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只有Art Basel?17个去处让你见识香港真正在地艺文力量

到底引发雨伞运动的强大民间创意、由下而上、在商业世界之外和走入社群的香港艺文力量,可在什么地方寻找得到?
在土瓜湾“十三街”的凤仪街地舖社区空间“青春工艺”。原先集中研究和教授工艺的计划,最近变得更多元和实验性,逢星期一、二晚上会将店铺变成临时的“痛哭酒馆”。
风物

近年三月,买卖当代艺术的艺博会 Art Basel 在香港引发的效应,是带来艺文工作者戏称的年度“艺术大爆炸”:大部份在这城市的画廊及跟当代艺术相关的机构,都会空群而出,举办海量的展览和节目欢迎来自全球、对艺术世界感兴趣的观众。全球媒体都会详细罗列众多节目,不少相关机构的刊物会附上地图,教大家怎样探索香港的艺术空间。

除了两个超大型艺博会 Art Basel 和 Art Central,今年受注视的还有中环 H Queen’s 大楼内国际最当好的画廊相继开张;而在户外空间则有“艺游维港”计划,展出大型雕塑;太古广场的地面变成了艺术家的画布;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在举办青年媒体艺术家展;K11在中上环两处空间举行题为《Emerald City》的当代艺术展;而非常具批判性的艺术家 Guerrilla Girls 和 Trinh T. Minh-ha 都在最近来到香港;在展城馆,我们可找到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策划的跟香港基建相关的展览;在鲗鱼涌的Artistree,则可遇上音乐和当代艺术碰撞的展览《Notating beauty that moves》⋯⋯

总而言之,从大学,到非营利机构,从画廊,到博物馆及其他公营机构,从已开张的,到尚未开张的(例如M+博物馆和大馆),只要你想得到的、在香港跟艺术相关的机构,都必定在这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策划了什么展览、表演、论坛、讲座、开放日、派对等。凡此林林总总,共同造就香港艺术于三四月间的“浮华盛况”——在政府的官方宣传里,近些年的三月,都被称为“香港艺术月”。

买卖当代艺术的艺博会Art Basel 于每年三月在香港举行。
买卖当代艺术的艺博会Art Basel 于每年三月在香港举行。

这类“典型”艺术节目信息,在媒体上可谓汗牛充栋,读者可轻易找得到,只怕时间太少。而自从2015年以来,每年三月来到香港的文化艺术记者还是会问我,到底引发雨伞运动的强大民间创意、由下而上、在商业世界之外和走入社群的香港艺文力量,可在什么地方寻找得到?

这其实是个非常好的问题, 本文特意介绍的,就是在香港存在的“另一个活跃的艺文世界”。可以说,前香港Art Basel总监Magnus Renfrew在香港回归二十年所著、总结了过去十载这城市艺术急促发展的《Uncharted Territory: Culture and Commerce in Hong Kong’s Art World》(2017,企鹅出版)里描述的艺文世界外,这个相对连接在地社会和政治发展的艺文场域,也同样成熟地平行发展,在过去十数年创造了香港的民间“文艺复兴”。

只要你想得到的、在香港跟艺术相关的机构,都必定在这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策划了什么展览、表演、论坛、讲座、开放日、派对等。凡此林林总总,共同造就香港艺术于三四月间的“浮华盛况”

而以下介绍的香港文艺场所,在“艺术大爆炸”的种种主流指南里,往往完全缺席。它们是一些深深立足香港公民社会、贴近民间的艺术力量。若你身在香港“艺术大爆炸”的漩涡中,却想寻觅在地的艺文和社群力量,可到访以下地方:

土瓜湾:老区的啤酒与故事

让我们先“离题”谈一个酿酒计划。香港艺术家何兆南跟其他艺术工作者,发起了“艺术家自酿计划”(BVA)。他们酿制手工啤酒,卖给画廊和艺术空间在开幕礼上宴客,是思考艺术世界生产和消费的小介入计划。读者大可在各大小节目中,看是否找得到它们的踪影。这是一条小小的逃逸线,带你走到另一个世界:如果想专门去找他们的啤酒,其实可去土瓜湾,这个近年一系列草根创作计划发生的地方。

在土瓜湾“十三街”的凤仪街,可找到艺术家卢乐谦和翁泳恩在完全不受资助的情况下,自主建设出来的地舖社区空间“青春工艺”。这个原先集中研究和教授工艺的计划,最近变得更多元和实验性,他们逢星期一、二晚上,会将店铺变成临时的“痛哭酒馆”——在其中,就可喝到BVA的啤酒,并与街坊闲聊交流。

3月26日星期一晚上的“痛哭酒馆”。
3月26日星期一晚上的“痛哭酒馆”。

大南街社区非常多元,本身亦是魅力十足的社区,在此可在街头观察到香港民间由下而上的创意,

“青春工艺”不远处就是由牛只屠宰中心改建成的牛棚艺术村,本地知识份子推崇备至的“前进进戏剧工作坊”,在香港回归后,时时通过创作直面最尖锐的社会和政治议题。如今“前进进”踏入二十周年,正好在举办二十周年文件展及春季读剧展。在其读剧节目中,观众可预先知道他们二十周年的重头作品,如《对倒‧时光》和《甜美生活》的轮廓。而在土瓜湾另一带,以土家故事馆为中心,也是近年与社区营造相关的创意力量集中地,他们新近有办土瓜湾社区艺术之旅,介绍在这老区聚集的创意社群。

深水埗工艺达人

在九龙区,以社区营造为目标,跟不少专注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 的艺术家协作的艺术空间,有开幕一年多、广受关注的“合舍”。其创办人王天仁是非常具人文关怀的中生代艺术家,跟“青春工艺”的创办艺术家一样,王天仁也是自资独立营运他在深水埗大南街的实验空间。王天仁跟致力推动社会设计的KaCaMa Design Lab合作,发起了“修物生活”计划,定期让维修不同物件的工艺达人驻场。

大南街社区非常多元,本身亦是魅力十足的社区,近日电视上就有设计节目特别介绍“大南街的日与夜”。在此可在街头观察到香港民间由下而上的创意,就如学者萧竞聪和Jurgen Krusche在研究深水埗公民空间的专著《Deep Water》中念兹在兹的。

而刚提到的、活跃于公民社会的KaCaMa Design Lab,这一年来也将尖沙咀的么地道公园,改造成在户外的社区空间,在里面举行过地摊和设计工作坊。这是一个三年的计划,在没有节目进行时,日常也持续开放,从这空间可看到一些近年香港创意社群对公共空间的思考。

位于油麻地,24小时开放、全香港最细小的橱窗微型艺廊PRÉCÉDÉE。
位于油麻地,24小时开放、全香港最细小的橱窗微型艺廊PRÉCÉDÉE。

过去十年,艺术力量在乡郊地带百花齐放,致力探讨土地、农业、城乡关系及村落议题,是香港艺术重大的发展路径。

油麻地与九龙城:在野在学

在油麻地,社区文化发展中心营运的地舖艺文空间“碧波押”的活动种类繁多,其举办的“担凳仔蓝调夜”、“电影自治区”和各种诗会,在本地文化界口碑载道,接下来将举行“老单车日常”展,以这交通工具去讲述城市发展的故事。恰好近年香港出现了一股从单车出发、去思考城市规划的青年力量,这展览侧面反映了民间论述的关注点。

年前香港独立记者林茵的报导书籍《教育不止一条路》,介绍了在九龙城一所中学,如何以另类的教育理念,让香港青年可以在主流教育制度外,走上艺术的路,引出不少讨论。该书的“主角”香港兆基创意书院,有别树一格的校园环境,本身就是值得亲访的一道风景。创意书院除了是学校,也是个艺术中心,有剧场、电影院和艺廊在内,校内师生有份策划的“自主映室”,尤其有心有力推广独立制作。在校园内新近开张的“概念士多”,就在放映室门口,在其艺廊之外特别展示工艺作品,现正在办展览《自然悸动》,展出毕业生张城取经自台湾泰雅族原住民知识的布艺创作。

新界,乡郊新力量

香港九成土地在新界,过去十年,艺术力量在乡郊地带百花齐放,致力探讨土地、农业、城乡关系及村落议题,是香港艺术重大的发展路径。实践介入社会的艺术(socially-engaged art) 成绩斐然的策展团队“创不同协作”(Make a Difference),与艺术推广办事处合作,让好些近年参与“艺术入村”的艺术家齐集,综合一直以来关于社群艺术的讨论和实践经验,在荃湾川龙举行“邂逅!山川人”大型公共艺术展览。在这展览,读者刚好可邂逅一股在香港近年最贴近社会脉络的艺术力量。

除了在川龙那“期间限定”的展览,在新界,有两处前身为学校、后被改造为文化空间的地方,也十分值得造访,且反映了在地和以社区为本的艺术,如何在新界落地生根,建设恒常的活动空间。在屯门的“清山塾”,著重策划与心灵相关的各种工作坊,也有驻场艺术家的创作展;在大埔的“生活书院”,将可持续生活的教育与艺术和设计结合,近日正在办食养料理工作坊,在内也有恒常展览,介绍书院的理念。二月份在元朗大生围举行的“鱼塘源野艺术节”,也正以文献展的形式延续艺术在乡郊的讨论(展览地点在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

轩尼诗道上的富德楼,是一整栋变成了垂直艺术村的大厦。
轩尼诗道上的富德楼,是一整栋变成了垂直艺术村的大厦。

近年由下而上、来自社群的“艺术小爆炸”,往往就是从重新对城市空间变得敏感而激发的。

香港岛:重镇所在

“艺术大爆炸”的节目多在香港岛进行,从Art Basel举行的场地湾仔会展走不远,就可遇上全然不同的艺文空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育奖项,去年将最高荣誉大奖Award of Excellence, 颁予位处香港的蓝屋建筑群。在蓝屋建筑群内,是“香港故事馆”,近日正在办“蓝屋民生木行”展,以木料为媒介,让在社群艺术领域活跃的木工师傅和团队,用创作去讲蓝屋的故事。

在轩尼诗道上的富德楼,则是一整栋变成了垂直艺术村的大厦。在内除了有结合画廊和茶室,主力售卖艺文书册的书店“艺鹄”、著重发展艺术家驻留计划的Rooftop Institute,还有时时让文学及当代艺术对话、举行相关展览的“香港文学生活馆”。文学馆正举行以“香”为主题的《无何有之香》展览。更值一提的是,文学馆发起的集体书写计划“我街道,我知道,我书写”,广泛收集关于全香港不同角落的文学创作,在香港散步时,在计划的网页上,不难遇上一篇讲述你所到之地的作品。

城西关注组、中西区关注组及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等民间社区组织近年的努力,让西环成为了社群创意力量爆发的重要社区,公民社会在此组织过大量活动。近日成立的“街市博物馆”,直接让正街街市的一个铺位成为艺术家、居民和街市商贩碰撞的特殊空间,甚为难得,而读者也可趁机在正街斜路上漫游,细察这个变幻中的社区。

走到西边街的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开展不久已广受好评的《井盖展》,以我们踏在街道上可遇上最平凡和容易被错过的风景作主角,再思历史与设计,提醒我们,近年由下而上、来自社群的“艺术小爆炸”,往往就是从重新对城市空间变得敏感而激发的。

西边街的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开展不久已广受好评的《井盖展》,以我们踏在街道上可遇上最平凡和容易被错过的风景作主角,再思历史与设计。
西边街的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开展不久已广受好评的《井盖展》,以我们踏在街道上可遇上最平凡和容易被错过的风景作主角,再思历史与设计。

谁爱Art Basel?

在种种实验空间和社群力量之外,容我多介绍一场新书发布会作结。大量带动上述香港文艺发展的艺术家,都与Art Basel所创造的“新香港艺术世界”割裂,互不相干。而前者的生存状况为何?文化研究学者和艺术家梁宝山新近著有《我爱Art Basel》,单从名字就可猜到,梁氏调侃大型艺博会时代中,香港艺文工作者有何得失,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问题。

这论题虽是香港艺文界时有谈论的,但鲜有系统性的论述。人称“梁宝”的作者,活踊于香港艺坛多年,其博士论文专研艺术劳动,终于带来了深入探讨这课题的专书。4月5日,梁宝山将在诚品书店,跟社会学学者张少强对谈艺术劳动,是后设地参与“香港艺术月”的好活动。

读者评论 1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更深入地寫兩三個故事會更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