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社会,海报一般被视作宣传品,实际用途远大于艺术价值。然而,海报之于波兰,不只是替客户传话的工具,而是艺术创作,而且是面向大众的艺术。波兰自19世纪末发展出其独特的海报设计风格,更于1950至60年代形成为后人传诵的Polish Poster School流派。即使是近一个世纪前的海报设计,现今看来仍然十分前卫。从其海报设计的发展起伏,甚至可窥探其历史以及政治变化。
要谈波兰海报,得从克拉科夫讲起。克拉科夫是波兰第二大城市,她是波兰少数在战争中幸存的城市,市内仍保留大量旧建筑,但却没有很多中世纪城市的古肃,相反非常有生气和活力,尤其是市中心广场及犹太区Kazimierz,街头小食档和传统餐馆Milk bar,跟咖啡馆、酒吧、画廊、设计小店挤满整条街。有个都市传说指克拉科夫是全欧洲酒吧密度最高的城市,对此实在没有质疑的理由。
除了出名多酒吧,克拉科夫也是波兰的文化艺术中心。19世纪的波兰,仍被俄罗斯、普鲁士及奥地利瓜分。奥地利治下的克拉科夫政治气氛相对自由,令其成为作家、画家、诗人的集中地。1898年,首个国际海报展就于这城进行,展出超过250幅海报作品,包括人称现代海报之父的法国艺术家 Jules Cheret、画家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等大师之作。虽然当时展出的波兰本土作品只有15幅,但这展览可算是波兰把海报创作提升为艺术创作的起步点。
位于市中心广场附近的Cracow Poster Gallery,创办人Krzysztof Dydo已72岁高龄,正是土生土长的克拉科夫人。成长于共产时期波兰的他,家中充满油画,父亲和祖父也爱收藏各类烟盒、火柴盒、杂志、铝罐、地图等等,耳濡目染下令他自少对艺术及民间美学产生兴趣。但真正开始收藏海报,源于一个假期。“有一年我到乡郊渡假,那里有个消防局,每两星期有个流动影院,而电影上映前,就有预先张贴海报宣传。电影落幕后无人对这些海报有兴趣,只有风偶尔吹拂它们。于是我开始收集它们,直到假期完结后,我已经有超过一打海报,我便决定以此为我的新兴趣。”
小店店面虽小,大概只有400多呎,但每一面墙都挂满海报,看得人目不暇给。店内主打20世纪的电影及音乐会海报。虽选址避开最热闹的游客街,身处一个不太起眼的屋檐下,但店内总是充满各地的海报爱好者。“这店开了32年了,我总共收藏了超过2万5000张海报。”这就是小店人头人潮的原因。Krzysztof也是波兰海报的重要推手,曾于世界各地举办过近40个关于波兰海报的展览,同时也出版波兰海报的专书。对他而言,海报是一种“直接的、即使不去博物馆和美术馆的普罗大众也能接触得到视觉文化教育。”
共产政权下的创作自由
第一波的波兰海报出现于约1890至1914年的Młoda Polska(青年波兰运动)艺术革新运动,少数有名的画家开始以海报创作为新的表现方式,作品主要集中在活动海报,风格上深受波兰的民间艺术(folk art),以及当时西欧盛行的新艺术(Art Nouveau)影响。到了波兰于1918年独立后的20及30年代,作品偏向立体主义(cubism),倾向较简洁、直接的线条,运用大量的几何图案,不少作品都是用作商品宣传。这时期的代表人物,要数 Tadeusz Gronowski,他是第一个投身专业海报创作的艺术家,他为一款名为Radion的洗涤品创作的海报,用上简单的线条表达洗衣粉令黑猫都变白猫,这设计及后更被波兰邮政局用作邮票图案。其作品亦尝试打破图文分家的布局,把字体设计融入构图当中。
但波兰海报创作的高峰,竟是二战后的共产时期。
共产政权=思想钳制、扼杀创作自由。这条方程式原来不一定对。波兰的地理位置一向是欧洲进攻俄罗斯的要道,因此二战结束前半年举行的雅尔达会议(Yalta Conference)上,史达林在英、美面前坚持波兰要纳入其势力范围,必须把波兰东部并入苏联:“对我们而言,波兰不只攸关名誉,还攸关安全,攸关生死。”结果如大家所知,二战后直至1989年,波兰成为Big Brother苏联旗下的共产政权。
理所当然地,社会上出现大量歌颂社会主义的政治宣传海报。但同时间,归政府所有的电影公司倾向把海报设计委托给个别艺术家,而非由大型的海报制作公司垄断,而艺术家亦不放过这表达自由,尤其在剧场及电影海报设计上,展现出独有的海报美学,加上无需市场(金钱)靠拢、满足客户要求,令艺术家更自由地创作。这些手绘、打破传统构图、抽象、用色大胆,而且运用大量意象的电影海报,与其他欧美地区所盛行用主角头像或剧照的商业电影海报大相迳庭。电影海报不只是宣传品,相反,在大街小巷张贴的海报,更似是艺术家、电影与大众的一场对话。
Krzysztof记得:“那时,街道比较灰暗,没有广告意味着几乎所有商品的短缺,街道上唯一的色彩就来自那些鼓励大家去看电影的电影海报。” 他又指,波兰海报最精采的地方,在于不同的艺术家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即使是平民也能分辨出来。这一系列的出色作品后来被统称为“Polish School of Poster”的流派,但其实这群艺术家从来没有宣言,套华沙海报博物馆的策展人Mariusz Knorowski的话,Polish School of Poster更似是一群有才华的人,在同一个时空出现,并共同追求艺术上的突破。
不少说法指波兰的电影海报于1990年代,随着商业化和市场开放而开始衰落,其他类型的海报也由客户主导的广告代替,之后的故事大家都想像得到,现在的克拉科夫街头,其实见不到漂亮的海报。即使有好的作品,展示的地方亦不再是街头,转为移师到美术馆、文化艺术场所,以及部分酒吧及咖啡馆(不过,别忘记克拉科夫是全欧洲酒吧最密集的城市)。
但Krzysztof却认为,艺术家其实仍然在创作出色的海报,这位七旬老人,仍然努力推广波兰新一代的海报创作,最近的一本著作是2008年的作品《PL21 : the Polish poster of the 21st century》,集中讲述21世纪的作品,当中收录不少新进创作人的作品。“艺术没有没落,艺术家仍然在创作出色的海报,唯一限制海报的,只是客户对海报的愚蠢要求。”
總覺得相關國家應該幾乎都有受益於相關時期生產資料重新分配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