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份,纽约下城突然冒出一间古怪的网吧。
在智能手机和家用电脑遍布大街小巷的时代里,网吧似乎并不是什么明智的商业决策。它开在中国城附近,隐匿在一大片画廊之中。毫不起眼的玻璃门前摆着一块小黑板,上书:
“防火墙网吧”(Firewall Cafe),免费使用。
网吧
“防火墙网吧”的每个座位上都有两台电脑──一台连着美国谷歌的图片搜索引擎,一台连着中国百度的服务。你在一边键入任何关键词,系统就会自动翻译,并在另一边进行同样的搜索。不出片刻,你很可能会见到两个迥然不同的搜索页面。蓝天白云下的天安门城楼,对阵坦克面前的白衬衫男子;热情憨厚的藏族同胞,对阵满身火焰的自焚僧侣。
偶然路过的美国女生 Lizzy 一时想不出输入什么关键词,一旁戴眼镜的白衣女士顺手给她递了个单子,上面从艾未未到奥巴马,都是人们在这里经常搜索的内容。
“你可以试着从这些关键词开始。”白衣女士建议道。“你想喝茶吗?我给你泡一杯。”
蓝天白云下的天安门城楼,对阵坦克面前的白衬衫男子;热情憨厚的藏族同胞,对阵满身火焰的自焚僧侣。
她是网吧店主兼服务员,常驻纽约的华裔艺术家李玉瑾(Joyce Yu-Jean Lee)。这间“防火墙网吧”,是她2016年策划的装置艺术作品。
“参观者的每个搜索记录,都会被生成一张张图片纳入数据库中。”她介绍道。
作为一名艺术家,李玉瑾并不满足于本人创作的视觉内容,她希望人们一起参与创作:网吧里的每个搜索结果,都会被投影在店内的白墙之上,而搜索页面也会实时地在 YouTube 频道上直播。
“我看重的是,如何用一个创意激起更多的对话。”她说。
故乡
李玉瑾出生在民风彪悍的美国德州,并拥有一个“德州中式”的童年。
这是独属于第二代美籍华人的特殊经验:每周日前往中国教堂,礼拜结束后,她的父母把子女们聚集起来,与其他中国孩子拼车开往“中国学校”。在那里,华裔少年们不但要学习中文和书法,而且要学习舞狮和抖空竹。那些丝毫不具实用性、绝不会出现在中港台校园的技能,是老移民用以应对美式文化的抵抗符号。对长辈而言,中华文化在这些百无一用的杂耍中得以延续,但对李玉瑾来说,周日课堂是她对“中国”的最初想象。
可父母的故乡并不是李玉瑾的故乡。她在德州长到十八岁,又搬到美国东岸十八年。她在常春藤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修习艺术,又在久负盛名的马里兰艺术学院(MICA)学习创作。如今她定居纽约,任教于时装技术学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新泽西城市大学(New Jersey City University)。
“我现在更是一名东岸人。”她说。
尽管我有中国背景,但我是美国人,非常美国的美国人。
若是早几年前,美国东岸人李玉瑾恐怕并不会开设这间“防火墙咖啡”。毕竟,这个创意与中国的关系实在太为密切,而她并不想成为凭借“中国元素”成名的艺术家。她担忧,一旦自己被定了型,刻板印象就难以改变。
“尽管我有中国背景,但我是美国人,非常美国的美国人。我希望能有创作的自由,可以去探讨任何影响我生活的议题。”她回忆道。
李玉瑾(Joyce Yu-Jean Lee),华裔美国艺术家,生于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与马里兰艺术学院。自2007年起,李玉瑾在美国各地举办多项展览,并获得多项艺术奖项。李目前任教于纽约时装技术学院与新泽西城市大学。
所以,自进入马里兰艺术学院开始,李玉瑾一直在探索抽象而纯粹的艺术维度。毕业系列作品《角落》里,她描绘“各文化如何审视光线的变化”。她在一件展品中,令一男一女站在黑暗房间的两端,由高清投影仪把他们的影子打在墙上。一道白光由两人中间不断扩散,直至完全笼罩他们。另一件展品里,动态的长发女子在静态的油画中行走。亦真亦幻,难以辨别。
对纯粹现代艺术的追求,和对中国符号的有意回避,一直持续到她在马里兰的最后一年。为了完成一份纪录片课程的作业,她决定拍摄她的奶奶。
那是她第一次直面书法、狮子、空竹背后的故乡:在北平被共军控制的前一天,李玉瑾的奶奶下定决心逃离中国。她当时在河北,独自拉扯着四个孩子──其中包括年仅五岁的李父。这样一名裹着小脚的女性,为了躲避共产党,竟一路逃到了台湾。
“从那时起,我开始了解身边家庭成员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我也开始对自己的『中国』背景产生了好奇。”她说。
对话
2008年夏天,李玉瑾带了12名美国艺术家去北京交流,与本地艺术家进行交流。
她仍对艺术家王庆松的工作室印象深刻。王是常驻在北京的当代艺术家,以尖锐讽喻中国社会的摄影作品蜚声国际。王庆松善用巨幅摆拍摄影,以宏大的场景与繁复的道具,营造出真实与荒谬之间的中国社会。在长达四米的代表作《宿舍》里,场景由近百张架床组成密集的“笼屋”世界,借此反应民工在狭小空间的生存状态。2014年在香港拍出148万港元的作品《跟我学》,则是一张一百五十公分宽的巨幅摄影,呈现了一名教师和他身后巨大的黑板,隐喻中国教育的种种问题。
李玉瑾与中国相关的作品并不旨在呈现这种强烈的冲突感──不论是关于网络审查问题,抑或是关于血汗工厂问题。2012年,她在华盛顿(e)merge艺术展上策划了一场表演艺术作品《中国制造》:李扮演一名中国女工,在一个银色手推车前现场加工纪念品分发给观众──一个印着五角星的小盒子。身后的投影,则是一排流水线上的女工,而她们在加工同样的产品。
对于李玉瑾而言,经验与感受,比激烈的价值判断更为珍贵。令参观者与女工流水线直接发生关系(成为消费者),这使得对话成为可能。
“防火墙网吧”这一装置艺术也是如此。
他对美国和美国人的理解,完全基于他在网上所见到、所想象的“美式生活”,这令我对网络审查产生了巨大好奇
这个计划最初源自于一个熟人的突然自杀。那是李玉瑾在北京交流时负责接待与联络的助理,本地艺术家,二十四岁,男同性恋者。李玉瑾仍然记得他年轻的样子,以及他对另一个世界的单纯想象。
“他对美国和美国人的理解,完全基于他在网上所见到、所想象的『美式生活』。这令我也对网络审查产生了巨大好奇:这并不仅仅是中国政府对网络生活的干涉,网络上的内容更塑造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李玉瑾回忆道。
在震惊悲伤之余,李玉瑾取消了来年的交流活动,回到美国,向著名的表演艺术基金会“富兰克林熔炉”提交了一个艺术计划:对比美国的谷歌和中国的百度,来探索人们截然不同的两种世界观。
世界
每当有新客人光顾网吧,访问就要暂停一会儿。李玉瑾要起身给顾客泡茶。
“我们有红茶、花茶与乌龙。”她问刚刚进门的中欧背包客,“你想喝什么?”
“乌龙吧。”
李玉瑾走回吧台,熟练地烧水泡茶,再端回客人的座位。而他正在搜索苹果工厂相关的关键词。
免费网吧与免费茶水,还有艺术家主动招待,规格甚高。这种款待其实并不必要──网络审查话题如此热门,而防火墙网吧的概念又颇为新颖,不断有人慕名前来。
“可我想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她说,“人们能自由自在地搜索。”
她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轻松的环境使得人们对于中美世界的好奇,远超于几个政治敏感词。尽管“天安门”“西藏”在搜索中最为靠前,但在尝试了几次之后,很多参观者──尤其是美国参观者──开始搜索更为切身的词汇:“奥巴马”、“杜林普”、“黑人”、“中国菜”、“美国”……
许多搜索结果的差异,是李玉瑾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譬如在谷歌输入“woman”,与在百度输入“女人”,所得结果天差地别;类似的,“black people”与“黑人”,“Chinese food”与“中餐”……这绝不是技术上的差异,而是人们对于社会截然不同的想象。
而搜索结果的巨大差异,以截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投射在白墙上,直播给全世界,再永久地归档进线上的数据库之中,成为未来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虽然作品的名义创作者是李玉瑾,但与她一道进行创作的,是光顾网吧的中国人和美国人,甚至是日常搜索的广大用户们。
自“德州中式”的童年伊始,她就一直站在身份的晦暗交界之处──一个介乎西部牛仔、东方舞狮、摩登纽约与当代中国之间的未知世界。
“User-Generated-Art.(用户原创艺术)”,我评论道。
她大笑,“真是这样。”
李玉瑾相信这种装置艺术,有那么一点中国古典艺术哲学的意思。在她看来,西方绘画是线性透视(linear perspective),讲求在空间的某一点上。但中国画,尤其山水画,则截然不同。它远观天地间,讲求不等角透视(axonometric perspective),而人物则永远极其渺小。这正是渺小人类对巨大世界的敬畏观望。
而“防火墙网吧”,正是李玉瑾的这种尝试。她希望透过“小”的体验,观察大的世界。
尾声
现在,李玉瑾已不再担心被定型,被视作专门玩味“中国元素”的艺术家了。
之所以不再畏惧,因为她意识到,自己本就无型可定。如今的她很清楚,自己并不是中国大陆当代艺术家,也不会成为那个圈子中的一分子。但她亦明白,文化背景使然,自己也绝不会变成纯美式的美国艺术家。毕竟,自“德州中式”的童年伊始,她就一直站在身份的晦暗交界之处──一个介乎西部牛仔、东方舞狮、摩登纽约与当代中国之间的未知世界。
能定义她的,唯有流动的对话与真切的体验。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