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是一個時代的私人註腳。我們從2016年主要影展已公布的片單中,找來了這些值得期待的紀錄片。
幾部紀錄片無法囊括一個時代,更不可能觸及全部的認知盲區。重要的是我們不斷在看,而藉由紀錄片,受成長背景局限的常識可以延伸,內心自知或不自知的牆可以漸漸鬆動。
01《啟蒙之地》(The Land of the Enlightened)
導演:Pieter-Jan De Pue
片長:87分鐘
首映:2016年辛丹斯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
小男孩組成的團夥控制着從帕米爾山走私藍寶石的路線,將戰爭遺留下的炸藥賣給礦山,拿生鏽的坦克車當遊樂場……這一切正發生在阿富汗。蘇聯與美國的先後佔領(美國於2014年從阿富汗撤兵),令阿富汗常年處於極度貧窮與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成長於這樣的環境中,下一代阿富汗人活得粗糙卻生氣勃勃。
《啟蒙之地》介於虛構與紀實之間,透過孩子的眼睛,呈現阿富汗複雜混亂的戰後經濟。導演歷時5年,深度介入這片被遺忘的土地。粗俗的美感與艱難的生存狀況,反而投射出這個民族在極端狀況下的彈性與活力。這部紀錄片也是導演 Pieter-Jan De Pue 的處女座,目前已入圍辛丹斯電影節與鹿特丹影展老虎獎,2016年3月還將在比利時的院線公映。
02《海南之後》(Hooligan Sparrow)
導演:王男袱
片長:84分鐘
首映:2016年辛丹斯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
2013年,海南萬寧一所小學的校長和一名政府職員帶6個小學生開房並性侵的事件一度沸沸揚揚。事件曝光後,當地官員向受害家庭施壓,企圖私了此事;另一方面,中國的女權運動者紛紛介入。性工作者葉海燕前往抗議,並打出著名的橫幅「開房找我,放過小學生」;女律師王宇也因為向受害家庭提供法律援助牽涉其中。《海南之後》完整記錄了一系列事件的經過,也包括並不為人知的種種努力和官方的秋後算帳。由於跟拍葉海燕,導演王男袱的鏡頭曾被破壞,本人也受到恐嚇,不得不透過秘密的錄音設備和隱藏的攝像頭完成拍攝,最終的影片素材也是偷運出境。
《海南之後》曾有一個60分鐘的版本,影片名為《開房找我》(英文名《紅色娘子軍》,因事發地點萬寧也是紅色娘子軍的故鄉),2014年曾在紐約大學紀錄片雙年展放映。2014年王男袱被辛丹斯電影節選為 News Doc Alumna 後,獲得《海南之後》的後期製作費用。完整紀錄片將於2016年1月22日首映,這也是今年辛丹斯電影節唯一入圍的中文紀錄片。
03《愛人與暴君》(The Lovers and the Despot)
導演:Robert Cannan、Ross Adam
片長:93分鐘
首映:2016年辛丹斯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
這是一次極為轟動的綁架,它發生在香港,由最高元首直接授意;這是一對愛侶與一個極權政府之間的故事,他們活得戰戰兢兢,一不小心就可能面臨更大的威脅。我說的不是無故消失的銅鑼灣書店老闆李波,而是韓國導演申相玉與他的妻子、演員崔銀姬。
申相玉是韓國電影黃金年代的重要導演,1960年代他共拍攝300多部電影,也曾獲亞洲影展最佳導演。1978年崔銀姬在香港被北韓特務綁架,申相玉前去香港調查期間也被擄走。種種跡象顯示金正日為發展北朝電影工業親手策劃了這一綁架案,但北韓當時對此矢口否認,稱他們是自願前去。由於試圖逃脫,夫妻二人被北韓當局關押到1983年。獲釋後申相玉在北韓執導了7部電影,並在1986年借參加柏林影展的機會逃至美國。
這部紀錄片正是圍繞二人跌宕的經歷展開,片中還披露了金正日罕見的秘密錄音。藝術、愛情與狂妄自大的獨裁者會碰撞出什麼,片名已足夠直白。
04《天梯:蔡國強的藝術》(Sky Ladder: The Art of Cai Guo-Qiang)
導演:Kevin Macdonald
片長:80分鐘
首映:2016年辛丹斯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
焰火在空中形成梯子狀的火舌,形成衝向雲端的「天梯」,這一構想是蔡國強二十多年裏未了的夙願,也是他近年最著名的作品「天梯」。蔡國強是中國最具國際聲望的藝術家之一,尤以焰火作品聞名。他曾獲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福岡亞洲文化獎,也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60週年、2011年中華民國建國百年跨年慶典的焰火總設計。由於大多數的作品內容取材於毛澤東時期的社會主義,因此蔡國強一直頗受爭議。
1994年,蔡國強在英國巴斯首次嘗試「天梯」計劃,但因天氣不佳以失敗告終;隨後幾次,「天梯」也因各種原因未能實現;直到2015年6月,蔡國強終於在家鄉泉州順利爆破「天梯」。《天梯:蔡國強的藝術》從文革時期蔡國強的成長經歷講述起,穿插與其朋友、家人和其他藝術家的訪談,核心則是蔡國強20年來不斷試驗並最終在家鄉實現的作品「天梯」。影片由蘇格蘭導演 Kevin Macdonald 拍攝,他的紀錄片《九月的某一天》(One Day in September)曾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Touching the Void》曾成為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英國電影,2012年還曾拍過關於雷鬼樂鼻祖 Bob Marley 的紀錄片。
05《我們是X》(We are X)
導演:Stephen Kijak
片長:92分鐘
首映:2016年辛丹斯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
《We are X》是一部關於日本傳奇樂隊 X Japan 的紀錄片。 X Japan 是視覺系音樂文化的鼻祖,也是少數擁有主流影響力的獨立樂團。樂隊成立於1982年,開始時名叫X樂隊,直到1992年才改名為 X Japan。1989年時, X Japan 已成為日本最當紅的樂隊。由於樂隊成員矛盾加上吉他手 Hide 意外離世,樂隊在1997年後陷入停滯。2007年 X Japan 復出。樂迷通常以「X」稱呼他們,並以「We are X」作為精神口號。
導演 Steven Kijack 跟拍了樂隊一年,追溯了 X Japan 如何影響日本搖滾樂,樂隊成員的離世, Yoshiki 與樂隊成員曾經的衝突等種種往事。片中也出現了 X Japan 在麥迪遜花園演出時的披頭士造型,以及搖滾明星 Marilyn Manson 和 David Lynch。導演 Steven Kijack 曾執導關於滾石樂隊的紀錄片《Stones in Exile》和關於傳奇樂手 Scott Walker 的紀錄片《Scot Walker 30th Century Man》。
06《昆西四季:約翰伯格的四幀畫像》(The Seasons in Quincy: Four Portraits of John Berger)
導演:Colin MacCabe, Tilda Swinton, Christopher Roth,Colin MacCabe
片長:未有提供
首映:2016年柏林電影節
約翰伯格(John Berger)是英國著名的藝術批評家、小說家、畫家和公共知識份子,著述豐富,涉獵廣泛。最負盛名的藝術評論作品包括《看》(Ways of Seeing)、《畢加索的成敗》(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Picasso)等,攝影圖文集《另一種講述的方式》(Another Way of Telling)則將攝影理論的探索與農民生活經驗結合,1972年他還以小說《G.》獲布克獎(Booker Prize)。約翰伯格是著名的左翼人道主義者,蘇珊桑塔格曾稱約翰伯格「為世間真正重要之事寫作,而非隨興所至。」他對社會問題非常關注,1975年出版的《第七人:歐洲農業季節工人》(A Seventh Man: Migrant Workers in Europe)一度引起廣泛關注。也因為此書的寫作,1970年代中期以來,約翰伯格一直定居於法國昆西(Quincy)。
《昆西四季》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由四位導演執導,它們共同組建了約翰伯格的一生。第一部分《聆聽的方式》(Ways of Listening)由 Colin MacCabe 拍攝,它是約翰伯格與畢生摯友 Tilda Swinton 間的對話。在做飯、剷雪、素描的間隙,他們討論了真實與靜默、記憶與被灌輸的經驗等許多話題。第二部分《春天》(Spring)圍繞約翰伯格對於人類與動物關係的書寫。《政治之歌》(A Song for Politics)則是約翰伯格與 Colin MacCabe, Ben Lerner 等人的對話,最後一部分《豐收》(Harvest)重訪了昆西。影片將於2016年完成,並會在柏林電影節首映。
07《挖玉石的人》(Jade Miners)
導演:趙德胤
片長:104分鐘
香港放映:香港獨立電影節
2012年底,緬甸政府軍與少數民族克欽獨立軍開戰後,綿延上百公里的玉礦區變成了戰區。原本合法開採玉石的財團被迫停止開採,卻成為赤貧的緬甸人一夜致富的少有機會。一時間,緬甸各地的工人紛紛湧入克欽省玉礦區,加入非法採玉的行列。他們不僅要冒着被軍警逮捕、被土石掩埋的危險,還要長年忍受與家人分離。這正是《挖玉石的人》一片的拍攝背景。
《挖玉石的人》是趙德胤第一部紀錄片。導演斷斷續續耗時一年,記錄下挖玉工人的日常生活與心理狀態。過去幾年,這位緬甸籍導演已成為台灣最受矚目的青年導演。《挖玉石的人》依舊在趙德胤熟悉的中緬邊境一帶取材,力圖呈現的依然是「人類群體生存遊戲下的不變性」。邊境、社會邊緣人並非噱頭,而是導演因熟悉而得以倚仗的敘事語言,因此,大可不必擔心無知帶來的狹隘、略顯殘忍的天真。這部電影已於2015年完成並參加各大影展,因2016年香港獨立電影節將其作為特別獻映,因此,也列入此次推薦的紀錄片名錄。
08 特別推薦:雨傘運動特輯
電影:《亂世備忘》《九月二十八日.晴》《未竟之路》《撐傘》
首映:香港獨立電影節
網頁:http://www.hkindieff.hk/HKUmbrella.html
破舊立新需要陣痛期,2015正是香港異常尷尬的一年。透過時間不知我們能否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但無力解決問題的時候,不妨先呈現問題。畢竟,在歷史與現實的話語權爭搶中,記錄即抵抗。
將「雨傘運動特輯」算作一部,實在是因為不知如何抉擇。3部紀錄片、1部劇情短片,在過去一年試圖反思、回顧、重現雨傘運動的無數嘗試中有多少分量,還需要觀影後才知道。這次,除了感情分,也希望有屬於電影品質的分量。
英国布克奖是Booker Prize哦…
讀者你好,
感謝指正,該處錯誤已經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