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能够顽抗核辐射吗?香港媒体艺术团队XCEED

他们划破人类与科技的界限,带你由未来穿透“现在”,科技带来的灾难危机,却用诗意的光线穿梭其间⋯⋯
多媒体艺术团队​​XCEED成员张瀚谦。
风物

艺术品通过新形式介入社会现实?香港本地的媒体艺术团队 XCEED 就是这样,也因此成为香港艺术中的异数。他们的作品利用高端科技,创造全新的感观经验;但也因难以收藏,而鲜有在商业画廊展示的机会。

今年微波国际艺术节,XCEED 展出了作品《辐射界》(Radiance Scape)。这个作品以冷峻的激光牵引观者情绪,但在作品内部,形式并没有凌驾于「辐射」这个内容主题。XCEED 一方面实验艺术形式,一方面直面科技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贴近社会议题,来戳破科技的美好想望。微波国际艺术节策展人 Joel Kwong 曾提到,本届微波展览的主题「若水」,就是想指向流动的科技数据。于是她故特意挑选本地新媒体艺术单位 XCEED 的《辐射界》,以本地眼光来审视遍布全球的辐射问题。

XCEED 的前身是 XEX 创作团队,由五位成员在2007年成立,至2013年发展为新媒体艺术品牌 XCEED。迄今作品多以高端形式,精准地切入社会脉络,响应炽热的现实问题。例如他们曾在2014年策划首届「深港设计双年展」中的新媒体及科技范畴,并创作了《DynamiCity GenType》。该作品通过深圳与香港两地的城市数据(包括人口密度、经济年增长率及旅客人数等)创作出互动墙,组成动态的 ”DynamiCity" 字体,展现城市脉搏。此作品更获得美国著名工业设计网站 Core77 的视觉传达专业亚军奖。

由日本到香港:未来异境

张瀚谦是 XCEED 团队的创作主脑,毕业于城市大学创意媒体系,曾获香港艺术新秀奖及香港青年设计才俊大奖,并被韩国《DESIGNNET》设计杂志选为亚洲「36 位设计师」。沉浸于中乐与设计的他,自大学起涉足新媒体艺术创作,对比 XCEED 介入现实的作品,他个人作品的主题倒倾向于哲学概念。比如当年的毕业作品《子非鱼》,是探索观者与创作者的互动关系。个人与团队,两边的作品犹如他的双重面向,兼顾内在的形式思考与外部的客观现实。

其时日本正申办2020年奥运,当地政府更加强调已解决辐射问题。但事实上受辐射影响的地区的状况被隐藏起来,未有被报导。

采访当天,我来到张瀚谦的工作室,他蓄起长发,说话温雅,犹如远古文人。工作室内还摆放了日式盆景和插花,难以想象他是以科技媒介为艺术操作的艺术家。他向我说:「作为艺术家,我对身边的环境尤其敏感。而新媒体艺术倚靠科技媒介,与社会之间能产生微妙的关系。」他之所以持续以媒体艺术思索社会,也受到三年前在日本半年交流的影响。其时,「311」大地震的余悸尚未消散,亦由此催生了后来 XCEED 的作品《辐射界》。

「在日本时,我感受到当地居民对地震的看法,尤其是他们对辐射的恐惧。我通过研究,发现日本政府隐瞒辐射现象。其时,日本正申办2020年奥运,当地政府更加强调已解决辐射问题。但事实上,受辐射影响的地区的状况被隐藏起来了,未有被报导。所以回到香港,我们便开展研究,创作出《辐射界》,希望能令大众关注辐射问题。」

这无疑是将观者置身如未来异境的影像里:我们彷佛戴上了智能眼镜,看环境数据以笔直的红色激光线呈现,划破人类与科技的界线。

《辐射界》的第一版本早于2014年诞生,曾获邀入围2015年的File Electronic Language International Festival。艺术家透过电子仪器侦测各地的辐射指数,并将数据转化为紫红色的激光装置,让无形辐射粹炼成具象而强烈的视觉效果。

装置中的声音与视觉效果,会因实时的辐射指数而产生不同变化。这无疑是将观者置身如未来异境的影像里:我们彷佛戴上了智能眼镜,看环境数据以笔直的红色激光线呈现,划破人类与科技的界线。人类创造科技,扩展生命的界限,却又变得渺小无力。XCEED 用《辐射界》点出科技带来的灾难危机,并采用诗意的光线来展现,充满自省意味,构筑了现实与艺术相通的视点。

人类创造科技,扩展生命的界限,却又变得渺小无力。XCEED用《辐射界》点出科技带来的灾难危机,并采用诗意的光线来展现,充满自省意味,构筑了现实与艺术相通的视点。

《辐射界》展览。
《辐射界》展览。

直视无形恐惧

《辐射界》的具体创作方法相当复杂。张瀚谦提到,作品中的数据由一部Safecast 仪器收集。Safecast(http://blog.safecast.org/)属全球网络侦测辐射的平台,由一群义工自「311」大地震后成立,旨在能快速收集并公开各地的辐射数据。他说:「Safecast的创办团体将收集辐射数据的硬件开放,让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自行制作仪器。成本只需约4000元港币,但需自行将组件焊接。」张瀚谦展示手上的仪器,黑色的外观看来简洁,但操作精细严密,能准确显示所在环境内的辐射高低。Safecast的做法可让侦测辐射的门坎降低,大众也可得悉各地的辐射数据。

张瀚谦继续解释:「全球各地不同的人也可制作仪器。当获取了数据后,便能将内里的数据传进计算机 ,并上载到Safecast网站。网站将数据化成map view。最严重的是白色,然后是黄、橙,最轻微是红色。」XCEED首次将Safecast的辐射数据地图扩展至香港,拓展至现今约二十人。2014年,团队拿着仪器在香港各地四处游走,如沙田、火炭及太子等地,记录沿途的辐射量,刻下路线。「《辐射界》2014年版本主要显示由太子到红磡的路径。我们收集了这条路线的数据,再将据点视象化(visualize),并与福岛作比较。」

XCEED 从地图上的线与点取得辐射度数的样本,再以圆形大小表示辐射程度。深谙音乐的张瀚谦从当代音乐标记获取灵感,打破沉闷的数据表现形式。

从2014年的版本起,《辐射界》便将福岛的辐射数据以graphical score的形式展示,分成紫色与白色两条曲线。XCEED 从地图上的线与点取得辐射度数的样本,再以圆形大小表示辐射程度。深谙音乐的张瀚谦从当代音乐标记获取灵感,打破沉闷的数据表现形式:「西方音乐以五线谱;graphical score 则是当代方式,以图形标记来记录音乐。」

《辐射界》另一独特之处是在装置内展示实景,更能提醒观者作品与现实的相互对应。张瀚谦指出,团队另一组员将 Google 街景视图(Google’s Street View)内的 Depth Map(立体城市)技术引进于装置内部。「《辐射界》的英文名字是 Radiance Scape,scape即是代表landscape。我们希望以辐射勾勒城市景貌,所以背景亦以street view的立体城市方式呈现。作品内辐射率愈高,就愈难看见城市原来的面貌 。」

XCEED在《辐射界》中制作的裝置。
XCEED在《辐射界》中制作的裝置。

「核能的问题一直衍生,有说三十年才能减退一半。我们需讨论核能是否必要之需?人类仍有很多选择,不一定需要核能源。」

辐射的启示

数年间,XCEED 一直携带仪器在如德国与西班牙等地的不同城市收集数据,同时将《辐射界》带往不同地区展览。作品亦将会在本年9月于台湾的现代美术馆(MOCA)展出。张瀚谦说,团队亦曾申请前往大亚湾核电厂收集数据,但不获批准。而福岛以及切尔诺贝尔等地同样难以前往,团队只能倚靠 Safecast上的数据,将其以地图方式化作 graphical score。

「《辐射界》的2016新版本,与2014年版有微小的差异。因本年是切尔诺贝尔核电事故30周年,我们新增了当地的数据。今年亦是 311 大地震5周年。当我们将两地的辐射数据结合与比较,发现指数仍很高。经过30年,这个问题仍有巨大影响,到现在仍未解决。例如日本堆存的核废料尚待处理,而用作降温的核废水,亦不能排出太平洋。」

「部分沿海地域已不能捕鱼。切尔诺贝尔与福岛居民的身体亦浮现许多毛病,因辐射破坏免疫系统。核能的问题一直衍生,有说三十年才能减退一半。我们需讨论核能是否必要之需?人类仍有很多选择,不一定需要核能源。」

大型的核电灾难才使我们能「看见」辐射。但事实上辐射无所不在,侵害人类生活。张瀚谦不认为香港或其他地区能独善其身。《辐射界》的创作意图正是为更多地区带来警示。

香港或其他地区亦不能独善其身。「辐射不单影响这些地区,更是全球议题。好像福岛的核废水已流进太平洋,流到美国。香港近来亦讨论台山建造发电厂。」

「我在日本时,看到当地的艺术家创作有关地震与辐射的题材,让更多人关注这个议题。回到香港后我也希望借着创作来响应这个议题。辐射不单影响这些地区,更是一个全球议题。就像福岛的核废水已流进太平洋,流到美国。香港近来也在讨论台山建造发电厂,因此辐射对香港同样切身,是不能避免的议题。《辐射界》是科技研究性的艺术作品,以理性的真实数据,希望让人明白问题是如何贴身。」

如何重见被监控的现实

XCEED 的崭新方式,将科技带回生活。我们透过作品能重新窥探现实,通透直视隐藏的现象。而近年本地的新媒体艺术作品较之过去形式纷呈,逐渐趋向叩问社会现实。比如雨伞运动期间艺术家黄宇轩的《打气机》,透过科技将运动现场与世界连结。

微波国际艺术节策展人 Joel Kwong 亦留意到如此现象:「这两年香港社会发生不少事情,艺术在其中的本质就是回应社会。今届微波国际艺术节虽然谈论的是 data,但其实不少作品是透过 data 讨论一些世界命题,好像XCEED的《辐射界》。可见未来发展的前景是正面的,由于科技发达以及普及信息增多,艺术家可通过许多不同的合作、技术以至平台去创作。」

XCEED 在今年创作的另一作品 《导航环》 受邀在第21届 ifva 独立短片及影像媒体节展出,亦同样是介入社会的作品,响应监控(surveilliance)的主题。「我们因应主题而制作的装置可被人带上,重新审视网络媒介。日常的网络平台收集个人用户数据,再作分析。例如facebook的「like」,会将相关广告提供给用者。这事实上也是一种操控。我们遂从监控角度创作,让观者进入展场,带上装置,并以audio guide 声音传入其脑袋,获知观者的位置(locate)。」

張瀚謙的工作檯。
张瀚谦的工作台。

张瀚谦多番提到日本的新媒体艺术发展是如何创建另类的社会想象的。他提到山口媒体艺术中心(YCAM)十周年时,其中的多媒体艺术作品通过交换技能发展金钱以外运行的系统。

新媒体艺术创建另类社会想象

新媒体艺术的另一关键是科技的发展。像 XCEED 的高端形式所需成本高昂。张瀚谦透露,XCEED 成立了 lab 来探索新科技技术,以减低成本。香港亦多番锐意转向创意经济发展,媒体科技是其中重要一环。但多年来资助制度仍未健全,大型的媒体科技中心亦尚未成立。

本地的新媒体艺术因先天不足而逊人一筹?Joel 却认为关键不在资助,而是艺术家本身:「配套其实没有足够不足够,媒体艺术讲求的科技科学除了可以找不同单位及专业去合作,还能用普及科技去作创新手法创作。XCEED 用的是来自 safecast.org 的数据也是open source,所以只要艺术家有想表达或讨论的题目,就能找到想要的方式来呈现。」

访问期间,张瀚谦多番提到日本的新媒体艺术发展是如何创建另类的社会想象的。他提到山口媒体艺术中心(YCAM)十周年时,其中的多媒体艺术作品通过交换技能发展金钱以外运行的系统。

与观众沟通,并进行普及的艺术教育,让艺术欣赏成为大众的习惯,而不是小众的喜好。当然,文化政策亦同样重要,代表了一个城市对文化发展的愿景。

而问起 Joel 香港的新媒体艺术对比邻近地区的位置,她说,这应要从教育谈起:「由城市大学的创意媒体学系成立,多个不同学院增设 Media Art Curating 与 Creative Media Application 等开始,香港的新媒体艺术开始茁壮发展。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不单需要艺术家,还需要艺术专业人士,例如策展人与艺术行政等支持。还有很重要的一环——大众教育。与观众沟通,并进行普及的艺术教育,让艺术欣赏成为大众的习惯,而不是小众的喜好。当然,文化政策亦同样重要,代表了一个城市对文化发展的愿景。」

张瀚谦亦提到,近年香港的媒体转型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有很大帮助。除了艺术以外,设计及商业广告上亦有新媒体艺术足迹。是故 XCEED 亦将建立小区教导小朋友从小接触与学习新科技,以及担任艺发局的艺术大使,推广大众对新媒体艺术的感知。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