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预料中的,首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Taipei Dangdai Art & Ideas,1月18日-1月20日)吸引著各式各样的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1月17日首日预展,已迎来了无数收藏家,有熟悉也有陌生的脸孔,将南港中心挤得水泻不通,宛如公众开放日。这些人潮能在多大程度上转换成为钱潮,大概只有展商自己知道。不过,这场博览会也让台湾在沉寂这么多年后,再度成为国际艺术场景的热点⋯⋯
m
这几天的台北很不一样,尤其对艺术从业人员,一不留神,还以为自己是在香港和上海,身边经过一张张熟悉的脸孔:泰德美术馆购藏委员会总监Gregor Muir与高级策展人Clara Kim、东京森美术馆总馆长及馆长、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的创办人印尼华人余德耀⋯⋯这次艺博会,由前 Art HK 创办人、Art Basel Hong Kong前总监 Magnus Renfrew(任天晋)创办,也由赞助了Art Basel 三个世界展会的瑞士银行UBS支持。
许多蓝筹划廊首次来台,已体会到本地强劲的购藏能力。比如,在香港中环 H Queen 设有空间的Hauser & Wirth和David Zwirner画廊都收获满满。前者售出德国艺术家Günther Förg个人展览多张作品,其中大尺寸两幅分别售价以47和44万欧元;后者售出草间弥生、Wolfgang Tillmans、Neo Rauch等人作品,其中草间弥生售价超过百万美元,这些都由台湾收藏家收藏。
艺博会:可以批评,但不能没有
艺术博览会,在现今的国际艺术市场显得格外重要,根据Art Basel和UBS出版的《The Art Market 2018》,艺术交易商表示将近42%的销售是在艺博会达成的,远比2016年多了5%;不过艺博会的高额开销,也是让画廊更要审慎参与。不过在去年,Magnus的新计划,则让沉睡已久的台北再度可能成为国际艺术市场的中心之一。之所以大家对此次艺博会期待甚高,是因为如上述两家画廊之外,还有许多所谓的国际大画廊,都是初次来到台湾。
其实当下世界,艺博会不尽然的都是成功和带有正面效应的。对于艺博会的批评,一直存在。从画廊经营观点来看,像是传媒Artnet在2017年就讨论过艺博会的经济效应,关注小型画廊在无法获利之下,依然持续参加艺博会;2018年也讨论过大画廊是否需要支付多点费用,让小型画廊不那么辛苦。当然也有戏谑,比如知名艺术作家Kenny Schachter就曾多次用他独特观点来关注艺博会中的各式议题。艺博会的存在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交易的场合、社交的聚会,至于是否真有其余的效应,依然有待观察。不过,不可否认的,当今国际的艺术产业,不能没有这种场合。
许多所谓的国际大画廊,都是初次来到台湾。
台湾藏家的热情
而对于这次在台湾举办的艺博会,Magnus跑遍全球招商,笔者与他是于Art Basel Miami Beach期间在迈阿密约见访谈的。刚好那正是他在台湾举行记者会的隔日,分秒不差又马不停蹄。因Art HK 创办成功,Magnus被Art Basel收购,在创立台北当代前,他曾短暂的在Bonhams(邦翰斯)效力过。他回忆那大约是三年前离开拍卖行后:“许多画廊来跟我说,可以在台湾创立一个博览会吗?台湾的画廊需要一个高品质的艺术博览会,”他说,“不过当时我不是完全确定,我已经做了香港,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想重操旧业。”
显然这犹豫并未在他身上待太久。历过严密研究,他发现既使Art Basel Hong Kong在区域设定了全球高标准之后,亚洲各地还是有相当潜力,除上海已有相当发展以外,在市场的建议下,还是可以为收藏家建立新的渠道;而之所以选择台北,是因为台北的收藏的历史在亚洲算较长久。他表示,如果细看台湾收藏家的购藏习惯,会发现他们大多数对于古董、古典绘画、印象派、现代或是本地的艺术作品有兴趣。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到画廊购买当代艺术,而是多聚焦于二级市场拍卖上,但很重要的,是他们对于艺术的热情。“这比完全没有简单多了,可以重新引导他们的热情,”他斩钉截铁地说。Magnus此番话的背景是,目前台湾虽然没有像其他地区那样拥有许多高调知名的收藏家,但如1992年成立的“清翫雅集”却一直是华人最具影响力的收藏团体,专收博雅之古风;此外又有陈泰铭、施俊兆一类藏家,以成痴于艺术见于世人;不过更多的,还是律师、医生,和传统中小企业老板们,他们会透过组团跟著顾问见习艺术新知,给人们一种愿意学习的印象。
台北的收藏的历史在亚洲算较长久。很重要的,是他们对于艺术的热情。但要把老一辈习惯在拍卖行买东西的藏家,转变成当代艺术的买家。
改变台湾老一代?
“没有品质管控真地会让人迷失方向,”Magnus直白表示,就像好的画廊有好的作品,但也有普通作品,普通的画廊有普通的作品,也有不好的作品。“你没有任何舒适的感觉”,所以“台北当代”对他来说,更像是一个有品质保证的的平台。作为首届“台北当代”的参与画廊之一,本地安卓艺术空间(Mind Set Art Centre)总监Andre Lee保持有同样看法,他也认为台湾收藏家的实力确在亚洲排名前三,但过去还是聚集在二级市场,也就是说他们偏好有经过转手的市场,能看到直接的经济价值,而不是直接从艺术家经过画廊展示而购藏,再加上国际拍卖行经营也较久,和他们接触的时间也较长。而此次“台北当代”在台湾做的,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有潜力把老一辈习惯在拍卖行买东西的藏家,转变成当代艺术的买家。“‘台北当代’如果有这样的贡献,对台湾来说影响非常大。因为这是 Art Taipei 做不到的。台湾所有的博览会,都没有成为这样有影响力的状态。”但他特别强调这不是一次艺博会就会成功的。
前亦安画廊合伙人,参加本届“台北当代”Each Modern的创办人黄亚纪则认为,台湾的藏家群很丰厚,台北机能、生活消费丰富,成本不高,交通也方便,要论做博览会的基础,台湾一直具有蛮好的条件。她认为“台北当代”的发生是正面的,“台湾市场面临很多问题,是不是一个有外国人来的博览会出现,就能解决。我觉得这个平台对台湾市场是有加分的,但根本的问题不是博览会多寡,或是谁来办。(今次)基本上是乐观其成。”
不过黄亚纪也提到,台湾很大的收藏力量集中在二级市场,除非有超级连锁大画廊,“台湾收藏家有实力,也相较保守,相信二级市场也是因为二级市场资历比较久”,至于当代艺术的市场,她认为也始自这三年来西方画廊开始到香港设立据点,才开始慢慢改变了市场结构的发展,“画廊都应该重新面对和整理,藏家不一定只在二级市场买东西,而是在那里比较能获得保障,接下来画廊该如何提出真正有价值的才是重点。”
台湾的藏家群很丰厚,台北机能、生活消费丰富,成本不高,交通也方便,要论做博览会的基础,台湾一直具有蛮好的条件。
上一个案例是香港
Magnus的首要条件,就是如何在台北创立起博览会的品牌声望,也就是说,参加艺博会的画廊所选作品即是有品质的象征。“在一个已经很好的地方,你也不会买到不好的东西,”他坦白说,“如果是我自己,没有品质管理的话,我也会觉得很难去探索。”因此首次展会,有超过160间画廊报名参加,最后仅有90间入选,包含了近年在香港设立据点的国际大画廊,如 Gagosian、Lehmann Maupin、White Cube、David Zwirner、Hauser & Wirth、Perrotin、Simon Lee 等,本地画廊如耿画廊、尊彩艺术中心、大未来林舍、安卓艺术中心、就在艺术空间等,则占约20个百分比。
时间回到10年前,当Magnus创立Art HK 时,大多数他接触的西方画廊都对来亚洲参加艺博会感到怀疑,只因当时市场依然以欧美为主。但10年过去,亚洲已经成为艺术市场的重心。而在香港,10年前的艺术场景也大多以古董交易为主,只有一些画廊专注于发展自己的展览,那些展览大多并不来自当代艺术,而更多是基于可以和中国往来的利益考虑。
不过10年后的香港,有著前所未有的画廊光景。Magnus回想,2011、2012年真的有很大改变,“结束展会后,我终于可以在街头晃晃,香港画廊风景真的在崛起,利用香港作为区域第一点,然后在区域发展更深入的交流。”所以他认为,这些正向的效应,不只是把西方画廊迎来,而是增加了整个艺术产业竞争和共存,“我的希望是可以给台湾带来像这样子的动能,”他说。毕竟远道而来的收藏家,并不只会参观单一的艺术博览会,周边活动的丰富程度也决定台北是否可以成为艺术旅行的一个重要城市,如同参与当代VIP行程的忠泰美术馆,便抓住这个机会,让展览能够延续到“当代台北”举行,“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专业观众,”忠泰美术馆的主任黄姗姗表示。
这些正向的效应,不只是把西方画廊迎来,而是增加了整个艺术产业竞争和共存。周边活动的丰富程度也决定台北是否可以成为艺术旅行的一个重要城市,
本地传统与外来者
作为艺术市场已开发的台湾,本是拥有亚洲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博览会之一,由中华民国画廊协会筹划的“Art Taipei”,以及同样由他们经营区域饭店型的Art Taichung、Art Tainan等,外加前理事长张学孔举办的Art Formosa、Art Kaohsiung艺术博览会,今年更创立Art Future饭店行博览会;另外还有画廊协会前理事长、也趣艺廊创办人王瑞棋,继Young Art Taipei后再创One Art Taipei加入战局;这还不只,连香港的3812画廊创办人,前典亚艺博(Fine Art Asia)、Ink Asia总监许建龙(Calvin Hui)的水墨艺博(Ink Now)也选在同一时间举行。
Magnus笑著说,换作是他也会这样做,是务实之举。不过他认为,台北当代的画廊名单基本上跟台湾其他艺博会重复的部分很少,“不是竞争,而且我不定义我们自己是另外一边,我们的成功不是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上。”所以在他宣布举办这次艺博会前,亲自到台中拜访刚连任的画廊协会理事长钟经新,表示他对于当地艺博会举办者的尊重,“告诉他我们的计划,而不是寻求允许,”他说。
对于台湾画廊界熟稔的他,其实跟其他艺博会组织方,如王瑞棋和张学孔都认识10年以上,他认为大家的目标不太一样,“也许做为一个外来者,才可以远离地方政治。”也因此在画廊评审团队里,并没有来自台湾的画廊业者。Magnus表示,就他过去的经验显示,如果有台湾画廊在里头,若做出被认为是对台湾画廊不利的决定,这位委员就有可能被当地同业谩骂,让整个流程更加冗长。作为委员之一、也是参与画廊之一的德国Sprüth Magers的资深总监Patricia Crockett也表示,碍于保密协定,她无法分享评选过程,但她也认为如果有台湾当地画廊在内,会导致博览会过度泛政治化。
“也许做为一个外来者,才可以远离地方政治。”
台北没有艺术的政治审查
当然许多人还是会对“为何是台北?”提出疑问,为什么不是中国某座城市呢? Magnus轻松表示,亚洲还是很大的,而且并不单一。他坦承“中国是很复杂的,不是轻易就能够驾驭的”,再加上他认为中国虽然是重大的故事,但不是唯一的,亚洲还有其他地方,像是台湾、韩国、东南亚等,像是他和“台北当代”的其他董事们,也即将在今年下半年进行ART SG,一个在新加坡的全新艺博会。但正直“台北当代”开幕前夕,昔日的Art Basel总监,登陆新加坡(Art Stage Singapore)创办人Lorenzo Rudolf突然宣布喊停,为难以预测的艺术市场增添疑云。
虽然大部分的国外画廊,在Art Basel Hong Kong成功之后,大多以香港为据点;但美国纽约的Sean Kelly画廊,就趁著“台北当代”的首次举办,宣布他们在台湾的计划空间(Project Space)的营运,上任不久的亚洲总监、来自台湾的Gladys Lin就表示:“当代艺术有些作品涉及批判性,若在上海或是北京,有些作品是没有办法展出的。”所以这次“台北当代”的举行,她觉得可以让台北找回过去的活力,而且台北是一个生活来说非常友善的地方,她也希望“台北当代”的持续举办,能够让台北成为艺术收藏和爱好者的旅行行事历之一项;而像是尊彩艺术中心,除了展出曾获得Hugo Boss与上海外滩美术馆合办的奖项“Hugo Boss Asia Art Award”的台湾知名艺术家许家维的作品,还展出与本届上海双年展同样的录像作品《黑与白计划》,不过上海仅展出其中一件以“马来貘”为主题的,至于以熊猫为题的涉及政治话语的动物外交作品,就只能在今次台北展出。
若在上海或是北京,有些作品是没有办法展出的。
影响本土艺术生态?
从市场、艺博会、画廊、收藏家、美术馆,在艺术产业的生态圈,是不是少了最重要的艺术家呢?如果没有了艺术家,还可能举办艺博会吗?当然是不可能。曾获得台北奖和参与台北双年展、空场前艺术总监的艺术家郭奕臣,就有10多年的艺博会参与经验,他认为台湾大大小小的艺博会,其实很消耗艺术家的创作,“因为台湾很小,到底有多少艺术家、画廊、藏家可以这样流动”,而且他也提到原本旗舰型的Art Taipei也日趋保守。
“台北当代”聚焦当代的诉求,是前所未有的,“Art Taipei在亚洲历史悠久,反而规模没有做得更好,因而更加边缘 。”他觉得透过一个这样的外商所带来的共聚效应,会让台湾其他的艺博会,好好思考自己的定位,“画廊协会这些事情,生态都知道,派系的斗争真的很消耗,希望透过全新的博览会,可以回到一个正常面,画廊、艺术家跟博览会双赢的局面。”回到艺术家本身的创作上,“艺博会是一个美丽的幻想,真的还会有时间做吗?看起来很蓬勃,其实也很消耗,”他坦白地说。
“派系的斗争真的很消耗,希望透过全新的博览会,可以回到一个正常面,画廊、艺术家跟博览会双赢的局面。”
不过就像是许多画廊主的心声,台湾不会因为一次艺博会就彻底改变整个生态,台湾的艺术家也不会因为有国外收藏家一次性的购买,就马上国际接轨;同样的,艺博会的延续,取决于展出画廊的销售,虽然UBS已作出将连续赞助三年的宣示,但最终都还是得看画廊愿不愿意再回来展出。台湾收藏家虽然口袋丰厚,和做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的快钱比起来,毛利甚低的制造业,每一分钱都得来不易,爱研究和思考的特性,不见得马上就能做出决定。再来,虽然台湾的税务系统比不上香港的免税,但5%的营业税,已经是亚洲极少,比上不足,也算是比下有余。也许艺术市场如同政治的状态——维持现况,是大家紧守的最后一里。
紅色遊民
在台北路邊看到那位全身紅的藝術家, 不知道叫甚麼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