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让季风那样的书店谢幕:中国文化政治的自家传统

中国尽管经历了经济繁荣,但在文化政治上仍更多地延续自传统,即便出现多元实践的公共空间,也很难与西方那种重在市民社会公共参与的情形一样。

让季风那样的书店谢幕:中国文化政治的自家传统
2018年1月31日,季风书园上海总店清场,宣告这家曾被誉为“上海文化地标”的书店在经历整整二十年的风雨之后正式谢幕,民谣歌手莫染、荷马晚上在书店内演唱《送别》《明天会更好》。
这是一种“暧昧的公共空间”,它的存在没有得到制度化的保障,随时可能被一阵涌来的细浪淹没,但可以在彼此不断试探中小心翼翼地达到彼此都能容忍的动态平衡。

1月31日,季风书园上海总店清场,宣告这家曾被誉为“上海文化地标”的书店在经历整整二十年的风雨之后正式谢幕。这其中的波折,不仅仅是一家书店的起落,更被广泛解读为国内公共空间生存的象征与缩影。

它是一家书店,但又不仅仅是一家书店——无论是书店的经营者、读者,以及若隐若现涉入其中的主政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事实上,如果它仅仅是一个“卖书的地方”,那它的关张也不会受到如此多的关注、被赋予如此多的意义,甚至恐怕也不至于在这个口口声声喊着要建设文化事业的“国际大都市”里无处容身。

并非只是一家书店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