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是一个时代的私人注脚。我们从2016年主要影展已公布的片单中,找来了这些值得期待的纪录片。
几部纪录片无法囊括一个时代,更不可能触及全部的认知盲区。重要的是我们不断在看,而借由纪录片,受成长背景局限的常识可以延伸,内心自知或不自知的墙可以渐渐松动。
01《启蒙之地》(The Land of the Enlightened)
导演:Pieter-Jan De Pue
片长:87分钟
首映:2016年辛丹斯电影节(Sundance Film Festival)
小男孩组成的团伙控制着从帕米尔山走私蓝宝石的路线,将战争遗留下的炸药卖给矿山,拿生锈的坦克车当游乐场……这一切正发生在阿富汗。苏联与美国的先后占领(美国于2014年从阿富汗撤兵),令阿富汗常年处于极度贫穷与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中,下一代阿富汗人活得粗糙却生气勃勃。
《启蒙之地》介于虚构与纪实之间,透过孩子的眼睛,呈现阿富汗复杂混乱的战后经济。导演历时5年,深度介入这片被遗忘的土地。粗俗的美感与艰难的生存状况,反而投射出这个民族在极端状况下的弹性与活力。这部纪录片也是导演 Pieter-Jan De Pue 的处女座,目前已入围辛丹斯电影节与鹿特丹影展老虎奖,2016年3月还将在比利时的院线公映。
02《流氓燕》(Hooligan Sparrow)
导演:王男袱
片长:84分钟
首映:2016年辛丹斯电影节(Sundance Film Festival)
2013年,海南万宁一所小学的校长和一名政府职员带6个小学生开房并性侵的事件一度沸沸扬扬。事件曝光后,当地官员向受害家庭施压,企图私了此事;另一方面,中国的女权运动者纷纷介入。性工作者叶海燕前往抗议,并打出著名的横幅“开房找我,放过小学生”;女律师王宇也因为向受害家庭提供法律援助牵涉其中。《海南之后》完整记录了一系列事件的经过,也包括并不为人知的种种努力和官方的秋后算帐。由于跟拍叶海燕,导演王男袱的镜头曾被破坏,本人也受到恐吓,不得不透过秘密的录音设备和隐藏的摄像头完成拍摄,最终的影片素材也是偷运出境。
《海南之后》曾有一个60分钟的版本,影片名为《开房找我》(英文名《红色娘子军》,因事发地点万宁也是红色娘子军的故乡),2014年曾在纽约大学纪录片双年展放映。2014年王男袱被辛丹斯电影节选为 News Doc Alumna 后,获得《海南之后》的后期制作费用。完整纪录片将于2016年1月22日首映,这也是今年辛丹斯电影节唯一入围的中文纪录片。
03《爱人与暴君》(The Lovers and the Despot)
导演:Robert Cannan、Ross Adam
片长:93分钟
首映:2016年辛丹斯电影节(Sundance Film Festival)
这是一次极为轰动的绑架,它发生在香港,由最高元首直接授意;这是一对爱侣与一个极权政府之间的故事,他们活得战战兢兢,一不小心就可能面临更大的威胁。我说的不是无故消失的铜锣湾书店老板李波,而是韩国导演申相玉与他的妻子、演员崔银姬。
申相玉是韩国电影黄金年代的重要导演,1960年代他共拍摄300多部电影,也曾获亚洲影展最佳导演。1978年崔银姬在香港被北韩特务绑架,申相玉前去香港调查期间也被掳走。种种迹象显示金正日为发展北朝电影工业亲手策划了这一绑架案,但北韩当时对此矢口否认,称他们是自愿前去。由于试图逃脱,夫妻二人被北韩当局关押到1983年。获释后申相玉在北韩执导了7部电影,并在1986年借参加柏林影展的机会逃至美国。
这部纪录片正是围绕二人跌宕的经历展开,片中还披露了金正日罕见的秘密录音。艺术、爱情与狂妄自大的独裁者会碰撞出什么,片名已足够直白。
04《天梯:蔡国强的艺术》(Sky Ladder: The Art of Cai Guo-Qiang)
导演:Kevin Macdonald
片长:80分钟
首映:2016年辛丹斯电影节(Sundance Film Festival)
焰火在空中形成梯子状的火舌,形成冲向云端的“天梯”,这一构想是蔡国强二十多年里未了的夙愿,也是他近年最著名的作品“天梯”。蔡国强是中国最具国际声望的艺术家之一,尤以焰火作品闻名。他曾获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福冈亚洲文化奖,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年、2011年中华民国建国百年跨年庆典的焰火总设计。由于大多数的作品内容取材于毛泽东时期的社会主义,因此蔡国强一直颇受争议。
1994年,蔡国强在英国巴斯首次尝试“天梯”计划,但因天气不佳以失败告终;随后几次,“天梯”也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直到2015年6月,蔡国强终于在家乡泉州顺利爆破“天梯”。《天梯:蔡国强的艺术》从文革时期蔡国强的成长经历讲述起,穿插与其朋友、家人和其他艺术家的访谈,核心则是蔡国强20年来不断试验并最终在家乡实现的作品“天梯”。影片由苏格兰导演 Kevin Macdonald 拍摄,他的纪录片《九月的某一天》(One Day in September)曾获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Touching the Void》曾成为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英国电影,2012年还曾拍过关于雷鬼乐鼻祖 Bob Marley 的纪录片。
05《我们是X》(We are X)
导演:Stephen Kijak
片长:92分钟
首映:2016年辛丹斯电影节(Sundance Film Festival)
《We are X》是一部关于日本传奇乐队 X Japan 的纪录片。 X Japan 是视觉系音乐文化的鼻祖,也是少数拥有主流影响力的独立乐团。乐队成立于1982年,开始时名叫X乐队,直到1992年才改名为 X Japan。1989年时, X Japan 已成为日本最当红的乐队。由于乐队成员矛盾加上吉他手 Hide 意外离世,乐队在1997年后陷入停滞。2007年 X Japan 复出。乐迷通常以“X”称呼他们,并以“We are X”作为精神口号。
导演 Steven Kijack 跟拍了乐队一年,追溯了 X Japan 如何影响日本摇滚乐,乐队成员的离世, Yoshiki 与乐队成员曾经的冲突等种种往事。片中也出现了 X Japan 在麦迪逊花园演出时的披头士造型,以及摇滚明星 Marilyn Manson 和 David Lynch。导演 Steven Kijack 曾执导关于滚石乐队的纪录片《Stones in Exile》和关于传奇乐手 Scott Walker 的纪录片《Scot Walker 30th Century Man》。
06《昆西四季:约翰伯格的四帧画像》(The Seasons in Quincy: Four Portraits of John Berger)
导演:Colin MacCabe, Tilda Swinton, Christopher Roth,Colin MacCabe
片长:未有提供
首映:2016年柏林电影节
约翰伯格(John Berger)是英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小说家、画家和公共知识份子,著述丰富,涉猎广泛。最负盛名的艺术评论作品包括《看》(Ways of Seeing)、《毕加索的成败》(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Picasso)等,摄影图文集《另一种讲述的方式》(Another Way of Telling)则将摄影理论的探索与农民生活经验结合,1972年他还以小说《G.》获布克奖(Booker Prize)。约翰伯格是著名的左翼人道主义者,苏珊桑塔格曾称约翰伯格“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兴所至。”他对社会问题非常关注,1975年出版的《第七人:欧洲农业季节工人》(A Seventh Man: Migrant Workers in Europe)一度引起广泛关注。也因为此书的写作,1970年代中期以来,约翰伯格一直定居于法国昆西(Quincy)。
《昆西四季》分为四个部分,分别由四位导演执导,它们共同组建了约翰伯格的一生。第一部分《聆听的方式》(Ways of Listening)由 Colin MacCabe 拍摄,它是约翰伯格与毕生挚友 Tilda Swinton 间的对话。在做饭、铲雪、素描的间隙,他们讨论了真实与静默、记忆与被灌输的经验等许多话题。第二部分《春天》(Spring)围绕约翰伯格对于人类与动物关系的书写。《政治之歌》(A Song for Politics)则是约翰伯格与 Colin MacCabe, Ben Lerner 等人的对话,最后一部分《丰收》(Harvest)重访了昆西。影片将于2016年完成,并会在柏林电影节首映。
07《挖玉石的人》(Jade Miners)
导演:赵德胤
片长:104分钟
香港放映:香港独立电影节
2012年底,缅甸政府军与少数民族克钦独立军开战后,绵延上百公里的玉矿区变成了战区。原本合法开采玉石的财团被迫停止开采,却成为赤贫的缅甸人一夜致富的少有机会。一时间,缅甸各地的工人纷纷涌入克钦省玉矿区,加入非法采玉的行列。他们不仅要冒着被军警逮捕、被土石掩埋的危险,还要长年忍受与家人分离。这正是《挖玉石的人》一片的拍摄背景。
《挖玉石的人》是赵德胤第一部纪录片。导演断断续续耗时一年,记录下挖玉工人的日常生活与心理状态。过去几年,这位缅甸籍导演已成为台湾最受瞩目的青年导演。《挖玉石的人》依旧在赵德胤熟悉的中缅边境一带取材,力图呈现的依然是“人类群体生存游戏下的不变性”。边境、社会边缘人并非噱头,而是导演因熟悉而得以倚仗的叙事语言,因此,大可不必担心无知带来的狭隘、略显残忍的天真。这部电影已于2015年完成并参加各大影展,因2016年香港独立电影节将其作为特别献映,因此,也列入此次推荐的纪录片名录。
08 特别推荐:雨伞运动特辑
电影:《乱世备忘》《九月二十八日.晴》《未竟之路》《撑伞》
首映:香港独立电影节
网页:http://www.hkindieff.hk/HKUmbrella.html
破旧立新需要阵痛期,2015正是香港异常尴尬的一年。透过时间不知我们能否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但无力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妨先呈现问题。毕竟,在历史与现实的话语权争抢中,记录即抵抗。
将“雨伞运动特辑”算作一部,实在是因为不知如何抉择。3部纪录片、1部剧情短片,在过去一年试图反思、回顾、重现雨伞运动的无数尝试中有多少分量,还需要观影后才知道。这次,除了感情分,也希望有属于电影品质的分量。
英国布克奖是Booker Prize哦…
讀者你好,
感謝指正,該處錯誤已經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