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科技之赐,纸本地图或许已被许多人打入冷宫,只要点开手机里的Google Map,全球卫星定位(GPS)立即在地图上将你定位;输入目的地,不消几秒,一条路径已被规划出,甚至步行、开车、搭乘公共运输系统(如果有的话)需要多久也一并算出。要是担心走错路,便请它导航带路,想走丢都很难。其便利的程度任谁也会拍胸脯帮它挂保证:有了Google Map这种旅行的好朋友,谁还需要纸本地图?
纸本地图真的失去魅力?前一阵我在日本奈良县采访时收到一张B6大小的地图,出乎意料带来丰富的资讯,即便在Google Map面前,也能立于不败,瞬间让我想改口:有了这种超级地图,谁还需要Google Map?
究竟是什么样的地图?卖个关子先。要体认到这份地图的难能可贵,不妨先从我旅行和地图间的爱恨情仇看起。
一直以来,我和多数的旅人相同,旅行时与地图形影不离,可能是一本旅游导览书的附录地图,也可能只是列印出某景点周遭的局部放大地图。但不得不说,即便已身处地球未知区域几乎不存在的时代,要取得一份品质优良的地图仍然不容易。
连红绿灯都收录的城市地图
日本旅游杂志专刊所附的地图算是钜细靡遗的。2005年,那是全球卫星定位、线上地图还未盛行的年代,我拿着京都赏枫的日文旅游专刊闯荡京都,代步工具不是熟知的公车,而是要花点力气的脚踏车。还好有这份地图,带着我自在地穿梭在京都大街小巷,一点也不像经验值很低的外地人。
京都大小巷弄皆绘于此图,举凡重要建筑、地标、寺庙、河流,还有导览书推荐的景点密密麻麻塞满地图,远看仿佛一只只蚂蚁行走于上。每晚,我会研究从民宿到景点间的最佳路线(原则通常是:走大路、避免左拐右弯的路线),以醒目的红色原子笔把路径画在上头。然后,隔天骑上车后,就把自己当成导航系统。在对一个城市尚未熟悉的当时,这份工作其实是不容易的。出发前经常得默念:“到某某路时右转,然后遇到某某路时左转……”
为了确保还在正途上,不时也得把放在菜篮的地图拿出来比对。但最后真正的救星,其实是标注其中的红绿灯(没错,京都所有的红绿灯都在上头)。对于记忆力不佳的我来说,只需记得到了第几个红绿灯需向左或向右,简单明了多了。
地图没说的累死人上下坡
让人踢到铁板找不着路的地图也不少。京都青莲院与青莲院青龙殿是位于山下山上两处的寺庙,互有关连,于是经常有人如我,跑错地方。寺方也贴心的在入口处张贴了一张B5大小毛笔勾勒出的地图,简单交代怎么从青莲院步行至山上的青龙殿,一旁写着:所需时间约30分钟。
这份东方风情浓厚的地图简单到有种催眠魔力,好似这段路一点也不费吹灰之力。前半段尚属易懂明确,总是会在重要地方标出指标,如神社、山庄、木桥等,让人可以放心的继续向前。不过,后半段一路爬坡的山路地图就是连续的“之”字型,原以为可一路抵达终点,孰料半路竟出现地图中没有的岔路。那是已经没有手机讯号的地方,就连想呼叫Google Map来救援也没辄。最后,只能凭着运气,赌一把了。
还有一次的经验也是哭笑不得:北海道的美瑛骑乘单车。旅游杂志好心帮忙规划出路线,也将路线中每个景点间的距离与所需时间都计算出来。上路之后才发现,最重要的关键大事,竟然只字未提。在美瑛这片丘陵当中,高低起伏不断,景点之间在平面地图上的一直线,全都成了上下起伏的刺激“心电图”。下坡固然轻松但也意味着上坡就在不远处等着你。当然,实际上所花时间与书中所估大有差距,这似乎是许多平面地图缺少的重要讯息。
看到这儿,不难发现好地图的几个特质:清楚易辨、有明确的地标可供对照,若还能额外提供一般平面地图无法交代的重要事情便是加分。
回到我拿到的超级地图身上,不仅地图指路的基本功能具全,还帮旅人们划了不少重点,最令人折服的,则是额外揭露的众多加分项目。这是由奈良县天川村观光单位所绘制的“みたらい溪谷”(御手洗溪谷)散步地图。黑色油墨印制在A3大小的黄色薄纸上,第一眼看到时,绝对不会用精致来形容,可能还会觉得满满的地图有点混乱,但只要稍加解读,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张层次分明、资讯丰富且实用的地图。
有如导览员的纸上地图
みたらい溪谷是奈良县长约7公里的山林步道,一般多从天川村步行至步道入口,而终点则是洞川温泉,溪谷相伴是其卖点之一。地图最上方,除了以最大字级标注步道名称,一旁就以第二大字级的标题简要说明重点:巨大石头与清澈的水流、瀑布;关西首屈一指的有名散步行程。
即便是幅单色地图,但透过黑色浓度和线条粗细变化,みたらい溪谷地图便有了层次,深黑色的粗线条让步道无庸置疑成为主角、浅灰色的细线则是溪谷,还有以两条细黑线画出的21号车道。
设计者替大家抓出的重点还不只如此,包含起迄点与途中,有四个地方被虚线圆圈包围起来,然后一旁则有放大的圆圈地图,让大家看清楚这四个或有食堂、温泉,或有休憩室、厕所的小憩之处。步道沿线则有星星符号搭配图示与文字,标示可欣赏的景点,如神社的大树、瀑布等。遇上了绝美的景色,星星符号旁的文字则以粗体字写着:绝景景点,像是当中的哀传桥就是少有的能在瀑布正上方眺望瀑布的经验。这份地图几乎已肩负起导览员的工作。
整个步道高低落220公尺(怎么知道?当然还是地图提供的),一会上一会下,能从不同的视角欣赏瀑布、巨石、溪流,夏日走来凉爽宜人,秋日则有红叶片片可赏。地图很贴心的是,许多往上的陡坡也都标注在当中,让游客多少有点心理准备。抑或,想避开也能从步道不同的地方起始,地图上也都帮忙算出,各个可能的出入口之间的距离与所需时间。
连消耗的卡路里都计算好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则是地图的最右侧竟然出现了里程计算总表,不光是公里数,就连每个段落间的平均步数、所能消耗的卡路里都一应具全。严谨的日本人,还在下方备注这是由大学教授所协助的,而计算的标准则是以身高175公分、体重70公斤的男生所测得的。这么直白的数字实在太煞风景,本来想慰劳辛苦的身体,好好大吃一顿的,看到走了两小时多、约1万2000步的路程,仅仅消耗了600大卡,约75公克的脂肪(体重50公斤者,还只消耗53公克脂肪),食欲立刻烟消云散。
文史工作者王浩一曾在公开演讲提到,一个城市的旅游是否兴盛,地图扮演至要关键。因为地图把各种整理过的资讯摊开,甚至主题式的引领着旅人深入探索未知的景点、巷弄。看过了みたらい溪谷从思考到设计皆缜密的地图,不禁要问,台湾何时能出现这么一份细致且温柔贴心的地图?
Google Map或许方便,不过仍只是路径,仿佛错过太多比对与找路乐趣,而一张优质的地图往往在带领你顺利至终点之余,也提供关于当地风情的诸多事实与线索,就像《地图的历史》作者提到的,“不过如果是要正经地筹划旅途,我需要地图。只有地图能让我感受到我正要前往某处。如果我无法在出发前,看见我要前往的目的地形状是像只靴子或一条鱼尾或一张动物皮革,就算我到了那里,我也无法感受到当地。”
這篇文不是否定 google map 的價值吧?我反而希望人們更多用 google map, 自在籌劃旅程。所謂制霸,皆因沒有其他可廣泛應用的替代品。
不必要的路上,往往有最美的风景。当然,也要看人,就像沈复说的一样:名胜所在,贵乎心得。
但我有了google map免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時間。能在旅途中不怕迷路
步道高低落差應該是220公尺,非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