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纷扰的世代,似是而非的价值观,莫衷一是的说法,让家长越来越迷糊。我们希望透过一封封给家长的信,集结两岸三地的智慧,期望为人父母的,可从中找到新的视点,增加大小同行路上的能见度。
身为父母,我们其实老早就已认清,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小孩的笑声可以带走一切烦恼”这回事。亲职工作极其琐碎繁重,尤其很多时候都是在严重睡眠不足下勉为进行。
在孩子终究习得一定自理能力之前,整日因喂奶、换尿布、哄睡觉而焦头烂额的爸爸、妈妈,其生活仿佛希腊神话中被诅咒的薛西弗斯,每天都得将一颗巨石推上山顶,然后看着它滑落山下,如此反覆为之,似是永无止境。孩子的笑容当然是甜美的,却也无法让人视而不见那美好背后堆积如山的育儿杂事。
犹记得大女儿出生的一刻,挪威医院的护士耳提面命,“今天起,你们将正式晋升为『父母』,千万别天真地以为生下孩子就可以开始规划出国度假了。请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
她所说的“责任”,无非就是照顾好一个蠕蠕而动小生物的吃喝拉撒睡。而我们事前绝对想像不到,那居然会是一道至为棘手的难题,甚且不时为此引发夫妻间的额外争端。
我们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和一个软趴趴的小家伙共处一室,我们甚至记不起自己当初是如何被父母亲带大。我们以为人类就是会操持碗筷吃饭、会自行更衣、沐浴,会在马桶上大小便,懂得透过沟通理解彼此,不会以无意义的哭闹传递讯息。
我们如何能够辨识女儿同一种哭声所代表对我们下达的不同指令?偏偏我们又是唯一在她哭喊得最凄厉的时候,刚巧睡在她身边的人。
及至将大女儿送往幼稚园,她喜怒哀乐的表达方式渐趋进入常人的轨道,双方逐步可以共通的语言展开对话,不必再费心地拆解她呀呀乌的语句到底代表什么意思;但那并不表示父母的肩头就能稍有松懈,以为凡事都会雨过天晴。
所有的一切,也不过是随之撤换另一套互动模式,然后继续与之奋战。光是连出门要穿哪双鞋、要不要穿鞋、穿鞋之前穿不穿袜子,都得交涉再三,眼看上班在即,手边工作堆积如山,就愈加让人火冒三丈。
我们却还是谨守着“对子女发怒,是最无效的方式”这句足以扭曲现代父母情绪表现的金科玉律,咬牙切齿地对她好言相劝。
小孩阴晴不定的心情、外在环境病菌的侵扰,永远是堆叠、交织前仆后继而来,从来不考量时机,也完全没有商量余地,天天都在考验父母亲个人的修养。
和天伦之乐并行的,往往会是莫名的焦虑和沮丧,可能是为了子女养育问题于内心产生的起伏,又或者为着不再能和过去一样,轻松无挂碍地看场电影、吃顿饭而迭有喟叹。
所幸,之前有过那么一段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的挪威之旅,让我们赋归时满载的行囊间,尚且夹杂着对当地人育儿之道的片段记忆。
在往后的亲职教养工作中,偶尔几至行到水穷处,我总会试着回想挪威家长们是如何教养他们的子女。地处斯堪地那维亚的挪威王国,被誉为“儿童和母亲的天堂”,自非徒具虚名。
一如“你应该允许你的孩子被当个孩子”。这是挪威父母间极其普遍的心态。他们从不急切地要求小孩必须依照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成长,甚且大半的童年岁月,堪称是在“玩耍”中茁壮。
他们从不催促小孩跟上大人预设的生活进度,小孩自有他理解、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规则,身为父母,最主要的任务仅需多予机会,让其自我探索即可。
当小孩上学前闹脾气,不肯乖乖穿衣,我们也许会受制于时间压力,以父母权威迫其就范,挪威父母则会选择暂时退到一旁,待其“自己调整好心情”再予情商。
我曾不只一次亲眼目睹这类场景,我相信那不光是取决于“耐性”两个字。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因为他们不会如我们所设想的方式思考这个世界,回想几次和大女儿间的冲突,或者就出在其间的矛盾。
我既当她是个时时刻刻需要父母亲保护的小孩,却又在很多情境下,要求她像大人一样处事实际且俐落。话说回来,那般年纪的她,哪懂得父母上班迟到必须付出的代价,而我们又如何强压着她有同理的心情,随即快速着装,健步出门?
“不要让孩子的童年过得太过匆忙”,这是挪威父母教我的第二句话。词浅意深,挪威父母少有对子女疾言厉色的斥骂,或许这正反映了他们从来不是一个急切求快的民族。
回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亲子冲突,扪心自问,有时的确是我们太过躁进、跳跃地希望孩子懂得我们所说的某些道理,而忽略了正处于童年时期的思考逻辑。
挪威人以“快乐童年”做为学校教育政策的轴心思想,粗略观之,我们会以为给予太多的玩乐空间和时间,将有损一个小孩未来的竞争力,甚或徒增一群懒散、怠惰毫无自律的下一代。
我想,那是我们误会了挪威教育的用意,以为如此一来,父母只是想把时间空下来到巷口喝杯咖啡,进而错解了“快乐童年”的真正意义,实为确保每一个小孩都能在良好的身心状态下成长,这正是当地人人格养成的基础泉源。
就像古希腊哲学家所言,一个人在成年之前,若能同时锻炼出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日后还有什么事会学不来。
或许,女儿的无理取闹,绝大多数是属于她这个年纪惯常的行为反应;但也不无可能,她有时的泪眼汪汪,会是在我过于急切要求她成长的过程中,被我额外、无端挤压出来的。亡羊补牢,这番体悟希望犹未晚也,也幸好,还有个二女儿可让我借之改弦易辙。
李濠仲,《娜拉,如果你在挪威长大》作者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