计”中分一杯羹,却越来越认识到“被选中”只是一个虚妄的期待。

雄安手记:被选中的人
张力用一辆出租车拉活,一个月能赚5、6千元。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觉得赚得不多、又累。前两年网约车兴起,又从他的收入中挖走了一两千。建设新区的消息给郭锐沉闷的生活带来转机和新希望,从这个“千年大计”中分一杯羹,却苦于无从下手。

编者按:中国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公布已近一年。这一由习近平“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历史性工程,在过去一年频频见诸报端,也被外界视为“中国梦”的模范之城。临近北京和天津、在开发上近乎一张白纸的雄县、安新和容城三县,承载了习氏对于中国“大城市病”的解决之道,也满足着人们对于未来城市的想像——绿色宜居、创新驱动、协调发展、开放先驱。

过去一年,这一被冠以“千年大计”的国家级新区,正在经历怎样的变化?习近平自上而下的造城之梦,在执行过程中会否遭遇层层阻力?身居其中的普通人,生活又如何被种种政策所重塑?端传媒记者多次走访雄安,以一系列手记,记录下这场变革中的故事。本文是“雄安手记”的第二篇,上一篇是《被凝固的雄安》

初次结识张力是在去年11月,我第一次去容城。出了火车站,偌大的广场上只有几个黑车司机在“抢夺”为数寥寥的乘客。张力坐在自己的出租车里,态度热情却不谄媚,我决定请他带我到处去转转。

那是一辆破旧的、每次换挡你都能感受到的汽车,后座的门已无法从外面打开,司机得在驾驶座上向后欠过身子,从车里把门打开。不过这样的车况并未败坏他对未来的畅想:“十年以后我们街上跑的都是无人车,我肯定也要买一辆。”张力之前拉过一个百度的工程师,对方告诉他,三年后无人驾驶车将在雄安面世。他兴致勃勃地说,最近不少人都来雄安考察生意机会,想开餐厅或建酒店,“咱们可以合作,你出钱,我帮你租房子。”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