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眾議:以教科書來當歷史提問的起手式,適當嗎?檔案搜集的視角該從何處開啟?

陷於政治認同中「打教科書」已成了「舊的政治考古」?檔案搜集與保存在台灣本地會碰什麼壁?聽聽台灣媒體人、g0v 參與者以及「國家寶藏」發起者們怎麼聊。

「國家寶藏計劃」三位發起人蕭新晟、林育正、莊士杰於美國國家檔案館翻拍檔案。

「國家寶藏計劃」三位發起人蕭新晟、林育正、莊士杰於美國國家檔案館翻拍檔案。圖片提供:Crystal Wong

端傳媒社群組

刊登於 2017-12-13

#解密檔案

【編者按】:新創科技業者蕭新晟、文史工作者林育正、紐約州立大學研究助理教授莊士杰皆為旅美台人,於去年在紐約的g0v黑客松活動提出「國家寶藏」計畫並獲得資助。

此計畫主要內容是將美國國家檔案局與紐約聯合國檔案室中與台灣有關的歷史文件收集、翻拍出來,同時還製作網站與遊戲風格的APP吸引群眾參與,將其打造成為一場查閱、匯集檔案資料的全民運動。

端傳媒日前刊出對「國家寶藏計劃」及「香港前途研究計劃」的採訪,試圖探詢不約而同調動民間搜羅檔案的台港兩地青年團體間的異同。

台灣媒體人林佳禾、g0v 參與者簡韻真、國家寶藏發起者之一莊士杰,就「國家寶藏」檔案搜集的方向、檔案保存與搜集行動的方法等在林佳禾臉書評論中留下討論,此文為社群組對討論串的整理。

媒體人林佳禾:「國家寶藏」應當跳脫國家與政權的框架

林佳禾:聚焦東南亞時事、歷史與生活的媒體平台「亞細安 asean now」創辦人。

國家寶藏的構想有意思,但視野有點窄、方法有點怪。

把目標擺在海外檔案是不錯的想法,但如果是我自己,後設的方法論立場會是怎麼在這個過程跳脫「國家」和「政權」的框架,重新去探究台灣在戰後世界的位置。

面對海外檔案,卻還是圍繞著島內既有的國家認同、政權法統這些爭論去提問,真正能看到的東西會非常有限。

如果台灣如他們所言已經「相對民主開放」,那麼我們應該有智識上和政治上的需要,把台灣擺回世界歷史的脈絡裡,而這會需要把所謂「第三方」的角色給問題化,怎麼可能輕易地說出「美國紀錄相對客觀翔實」這種話呢?

解嚴已經三十年,教改也改了快二十年,網際網路已經不知道幾點零,連iPhone都出到X了,還一直拿「教科書ooxx」來當歷史提問的起手式,真的太不適合了。

媒體人林佳禾

回過頭來講,如果國家寶藏的出發點只是繼續討論認同,那麼在美國做這些事也實在有點捨近求遠。當下在台灣,就還有十萬百萬計能更全面呈現戰後社會狀態的檔案有待搶救、探索。在台灣做檔案研究,並不像他們所想像的那麼沒有線索和出路,問題只在於做的人是否準備好要真正認識「社會」,還是只想停留在既有的「國家」爭論的層次而已。

解嚴已經三十年,教改也改了快二十年,網際網路已經不知道幾點零,連iPhone都出到X了,還一直拿「教科書ooxx」來當歷史提問的起手式,真的太不適合了。

用新的公民科技與網絡串連的社會動能,卻做舊的政治考古,想來其實有點諷刺。

g0v 參與者簡韻真:打教科書是未上過台灣史一代的直接訴求,國家寶藏最重要的是開放性

簡韻真:台灣零時政府g0v公民科技創新獎助金計畫的前專案經理。

我覺得拿教科書來打是因為對於三十歲以上的人來說,還是非常直接的訴求。他們就是沒有上過台灣史的一代。採訪中主打國家認同是因為跟香港擺在一起,都是一種身份認同危機。

「國家寶藏」的想法其實非常簡單,就是自己的歷史自己找。我同意歷史不是只有國家政權的一種脈絡,但這對許多人來說就是切身之痛,與對於自己成長土地、身份認同的迷茫,到底過去發生過什麼事。

翻拍的時候,很多志工都會驚嘆自己從來不知道這些事。年輕人沒看過以前的反共標語,有人驚嘆關於台灣的穆斯林研究,有人喜歡舊式的鋼筆廣告。我覺得整個活動能夠捲動起來的原因就是,大家真的很想多認識台灣。其實是一件手很痠也很無聊的工作,但志工是願意花兩天一夜,坐在檔案館八小時去拍檔案的。也許很粗淺,沒有深厚的歷史論述,卻是大眾關心想要多瞭解的。

同時,國家寶藏不是只為了政權法統之爭,而是檔案應該要開放,全民有機會利用,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志願者們也掃了很多水文地圖、經濟規劃之類的檔案。如同報導裡面說的,國家寶藏要當的是圖書館員,而不是研究員,要研究什麼題目,有什麼價值,要探尋任何東西,任何人都可以加入、提出想要研究的東西。

為什麼要在美國做不在台灣做?因為他們就是住在美國的台灣人啊!在台灣的人當然也可以去挖在台灣的史料與檔案,而不是問說為什麼不在台灣先做。

g0v 社群的一個座右銘是「不要問為什麼『沒有人』做這個,先承認你就是『沒有人』。」這些程式碼都是開源的,大家可以直接改一改做成世界各地檔案館的翻拍 app。但為什麼能在美國做但還沒在台灣做的一個很大的原因是,美國檔案館所有檔案都是公眾領域,可以自由翻拍再製。台灣的檔案限制比較多。不過最近國史館和台史博也都在推檔案開放。

發起的三個人是工程師、腦神經科學家、家庭主夫,光是募錢、寫 app 、招募志工就狂燒錢跟很耗腦力,大家都是志工在做,沒有辦法做到完美才端出來,於是最重要的是開放性,讓任何人都可以來貢獻。

g0v 參與者簡韻真

關於研究視野有點窄這件事,我覺得若是以人文社會學術派出發這樣想無可厚非。但是,這真的不是國家寶藏的責任,而是國家寶藏提供了這樣的平台,學界、媒體有沒有要一起跳下來做。

發起的三個人是工程師、腦神經科學家、家庭主夫,光是募錢、寫 app 、招募志工就狂燒錢跟很耗腦力,大家都是志工在做,沒有辦法做到完美才端出來,於是最重要的是開放性,讓任何人都可以來貢獻。當然,以我的歷史學訓練來說(我很不喜歡這樣說,但是我發現常常需要這個起手式),沒有什麼美國的檔案就是客觀詳實紀錄這件事,但這不妨礙美國的檔案可以作為中文、日文檔案之外的重要研究資料來源。

所以國家寶藏目前也在跟學術界接觸,目前成立了國家寶藏 x 台灣歷史學界交流圈 ,與學界合作翻拍檔案,與提供研究資源。希望能從這些檔案裡產出更深入的研究成果。美國的檔案其實也是台灣研究目前比較少運用到的一塊,可能是受限於研究經費,希望可以透過這個計畫,讓歷史學者有更多檔案可供研究。

何昱泓:@簡韻真 因為碩士論文有部分討論到歷史教科書啦,從1997年《認識台灣歷史篇》正式讓台灣史在義務教育階段獨立成冊後,到現在也已經二十年了。(1997那時候的國中生現在應該也三十幾歲了吧?)

雖然內容不見得完美(也不可能完整),也還有後來的課綱微調爭議事件,但覺得一直拿教科書來當作一種口號,其實反而很容易使第一線教育工作者會對這類的訴求產生反感與排斥。

林佳禾:@簡韻真 其實台灣也有人嘗試在做檔案保存行動,也許零時政府的朋友也會有興趣進一步瞭解,或者已有接觸。

發表感想並不是要責難做事的人,只是認為公民科技和開放運動終究無法也不應該在處理政治認同的課題一直保持天真,甚至不自覺地運用這種天真來迴避個別行動者的邏輯,這沒有不對,但太容易了。

這個計畫的參與者既然接受媒體訪問,本來就應該為自己說出來的見識和觀點負責,接受檢視與討論。

歷史工作可以這樣動員很棒,但不應該只是這樣做的。

國家寶藏發起人莊士杰:「國家寶藏」的重點在於資料庫的建立和開放給全民使用的理念

莊士杰:「國家寶藏」發起人之一。

因為訪談比較是截取重點,提到教科書影響的部分比較多,而教科書在台灣40歲以上族群來說是成長時期唯一的歷史資訊來源,而且越年長者,這種影響更深,然後與家中年輕一輩的溝通上容易出現分歧。

「國家寶藏」的重點在於資料庫的建立和開放給全民使用的理念。也就是讓一般庶民都有機會看到台灣從日治時期到中美斷交時期美方所保留整理的文獻檔案。其實很多檔案台灣也有,但一般民眾想調閱程序麻煩,更重要的是,台灣沒有什麼機關,組織甚或是政府相關單位會去提倡民眾多關注台灣歷史。這些歷史可能是台灣國際地位的變化,也可能是原來苗栗市全台最早種植榨菜的縣市。

「國家寶藏」可以說是一種運動,不是學術上的專研,希望喚起台灣人,不僅是在美國,在台灣,在世界各地所有可能有台灣相關的文獻都能做蒐集。

林佳禾:@莊士杰 身為一個在台灣調閱過官方檔案、做過一點點歷史研究的人,我必須要跟你商榷一點。

在台灣想要接觸官方、歷史檔案,方便程度的確是未盡理想,但絕對不是沒有機關單位在負責保存,數位化相關的應用推廣在過去十多年間也有緩步的進展,你那麼說太過輕率。

現在這個當下,台灣檔管最嚴重的問題是從九零年代末以來,有巨量的行政檔案在政府一波波組織改造的過程中因單位整併裁撤而持續不斷佚失,這些都會迫切危急我們重新認識台灣歷史的長遠目標。

誠如你說「很多(美國的)檔案台灣也有」,所以我才會認為,資助從美國來發起這樣的運動,特別對擁有在地資源的零時政府來說,其實是捨近求遠了。

回到島內,我們一直都有很多事情可做。

「國家寶藏」可以說是一種運動,不是學術上的專研,希望喚起台灣人,不僅是在美國,在台灣,在世界各地所有可能有台灣相關的文獻都能做蒐集。

國家寶藏發起人之一莊士杰

莊士杰:@林佳禾 我想我們說的不是同一件事,你也認為方便程度不盡理想,事實上有其他歷史工作者也有相同想法,但我想說的是,政府在推動檔案保存、數位話的同時,速度是一個問題,另一個問題是否有因而提升民眾對認識了解台灣歷史的興趣,而不只是方便學者或文史工作者使用而已。

許多認識台灣歷史或研究當然可以從台灣開始,這和從美國,日本或其他國家找尋台灣史料並不衝突。事實上,如果因此而能刺激台灣在這方面的加速發展,我們也非常樂見。相同事件的檔案只要有牽涉其中的國家可能都會有,但所持觀點與立場卻不盡相同,這些都是除了在台灣做歷史研究時很重要的參考資訊。並非捨近求遠。

林佳禾:@莊士杰 大家好像都沒注意到轉貼時的第一個評語是「有意思」。我想問題還是回到訪談中受訪者的談話給人的感覺,讓人覺得如果你這樣想,那台灣就有很多事情可做。這個計畫實際上有更豐富的成果,當然非常樂見。

從世界的尺度來認識台灣,一直都是有積極性而且我們非常欠缺的視角,加油。

國家寶藏發起人蕭新晟:「扭轉中華民國史觀」不是目的

蕭新晟:「國家寶藏」發起人之一。

我是文內受訪者蕭新晟,來這邊稍作回應。

1.「(國家寶藏)視野有點窄、方法有點怪」

A: 我作為一個沒有受過任何歷史研究訓練的工程師,會從歷史學者身上得到這樣的評價也是正常的,畢竟國家寶藏從來就不是一個學術或者為學術服務的機構。我們隨機性/全面性/無主題性的採集檔案,在你們眼裡看來一定是很怪的。如果你有興趣使用我們資料庫做研究,我們歡迎你提出任何建議來改善我們的使用者經驗。

2.「台灣史在義務教育階段獨立成冊後,到現在也已經二十年了」、 「還一直拿「教科書ooxx」來當歷史提問的起手式,真的太不適合了」

A: 我個人離開台灣已經近20年了,當初受教育時的確沒有唸過台灣史,故發起此專案,然後發現身邊也有很多相同感受的朋友。在台灣受教育的年輕朋友或許不認同我們的動機(如小班),但不影響我們建立開放海外史料資料庫的宗旨。我想大家可能誤會「扭轉中華民國史觀」是國家寶藏的目的,但並不是,他只是驅使我們不斷挖資料的動力。所以在設計上,志工不能決定翻拍哪份檔案,而是隨機接受發派,也因此其實我們可能挖掘了很多支持中華民國史觀的檔案也不一定(其實一定有,歡迎大家來翻查)。

3.「台灣也有人嘗試在做檔案保存行動(敝人在下就參加過一個)」、 「當下在台灣,就還有十萬百萬計能更全面呈現戰後社會狀態的檔案有待搶救、探索」

A: 在台灣也有做檔案很好啊,但跟國家寶藏有什麼關係呢?我們身在海外也幫不太上忙。如果有需要什麼技術合作,我們所有程式碼都是開源的,請上我們平台參考。如過要做整合也很好啊,完全不排斥,歡迎跟我聯絡!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