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议:以教科书来当历史提问的起手式,适当吗?档案搜集的视角该从何处开启?

陷于政治认同中“打教科书”已成了“旧的政治考古”?档案搜集与保存在台湾本地会碰什么壁?听听台湾媒体人、g0v 参与者以及“国家宝藏”发起者们怎么聊。
“国家宝藏计划”三位发起人萧新晟、林育正、庄士杰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翻拍档案。

【编者按】:新创科技业者萧新晟、文史工作者林育正、纽约州立大学研究助理教授庄士杰皆为旅美台人,于去年在纽约的g0v黑客松活动提出“国家宝藏”计划并获得资助。

此计划主要内容是将美国国家档案局与纽约联合国档案室中与台湾有关的历史文件收集、翻拍出来,同时还制作网站与游戏风格的APP吸引群众参与,将其打造成为一场查阅、汇集档案资料的全民运动。

端传媒日前刊出对“国家宝藏计划”及“香港前途研究计划”的采访,试图探询不约而同调动民间搜罗档案的台港两地青年团体间的异同。

台湾媒体人林佳禾、g0v 参与者简韵真、国家宝藏发起者之一庄士杰,就“国家宝藏”档案搜集的方向、档案保存与搜集行动的方法等在林佳禾脸书评论中留下讨论,此文为社群组对讨论串的整理。

媒体人林佳禾:“国家宝藏”应当跳脱国家与政权的框架

林佳禾:聚焦东南亚时事、历史与生活的媒体平台“亚细安 asean now”创办人。

国家宝藏的构想有意思,但视野有点窄、方法有点怪。

把目标摆在海外档案是不错的想法,但如果是我自己,后设的方法论立场会是怎么在这个过程跳脱“国家”和“政权”的框架,重新去探究台湾在战后世界的位置。

面对海外档案,却还是围绕著岛内既有的国家认同、政权法统这些争论去提问,真正能看到的东西会非常有限。

如果台湾如他们所言已经“相对民主开放”,那么我们应该有智识上和政治上的需要,把台湾摆回世界历史的脉络里,而这会需要把所谓“第三方”的角色给问题化,怎么可能轻易地说出“美国纪录相对客观翔实”这种话呢?

解严已经三十年,教改也改了快二十年,网际网路已经不知道几点零,连iPhone都出到X了,还一直拿“教科书ooxx”来当历史提问的起手式,真的太不适合了。

媒体人林佳禾

回过头来讲,如果国家宝藏的出发点只是继续讨论认同,那么在美国做这些事也实在有点舍近求远。当下在台湾,就还有十万百万计能更全面呈现战后社会状态的档案有待抢救、探索。在台湾做档案研究,并不像他们所想像的那么没有线索和出路,问题只在于做的人是否准备好要真正认识“社会”,还是只想停留在既有的“国家”争论的层次而已。

解严已经三十年,教改也改了快二十年,网际网路已经不知道几点零,连iPhone都出到X了,还一直拿“教科书ooxx”来当历史提问的起手式,真的太不适合了。

用新的公民科技与网络串连的社会动能,却做旧的政治考古,想来其实有点讽刺。

g0v 参与者简韵真:打教科书是未上过台湾史一代的直接诉求,国家宝藏最重要的是开放性

简韵真:台湾零时政府g0v公民科技创新奖助金计划的前专案经理。

我觉得拿教科书来打是因为对于三十岁以上的人来说,还是非常直接的诉求。他们就是没有上过台湾史的一代。采访中主打国家认同是因为跟香港摆在一起,都是一种身份认同危机。

“国家宝藏”的想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自己的历史自己找。我同意历史不是只有国家政权的一种脉络,但这对许多人来说就是切身之痛,与对于自己成长土地、身份认同的迷茫,到底过去发生过什么事。

翻拍的时候,很多志工都会惊叹自己从来不知道这些事。年轻人没看过以前的反共标语,有人惊叹关于台湾的穆斯林研究,有人喜欢旧式的钢笔广告。我觉得整个活动能够卷动起来的原因就是,大家真的很想多认识台湾。其实是一件手很酸也很无聊的工作,但志工是愿意花两天一夜,坐在档案馆八小时去拍档案的。也许很粗浅,没有深厚的历史论述,却是大众关心想要多了解的。

同时,国家宝藏不是只为了政权法统之争,而是档案应该要开放,全民有机会利用,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志愿者们也扫了很多水文地图、经济规划之类的档案。如同报导里面说的,国家宝藏要当的是图书馆员,而不是研究员,要研究什么题目,有什么价值,要探寻任何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加入、提出想要研究的东西。

为什么要在美国做不在台湾做?因为他们就是住在美国的台湾人啊!在台湾的人当然也可以去挖在台湾的史料与档案,而不是问说为什么不在台湾先做。

g0v 社群的一个座右铭是“不要问为什么‘没有人’做这个,先承认你就是‘没有人’。”这些程序码都是开源的,大家可以直接改一改做成世界各地档案馆的翻拍 app。但为什么能在美国做但还没在台湾做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美国档案馆所有档案都是公众领域,可以自由翻拍再制。台湾的档案限制比较多。不过最近国史馆和台史博也都在推档案开放。

发起的三个人是工程师、脑神经科学家、家庭主夫,光是募钱、写 app 、招募志工就狂烧钱跟很耗脑力,大家都是志工在做,没有办法做到完美才端出来,于是最重要的是开放性,让任何人都可以来贡献。

g0v 参与者简韵真

关于研究视野有点窄这件事,我觉得若是以人文社会学术派出发这样想无可厚非。但是,这真的不是国家宝藏的责任,而是国家宝藏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学界、媒体有没有要一起跳下来做。

发起的三个人是工程师、脑神经科学家、家庭主夫,光是募钱、写 app 、招募志工就狂烧钱跟很耗脑力,大家都是志工在做,没有办法做到完美才端出来,于是最重要的是开放性,让任何人都可以来贡献。当然,以我的历史学训练来说(我很不喜欢这样说,但是我发现常常需要这个起手式),没有什么美国的档案就是客观详实纪录这件事,但这不妨碍美国的档案可以作为中文、日文档案之外的重要研究资料来源。

所以国家宝藏目前也在跟学术界接触,目前成立了国家宝藏 x 台湾历史学界交流圈 ,与学界合作翻拍档案,与提供研究资源。希望能从这些档案里产出更深入的研究成果。美国的档案其实也是台湾研究目前比较少运用到的一块,可能是受限于研究经费,希望可以透过这个计划,让历史学者有更多档案可供研究。

何昱泓:@简韵真 因为硕士论文有部分讨论到历史教科书啦,从1997年《认识台湾历史篇》正式让台湾史在义务教育阶段独立成册后,到现在也已经二十年了。(1997那时候的国中生现在应该也三十几岁了吧?)

虽然内容不见得完美(也不可能完整),也还有后来的课纲微调争议事件,但觉得一直拿教科书来当作一种口号,其实反而很容易使第一线教育工作者会对这类的诉求产生反感与排斥。

林佳禾:@简韵真 其实台湾也有人尝试在做档案保存行动,也许零时政府的朋友也会有兴趣进一步了解,或者已有接触。

发表感想并不是要责难做事的人,只是认为公民科技和开放运动终究无法也不应该在处理政治认同的课题一直保持天真,甚至不自觉地运用这种天真来回避个别行动者的逻辑,这没有不对,但太容易了。

这个计划的参与者既然接受媒体访问,本来就应该为自己说出来的见识和观点负责,接受检视与讨论。

历史工作可以这样动员很棒,但不应该只是这样做的。

国家宝藏发起人庄士杰:“国家宝藏”的重点在于资料库的建立和开放给全民使用的理念

庄士杰:“国家宝藏”发起人之一。

因为访谈比较是截取重点,提到教科书影响的部分比较多,而教科书在台湾40岁以上族群来说是成长时期唯一的历史信息来源,而且越年长者,这种影响更深,然后与家中年轻一辈的沟通上容易出现分歧。

“国家宝藏”的重点在于资料库的建立和开放给全民使用的理念。也就是让一般庶民都有机会看到台湾从日治时期到中美断交时期美方所保留整理的文献档案。其实很多档案台湾也有,但一般民众想调阅程序麻烦,更重要的是,台湾没有什么机关,组织甚或是政府相关单位会去提倡民众多关注台湾历史。这些历史可能是台湾国际地位的变化,也可能是原来苗栗市全台最早种植榨菜的县市。

“国家宝藏”可以说是一种运动,不是学术上的专研,希望唤起台湾人,不仅是在美国,在台湾,在世界各地所有可能有台湾相关的文献都能做搜集。

林佳禾:@庄士杰 身为一个在台湾调阅过官方档案、做过一点点历史研究的人,我必须要跟你商榷一点。

在台湾想要接触官方、历史档案,方便程度的确是未尽理想,但绝对不是没有机关单位在负责保存,数位化相关的应用推广在过去十多年间也有缓步的进展,你那么说太过轻率。

现在这个当下,台湾档管最严重的问题是从九零年代末以来,有巨量的行政档案在政府一波波组织改造的过程中因单位整并裁撤而持续不断佚失,这些都会迫切危急我们重新认识台湾历史的长远目标。

诚如你说“很多(美国的)档案台湾也有”,所以我才会认为,资助从美国来发起这样的运动,特别对拥有在地资源的零时政府来说,其实是舍近求远了。

回到岛内,我们一直都有很多事情可做。

“国家宝藏”可以说是一种运动,不是学术上的专研,希望唤起台湾人,不仅是在美国,在台湾,在世界各地所有可能有台湾相关的文献都能做搜集。

国家宝藏发起人之一庄士杰

庄士杰:@林佳禾 我想我们说的不是同一件事,你也认为方便程度不尽理想,事实上有其他历史工作者也有相同想法,但我想说的是,政府在推动档案保存、数位话的同时,速度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否有因而提升民众对认识了解台湾历史的兴趣,而不只是方便学者或文史工作者使用而已。

许多认识台湾历史或研究当然可以从台湾开始,这和从美国,日本或其他国家找寻台湾史料并不冲突。事实上,如果因此而能刺激台湾在这方面的加速发展,我们也非常乐见。相同事件的档案只要有牵涉其中的国家可能都会有,但所持观点与立场却不尽相同,这些都是除了在台湾做历史研究时很重要的参考信息。并非舍近求远。

林佳禾:@庄士杰 大家好像都没注意到转贴时的第一个评语是“有意思”。我想问题还是回到访谈中受访者的谈话给人的感觉,让人觉得如果你这样想,那台湾就有很多事情可做。这个计划实际上有更丰富的成果,当然非常乐见。

从世界的尺度来认识台湾,一直都是有积极性而且我们非常欠缺的视角,加油。

国家宝藏发起人萧新晟:“扭转中华民国史观”不是目的

萧新晟:“国家宝藏”发起人之一。

我是文内受访者萧新晟,来这边稍作回应。

1.“(国家宝藏)视野有点窄、方法有点怪”

A: 我作为一个没有受过任何历史研究训练的工程师,会从历史学者身上得到这样的评价也是正常的,毕竟国家宝藏从来就不是一个学术或者为学术服务的机构。我们随机性/全面性/无主题性的采集档案,在你们眼里看来一定是很怪的。如果你有兴趣使用我们资料库做研究,我们欢迎你提出任何建议来改善我们的使用者经验。

2.“台湾史在义务教育阶段独立成册后,到现在也已经二十年了”、
“还一直拿“教科书ooxx”来当历史提问的起手式,真的太不适合了”

A: 我个人离开台湾已经近20年了,当初受教育时的确没有念过台湾史,故发起此专案,然后发现身边也有很多相同感受的朋友。在台湾受教育的年轻朋友或许不认同我们的动机(如小班),但不影响我们建立开放海外史料资料库的宗旨。我想大家可能误会“扭转中华民国史观”是国家宝藏的目的,但并不是,他只是驱使我们不断挖资料的动力。所以在设计上,志工不能决定翻拍哪份档案,而是随机接受发派,也因此其实我们可能挖掘了很多支持中华民国史观的档案也不一定(其实一定有,欢迎大家来翻查)。

3.“台湾也有人尝试在做档案保存行动(敝人在下就参加过一个)”、
“当下在台湾,就还有十万百万计能更全面呈现战后社会状态的档案有待抢救、探索”

A: 在台湾也有做档案很好啊,但跟国家宝藏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身在海外也帮不太上忙。如果有需要什么技术合作,我们所有程序码都是开源的,请上我们平台参考。如过要做整合也很好啊,完全不排斥,欢迎跟我联络!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