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三月,買賣當代藝術的藝博會 Art Basel 在香港引發的效應,是帶來藝文工作者戲稱的年度「藝術大爆炸」:大部份在這城市的畫廊及跟當代藝術相關的機構,都會空群而出,舉辦海量的展覽和節目歡迎來自全球、對藝術世界感興趣的觀眾。全球媒體都會詳細羅列眾多節目,不少相關機構的刊物會附上地圖,教大家怎樣探索香港的藝術空間。
除了兩個超大型藝博會 Art Basel 和 Art Central,今年受注視的還有中環 H Queen’s 大樓內國際最當好的畫廊相繼開張;而在戶外空間則有「藝遊維港」計劃,展出大型雕塑;太古廣場的地面變成了藝術家的畫布;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在舉辦青年媒體藝術家展;K11在中上環兩處空間舉行題為《Emerald City》的當代藝術展;而非常具批判性的藝術家 Guerrilla Girls 和 Trinh T. Minh-ha 都在最近來到香港;在展城館,我們可找到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策劃的跟香港基建相關的展覽;在鰂魚涌的Artistree,則可遇上音樂和當代藝術碰撞的展覽《Notating beauty that moves》⋯⋯
總而言之,從大學,到非營利機構,從畫廊,到博物館及其他公營機構,從已開張的,到尚未開張的(例如M+博物館和大館),只要你想得到的、在香港跟藝術相關的機構,都必定在這接下來的兩週時間裏,策劃了什麼展覽、表演、論壇、講座、開放日、派對等。凡此林林總總,共同造就香港藝術於三四月間的「浮華盛況」——在政府的官方宣傳裡,近些年的三月,都被稱為「香港藝術月」。

這類「典型」藝術節目資訊,在媒體上可謂汗牛充棟,讀者可輕易找得到,只怕時間太少。而自從2015年以來,每年三月來到香港的文化藝術記者還是會問我,到底引發雨傘運動的強大民間創意、由下而上、在商業世界之外和走入社群的香港藝文力量,可在什麼地方尋找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