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明曾在香港政府工作七年,数次观察到林郑月娥与内地官员打交道的场景:他曾经到四川当地参与香港捐助100亿港元的汶川援建工程,时任发展局局长的林郑月娥数次前往成都,落实工程。
“她就是尽量争取时间去工作,到地盘去看工程,和别人开会,和官员谈细节,但这对内地人来说很难。一般高级的大陆官员,他们不喜欢和你讲细节,就爱谈高级的话题和喝酒。”张哲明对端传媒说。他印象中,林郑月娥不太喜欢社交,也不怎么喝酒,习惯讨论具体工作,和内地官员的饭局,场面有点尴尬。
2017年1月17日,当一直筹备角逐选举的梁振英突然宣布不寻求连任后,59岁的林郑月娥决定竞逐香港特首,经历短短两个多月的竞选期,民望不断下跌,此刻回看八年前的四川饭局,别有复杂意味。
在政府里观察到的她,其实不可怕,但问题在于,她这样上场,代表的是西环治港,西环及其利益集团当林郑是一棵圣诞树,会不停挂东西在她身上。
由于中联办亮出牌面的支持,林郑月娥一直被视为中央钦定的特首人选,而她参选之初表示将按照梁振英的“施政理念”而延续政策,也因此被香港民间视为“梁振英2.0”,象征西环利益;而她一贯做事勤勉、不苟言笑、照章推行的作风,在选举期间,则被视为过强硬傲慢、饱受市民争议。
3月26日,在中联办、乡事派纷纷表态支持之下,林郑月娥在1194名选委投票的选举中,最终以777票当选,成为香港回归20年来,当选时民意支持度最低的特首。根据岭南大学公共管治研究部在3月20-22日进行的民意调查,支持林郑月娥成为下任特首的受访者仅有25.1%,但有69%受访者预料林郑月娥会当选。
“在政府里观察到的她,其实不可怕,但问题在于,她这样上场,代表的是西环治港,西环及其利益集团当林郑是一棵圣诞树,会不停挂东西在她身上,这是现在的林郑月娥,她自己都控制不了。”张哲明说。尽管在政府中他并没有跟曾俊华直接合作,且相对熟悉林郑,但这届选举中,他仍然选择支持曾俊华,因为曾俊华宣称自己代表另一种可能性:香港利益,幽默温和,信任民意。
非典型AO:“她肯做,甚至越界去做”
与曾俊华以及香港第二任特首曾荫权一样,林郑月娥出身政务官系统。1980年,刚刚从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系毕业的她考取政务官(AO)。在她至今接近60年的人生之中,36年都在政府工作,横跨港英政府和特区政府,轮转超过20个政府司局。
无论是她的反对者抑或支持者,都不会否认林郑月娥一些显著的特点:勤奋、能干、熟悉政策、擅长推进工作。她作风独立,比起林太这个称呼,更喜欢人们叫她英文名Carrie。她习惯长时间工作,结婚多年的丈夫与儿子定居英国或北京。作为天主教徒,她几乎每周末都去做礼拜,其余时间甚少娱乐,经常夜晚仍在看政策资料或回覆邮件。
林郑月娥出生于香港一个寒苦家庭,一家数口挤居板间房,家中有五个小孩,她排行第四。后来接受传媒专访时,她多次提及童年时在床上做功课的场景。她从小对自己要求严苛,几乎每次考试都考第一,一次失手后,她大哭,问自己:“你为什么不是考第一?”
中学时她就读女子中学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开始担任学生领袖,1977年考入香港大学,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最初进入政府的十多年,她不算亮眼,1996年开始出任副库务司,而到了2000年,42岁的她升任社会福利署署长,掌管每年300亿预算,开始被传媒视作政治新星。
过去十多年,每年年夜饭她(林郑月娥)都去不同福利机构,和露宿者一起吃。
香港社工机构社区组织协会主任何喜华是在这时候开始熟悉林郑月娥的。他对端传媒回忆:“她上任署长不久就直接打给我,约我和同事见面,当时我有点意外。”何喜华自1970年代参加社会运动,组织基层市民向政府抗议,争取福利改变,见识过几任社会福利署署长,从来没见过一位署长主动约见民间压力团体。
在何喜华印象中,林郑月娥勤快落区,关心基层,曾主动建议他开展露宿者服务,“过去十多年,每年年夜饭她都去不同福利机构,和露宿者一起吃”;在社署期间,她时常落区拜访,“当时全港100多家社工机构,应该都去过”;而在发展局推行市区重建计划时,她几乎每一场公众谘询活动都会参与。
早前选举论坛上,林郑月娥亦常常提及自己经常落区,并质疑对手曾俊华很少落区。但随后爆出消息指,林郑月娥应邀会见天水围关注墟市团体,但两次爽约,其公关当时回应团体指因为林郑“太累”。
“很难从这个个案来说她不肯落区,我三十多年来见过很多官员,从来没有见过一位这么勤力落区的,这次选举她行程可能太紧,我们机构邀请她,日期也是一推再推,不过最终还是来了,我们也邀请了曾俊华落区,但他没有来。”对此,何喜华这样回应。
数年之后进入政府的张哲明对林郑月娥的印象也是勤快做事。2006年,张哲明任助理民政事务员,当时林郑月娥是民政事务局的常任秘书长。“她基本每个周末都在我们区参加活动,当时我和同事都觉得,她很亲力亲为,对地区情况掌握很多,即使是你负责的事,但她作为你上司的上司,好像比你还清楚。”
不过,单单是勤奋并不足以形容她,许多例子证明,林郑月娥看重把事情做成,不怕“弄脏手”(make hands dirty),并不满足于遵循相对死板的政务官系统。
张哲明形容,源自港英政府的政务官体系拥有一整套繁复的流程和分工体系,表面看来非常僵化,但初衷是为了防止资源错配,防止一人权力过大,维护公务员体系长期稳定运作。他记得自己进入政府第一天,同事就训话:“一个工作来到你桌前,你不要马上做,先看看这是不是你的工作范畴。”
“不过林太不是,她说工作来到你桌上就做,如果花时间想怎样推给其他人,都已经完成了。”张哲明回忆说:“她是很不传统的 AO,肯做事,甚至越界做事。”
为了更直接地做事,林郑月娥会绕过自己管辖的下属,直接向中层或基层公务员下达工作任务。张哲明记得,当时他的上司尽管不是直接下属于林郑月娥,但每天傍晚五点都会紧张地坐在电脑前,等着收林郑在固定时间发来的、布置新任务的工作邮件。另外,她亦透过改变评核机制,以及更多出席基层公务员会议的方式,更直接地掌握基层公务员的情况。
这套工作风格在政务官系统内获得褒贬不一的评价:讲原则的人认为她过于越界或集权,但实用主义者则倾向欣赏。张哲明表示,政府内部也有政务官喜欢跟随林郑工作:“在她手下工作,会看到事情在进展,因为很多时候做政务官,三年前坐下来时,和三年后离开时,工作好像是一样的。”
她(林郑月娥)不是传统的政务官,她非常熟悉政府架构,知道怎么解决问题,又或避开问题。
但无论如何,她的能力或野心并没有被忽视,当时区议会议员私下这样评价她:“这肯定不只是个局长,起码是个司长。”数年之后,时任特首曾荫权任命她为发展局局长,而到了梁振英政府,她晋升为政务司司长,坐上香港权力的第二把交椅。
兰桂坊集团主席盛智文是本届特首选举的饮食界选委,这次竞选过程中,他公开大力支持林郑月娥。他对端传媒表示,自己欣赏林郑,因为“她不是传统的政务官,她非常熟悉政府架构,知道怎么解决问题,又或避开问题。”
盛智文说,他在西九管理局担任委员长达五年,西九文化区的发展一直相对停滞,但自从2012年,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兼任西九管理局主席后,“一切都开始动起来”。而为了推进事情,有时候林郑会“走入一些灰色地带”。
“西九(文化区)的预算是200亿,但项目不停拖延,按此计算,肯定不够钱,最后 Carrie 想了一个方法,她看到西九很多地下设计,涉及很多土木工程,其实是政府应该负责的预算,然后她去和相关政府部门说,让政府付款。”盛智文说,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但他不方便分享细节,因为“比较敏感”。西九管理局是负责发展西九文化区的法定机构,2008年获立法会通过216亿拨款,尽管其后政府不断表示超支,但立法会拒绝通过更多拨款。
“这种自信容易变成专制心态”
2016年圣诞节前夕,在林郑月娥即将辞去政务司司长职位时,一件关于西九文化区的敏感事件震惊公众:香港政府突然宣布西九文化区即将兴建故宫文化博物馆,这项目事前未经任何公众谘询,但已经取得马会捐款35亿,并且直接委任了建筑师严迅奇担任建筑顾问。
主理项目的人正是西九管理局主席林郑月娥。新闻发布会上,她不断强调自己此举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因为希望为香港做一件“难得的好事”;但公众对此并不买帐,普遍反感林郑月娥彻底绕开民意的独断决策。西九故宫事件后,她的民望跌至政务司任期内新低,仅有51.1分,对比上任之初,支持度评分为64分。
公共专业联盟创会主席及政策召集人黎广德与林郑月娥是香港大学同学,过去十多年又曾在公共事务中多次交手,在黎广德看来,林郑月娥长期拥有精英心态,非常自信,自信令她雷厉风行,“但另一方面很容易变成专制心态”。
大学一年级时,她与黎广德一同在学生会筹办“香港周”活动,组织一系列会议论坛,组织同学去关心弱势群体。“她当时确实是一片赤子之心,关心艇户、露宿者,但性格给人感觉比较傲慢,与筹委会里的其他同学比较少沟通。”
在黎广德看来,林郑后来的职业选择延续了她的精英心态:“政务官一度被视为社会精英,因为他们掌握外界不掌握的垄断资源、资料,林郑自信自己很『熟书』,你和她讨论问题,她很容易就指出你哪些政策的细节出错了。”
凭着自信和“熟书”的心态,林郑月娥多年来处理过大量争议事件,包括海滨发展争议、皇后码头保育运动、市区重建问题,以至后来的国民教育、政改谘询等,一度被站在对立面的民间运动者冠以意味深长的“好打得”外号。
2004年,黎广德作为关注香港海滨发展的民间人士与林郑月娥交手时,感觉林郑较为开明,愿意听取民意。
当时,政府在有关湾仔北填海工程的官司上输给民间保育团体,填海工程被迫叫停。时任长春社社长的黎广德与十多个民间团体一同组成“想创维港”民间联盟,举行多次公众谘询和公民听证会,当时在房屋及规划地政局担任常任秘书长的林郑月娥均有出席。
其实对她来说,民意始终是权宜之计,是可以进行行政操控的。
不久之后,黎广德促请政府制定“圆桌会”制度,一个民间组织参与决策的法定机制。但林郑月娥亲自致电黎广德,表示在目前政府架构内推出“圆桌会”不可能,建议先设立谘询组织“共建维港谘询委员会”,这一举措也成为林郑月娥在特首选举中经常提及的“政绩”。
“她当时是看到公众谘询的重要性,因为官司输了,如果民间不同意,政府就没有办法向前行。但后来民间争议没那么大之后,(政府的)开放程度就越收越紧,其实对她来说,民意始终是权宜之计,是可以进行行政操控的。”黎广德表示。自2011年开始,“共建维港谘询委员会”更名为“海滨谘询委员会”,其秘书处即是发展局,公众参与程度越来越低。
这次选举中,林郑月娥亦不断提及自己在中环保育方面的政绩。不过,多年来奔走保护老建筑的罗雅宁对端传媒表示,这些政绩都是民间团体和政府争取多年的成果。
“她不是很容易接受意见的,我们就像打仗一样去和她争取,像政府山,最初两年都是坚持要卖的,后来我们用各种方法证明政府山的价值,等她做了政务司司长的时候,有一次接受传媒访问时才放风说,不卖了。”罗雅宁说:“最终她确实转变了,但从来没有和我们说过原因,她考虑的是什么,是不是因为听了民意?这就要问她才知道了。”
2007年夏天,大批市民占据即将被政府拆卸的皇后码头,甚至绝食抗议,要求保育,冲突一触即发,林郑月娥当时亲自到皇后码头现场,和抗争人士对话,被认为是香港历史上少有的走入抗争人群中进行对话的高官。
不过,当时在场见证对话的评论人梁文道则在《时间站在我们这一边──给林郑月娥的一封公开信》中表示,林郑月娥当时并没有回答现场市民的任何问题,只是不断重复政府既定政策。对话不久之后,皇后码头最终被拆卸。
最大的问号:林郑月娥的政治伦理
“Carrie 习惯为香港做事情,有时候你要听民意,有时候你不听。”选举前夕接受访问时,盛智文如此理解林郑月娥多年来处理民意的方式。
当36年来第一次离开政府机构,变成选举候选人时,林郑月娥继续沿用“做事情”的务实风格。这不是一场公开选举,她也没有投入资源经营与民众的关系,而是花大量时间会面手持选票的选委。在论坛上,她少谈理念,爱锱铢必较地辩论政策,常被人解读为说话对象是北京政府和香港政府,而非香港民众。而当面对民意不断上涨的候选人曾俊华时,她忍不住再次露出强硬风格,表示:“香港若选出一个特首而中央不任命,会出现宪制危机。”
在香港的政治现实中,这不是无效的策略。然而,在此时人心动荡、意见撕裂的香港,这套作风让她离民心越来越远。经历了政改失败、禁书书商失踪、人大针对议员宣誓条例释法及西九故宫等一系列风波之后,香港不少市民渴望看到希望:比起具体的政策问题,他们更重视核心的价值理念;比起结果,他们更重视程序公正,不要“太难看”。而这时另一名候选人、前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少谈政策,多谈“团结、希望、信任”的亲善形象,精准击中疲惫的民心。
亚洲金融集团和亚洲保险总裁陈智思在这次选举中支持林郑月娥,并担任其竞选办公室主任,他将林郑月娥和曾俊华的不同归结为:前者擅长做实事,后者擅长谈愿景。“如果一个人有愿景又有实干我觉得是最好的,但不幸的是,今天三个走出来都没有同时做到这些。”陈智思选择了林郑月娥。但他也承认,上任特首之后,林郑月娥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市民真正信任她,认为她是一位可以带领大家的领导。
她(林郑月娥)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好打得,多于相信改革政策,这可能带来人治。
在黎广德看来,林郑月娥“做实事”的风格暗藏危机。“她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好打得,多于相信改革政策,这可能带来人治。”黎广德举例说,林郑月娥担任发展局局长时,他曾多次建议修改香港的城市规划条例,让城市规划更重视民意和公众谘询,但林郑月娥否定此建议。
“开会时她跟我说,只要她在位,就可以一个个项目看,不用修改条例。”黎广德回忆说,“但一个个个案来看,可能带来亲疏有别。”
不过,在张哲明看来,一个更令人担心的可能性是,不论主动或被动,林郑月娥在未来五年会成为西环选择的CY 2.0,继续引发社会撕裂。
“有些人说CY2.0会比CY更差,因为梁振英不是公务员出身,当梁振英想推出一些政策,但是他楼下的AO(政务官)不想推的时候,他们可以用公务员的程序反驳,但是对于林郑月娥来说,不可以用这个方法,因为她本身是公务员,熟悉政府架构。”张哲明表示。
盛智文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林郑月娥是一个主见很强的人,不会再步梁振英后尘。
“CY是这样的,他从来不代表香港,北京说什么,他只会说yes,Carrie已经看到CY的问题了,我不相信她会重复这样的问题。”盛智文简称:“Carrie 是一个有很强主见的人,也会听市民的意见。”
在香港政府服务36年,林郑月娥多次表示效忠政府,维护公务员利益,即使梁振英任期内民望不断下跌,争议事件屡屡爆发,林郑月娥依然选择与其站在同一阵线。政改谘询期间,她表示支持“8.31框架”,曾在网上进行反占中签名,称会以最大努力破解困局,其后以“政改三人组”身份与学联五子进行会谈,不过会谈期间只是不断重复政府立场。
2017年3月1日接受端传媒 Facebook 直播访问时,林郑月娥承认自己负面形象“有少少是行政长官的关系”。不过她强调:“我是一个很有政治伦理的官员,我认为行政长官当年提名我做得到中央任命的政务司司长,我一定会全心全意帮他实行施政,当然这些政策要对社会好,我不会说跟行政长官划清界线,或者被人感觉到我不支持他。”
70多天之后,林郑月娥如若顺利获得中央任命,将成为香港行政长官,她会不会重新定义自己的政治伦理,如何处理中央和香港关系,以及政府和民意的关系等等,目前仍然是巨大问号。
张哲明对林郑是否能站回香港民意一边,抱有1%的希望。这希望来源于他从事公务员期间,林郑月娥曾在饭局上对年轻公务员表示,自己一直会看市民写给她的信。
“如果一个市民会提笔给你们写信,这意味着他背后一定有一些故事,你们要认真看。”张哲明记得林郑月娥多年前曾这样说,他希望这名即将上任的特首未曾忘记。
(尊重受访者意愿,文中张哲明为化名;实习记者何郁慧、陈绮雯 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章质量的确很高。林郑能够当选,一定有其过人之处。而且从文章看,林郑的确具备优秀领导人的素质。媒体过分渲染中央支持而避开林郑个人因素,的确有失偏颇。且似乎总以部分人逞口舌之快之批评当做主流观点。其实从大选结果就可看出,谁更能维护香港利益,民众心里有数。尤其是企业领导者等精英阶层,身处相似地位,更能明白长远利益要靠谁来维护
難得香港現今有這樣持平中立的傳媒報導,欣賞!加油!
对比之前的报道,这篇比较客观,那些拥有话语权就自以为是站在真理的一边的带有严重主观性的报道看着都令人觉得不耐烦。
評論持平,我享受這篇閱讀!
好少可以見到咁實際嘅正評,平時大公、文𣿬嗰啲太抽象同離地,其他對林鄭嘅描述又太極端。呢篇文章好適合我呢啲唔熟悉林鄭行事作風嘅人睇,比較中立同容易理解支持者嘅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