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7年,免费的新闻、信息、资讯争相涌入读者的电脑和手机之时,一个叫做“知识付费”的领域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兴起——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这个领域养活了一大批公司、平台和“知识网红”,许多人将他们的知识技能在互联网上分享,从中赚到钱。
知识付费的体量有多大?据《2016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白皮书》,大陆几大知识订阅或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知乎”、“得到”和“分答”,日活跃量分别是2554万、974万、215万和52万。这其中,既有便捷的移动支付提供现实基础,也有时代加载在城市阶层身上的焦虑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升级,以及版权意识的增强。
为此,端传媒专访了几位在知识付费领域的活跃人士,将他们在“知识付费”大潮中冲浪的经历和体悟,整理成系列专题。本文为端传媒特约撰稿人与得到“超级个体”专栏主理人古典的对谈。
古典,知识产品创造者,创业者,职业生涯规划师。
他曾经是新东方的一名GRE词汇老师,也培训过上千名新东方讲师,曾“目睹无数中国教育下的一流人才的迷茫和纠结”,“意识到对于很多这样的年轻人,‘找到自我’比‘去好大学’更重要”。2007年,他从新东方辞职,创办一家名为“新精英生涯”的生涯规划培训与咨询机构。2010年,古典曾出版《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热销三百万。
2016年10月,古典在知识付费平台“得到”上开通专栏《超级个体》,关注个人成长和职业竞争力,以“音频+图文”的形式,每周一至周日更新,全年无休,定价199元/年。目前,有5万1千余人订阅了这个专栏。
“小镇青年对于付费的渴求,比一二线城市的用户高”
端传媒:知识服务付费,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新的东西,您是怎么看待的?
古典:付费并不是一个新玩意。其实说白了,杂志和书一直都是知识付费产品。过去市场营销有 4P ,就是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互联网的引入,带来了知识付费产品的 4P 的改变。
第一是产品的形式在变。过去印刷产品变成了音频、视频的形式。因为以前(互联网的)带宽比较窄,所以人要去看书,在线内容产品主要是文字形式;今天是互联网 4G ,互联网带宽比人脑带宽大,所以声音、视觉会越来越多。
第二就是价格在变。在前期,民众肯定是选择名牌,选择好的知识结构,因此头部(指名牌)就聚集了大量的资源,其研发成本被摊薄了。譬如我现在在“得到”开专栏,4万多个读者,未来会增长到更多。这样的收益,让人可以专业投入,甚至组织专业团队共同生产和研发。
第三个是渠道在变。有一种方式是点对点的陌生人直推,比如现在大量的网络直播。另一种是线上平台针对某些群体的推广。观察“喜马拉雅FM”、“头条问答”、“分答”、“微博问答”等很多产品,我发现很多在线知识产品的用户是小镇青年。
端传媒:小镇青年?
古典:对。小镇青年对于付费的渴求程度,反而比一二线城市的用户高。这些人不想离开当地,但又不想跟那边的人一样“混吃等死”,于是构成了知识消费的重要客户。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他们知道大城市的好,但是暂时不准备放弃中小城市的生活,在线知识产品对他们来说是高价值的。
有了这样一个渠道的话,其实推广方式就出来了。知识产品做了这么久,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千万不能打折,因为知识东西本来就无价,你一打折,比如说今天6折,本身让民众对于知识的崇拜感降低了。当知识开始标价,一算钱就发现,用户会回到分析值不值的层面——事实上知识没法估值。
端传媒:定价也有高低之分。现在很多课程标价是9.9元,甚至转发朋友圈就可以免费;有的会标299元,然后给划掉,限时特价199元,相当于变相的打折。
古典:不同的消费,对应着不同的心理账户。19.9元就是买本杂志的钱,69元就是买本书的钱,99元就是相当于买一系列书的钱。199元正经是个知识产品,最好还有附加值,比如能力跃升。
“所谓的知识网红死就死在这了”
端传媒:但有的人认为自己的渠道怎么定价,都能卖出去。
古典:这个问题我称之为“星系边界”现象。任何一个人就像一个小太阳一样,会吸引很多小行星,但是你的引力就到太阳系边缘就结束了,到冥王星再往那走,你就捕获不了行星了。所以你第一次给小费产品,会很快让这群人消费完,但是你没法做第二次了。
端传媒:是不是他做第一次的时候,应该更大规模的宣传。然后捞一笔之后就走。他的收入可能一下子从200万变成800万,一辈子就够了。
古典:我建议,别把太阳系消耗掉。举例,你授课,第一批就招100个人,定价199元,两分钟招满,你一边打磨产品,一边讲一个10分钟赚60万的故事,并通过媒体发出声音,会形成更大一个行星,然后给更多人提供更大价值。
他老人家可好,一下子全收了,第二次就废了。所谓的知识网红死就死在这了。
整个知识产品,就是整个知识和文化,其实是分层的。
底层是信息;比信息高一层的是观点(比如说大 V、微信大号);再高一层是知识产品;再高一层是培训、咨询。越往上面走,单价越高,但是服务的面积越小。整个互联网的革新,就是不断用互联网的手段,从下往上一点点的释放产能的过程。
技术和观点的水位在慢慢地上涨,每漫过一个层面,交界处就会爆发出大量的价值兑换的机会。这就是你看到的知识变现的所谓热潮。
“免费的反倒没人看”
端传媒:那您觉得为什么这几年就突然崛起了一些平台?其实就是从去年开始,像“分答”、“知乎 Live”这种,然后科技圈内就开始炒这个东西。我的感觉就是有点分裂,生产者这端炒的很热,但实际并没有那么快的消费者群体起来?
古典:其实并没有突然崛起,在线教育市场一直很火。你看新东方的“双师课堂”(编注:“双师课堂”是针对中小学课外辅导的在线课程),就有十亿级别的营收。
我认为知识产品,会重构三种东西。一是新的工艺,现在除了文字,会有声音和图象;二是新的连结,人和人之间的连结方式;三是新的审美,人们会重新看待一篇文章。
我觉得罗振宇做的不错,真是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连接。以前人和知识产品的关系是一坨都交付给你了,但是专栏呈现了每天跟你交互的方式。这是最有趣的部分——知识彻底被仪式化和碎片化了。
进一步来说,它也提供了你和每个领域最优秀的人连接的机会。你能在网上听到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课,听到吴伯凡老师的每天学习内容,这以往只能出现在顶级大学、商学院的内容和你连接了。这也是新的连接。
我看到很多知识工作者,包括我自己,采用全新的工作方式。我有将近30个人的各领域专家团队帮我找知识、找信息、找内容,这相当于过去一个教研组在支持你,然后我来根据客户需求写文章。
新的审美观会出现。这一个部分,我们改不了,是客户改的。我也在琢磨这个事,到底你的用户打开页面的时候,是希望听到我打招呼,到底希望是每天激发一次(斗志),还是说这么熟就不用激发了,直接说事。其实这都是要去寻找的。
现在有很多收费的文章,大热的收费文章,放到公众号反而没人看。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收费的文章,大家喜欢你给的干货,喜欢你的知识点很多。这样的文章理解认知难度有点高,也许并不会产生大量转发。而免费文章是希望你一激动,传播出去的。
这两个(指收费和付费)的力度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希望你尽快的离开,尽快的往外扔,一个是希望你留下来。
端传媒:那您说的新工艺,是新在哪里?
古典:知识内容生产的流程。
你要问我,人会不会知识枯竭?绝对会。
我有一个观察,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挖掘会成为一个新的工作。数据爆炸就会有数据挖掘,在大数据里面找到规律。知识挖掘就是从那么多知识里面,找到一些核心的知识。
我现在有一个团队,专门帮我去挖掘好的知识点,有效的知识点。比如我今天要研究生死学,就会专门有人去采访专家,去搜寻信息,去找数据库和期刊。
我把他们分成三个等级,初期就是知识挖掘,就是助理;中期可能就是写一些简单的资料;更牛的自己就干了,又有资料,又能写资料文;如果有自己的风格和专业领域,自己做知识 IP 孵化自己,这条线是通的。
端传媒:成本高吗?
古典:全是兼职的,这种人找全职就死了,因为全职人的知识会枯竭。知识挖掘者最好隔段时间换不同领域的,每个人深耕一个领域。
端传媒::那相当于招聘的时候就是志愿者,然后进来他也有学习的。
古典:对专业性要求很高,我的知识挖掘者很多都是博士。
知识付费产品未来一定是要组团打的,个人打一年,如果是我自己可能一年就耗竭完了。谁能受得了?
“麻药卖的非常好,因为麻药只会越来越重”
端传媒:不过那从消费者这块看,当下还是非常鱼龙混杂的。
古典:消费者多受几次骗就好了,每个细分领域市场的消费者前期都是需要被教育的。我觉得这个社会上,有两种知识产品:一种是“春药”,一种是“麻药”。
“春药”型的知识产品,市场是有需求的,这个世界上真正想奋进的人,10%到20%。春药就是加强你的竞争力,节省你的时间。
“麻药”型就是说“你很好,你没问题,奋斗很美,其实停下来闻闻花香也不错”。麻药是解构焦虑、结构人生的。想象一个白领,每天回到家里面去,一天又疲又累,躺床上觉得什么都没干,很空虚,这个时候希望有个声音跟他说,“你很累,你很疲倦,我可以理解,但是咱们还有明天,明天就好了。”所以这类似的产品抓住了这个切入点。这是麻药型的产品,麻药卖的非常好,因为麻药只会越来越重,更多人需要麻药。
端传媒:打麻药等于鸡汤的感觉?
古典:不是,鸡汤是抚慰型的,但我觉得有高级的麻药,比如说正能量、自控力、比如说每天去打卡,是不是高级的麻药?是的。其实每天去打卡也没有太改变你的生活,但是你就是有充实感。
你不要以为麻药就不正能量,麻药是个大市场,麻药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人们需要奋斗,也需要抚慰。需要胜利,也需要幸福。很多人活得不如他们希望的那么好,为什么不用一些知识产品帮他们去滋养呢?总比去看直播好吧。
我指春药和麻药都不是贬义的。但真的只有10%到20%的人,是不满足的人,是要去创造的人,我们也的确应该为这些人提供武器,就是春药类。我希望“超级个体”能成为这些人的“春药”,为奋斗者提供武器。
测试没有阅读全文权限的用户能否评论
其實這個人很清楚,知識產品衹能是春藥或者麻藥,而實際上這兩種藥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治標不治本。你不能永遠靠春藥提高性能力,也不能一直靠麻藥一直麻痹自己忘掉痛苦。前者需要你去鍛煉身體,後者需要你去換一個環境,或者改變環境。知識產品和知識之間是鴻溝
不為求真而產生的知識就是毒藥。
我觉得也是这样,为报道付费造势。如果是真的,那其实不用造势,做好报道,读者自然愿意掏钱。而且,付费也要有个过程,不能一上来就很贵。
2014年秋还是2015年春来着,
在北京五道口见到过古典一次。
需要报名的分享沙龙活动,空降而来,
然后充分掌握了话语权,让人不适。
可能是我对某些行业有偏见,
总觉得有些兜售成功学的意味。
端接连推出的几篇知识付费的深度报道,
是在为自己月底的专题付费阅读造势?
专心做新闻报道、分析和专题,
总想着付费阅读的事,难免分心,
可能会造成质量的下降。但愿我是多心了。
資訊,觀點,知識產品,培訓,諮詢。前三者是大眾化的,後兩者是個性化的。這個金字塔總結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