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国12月6日通过社交网络,发布了第一首中文Nasheed(阿拉伯语意为圣歌)。这首“圣歌”名为《我们是Mujahid(圣战士)》,像伊斯兰国其他歌曲一样,为纯人声和音(A cappella)。
从音乐角度看看这首Nasheed
这首Nasheed全长4分6秒,歌词内容包括“无耻的敌人会恐慌,战死在沙场上,就是我们的梦想”等鼓动性语言。重复的歌词和旋律,很容易让听者过耳不忘。
伊斯兰国一向用Nasheed鼓动人心,此前大多为阿拉伯语版本,流传最广的,当属有伊斯兰国国歌之称的《我的乌玛,曙光已经出现(Dawlat al-Islam Qamat)》。香港浸会大学音乐系副教授黄泉锋在接受端传媒记者访问时表示,这次的Nasheed虽然是中文,但核心风格与以往相比并无特别之处。
“旋律当然容易记,也很有催眠之用。但这是宗教或政治歌曲的特点,洗脑是这些歌曲的其中一个作用,但说到底音乐的其中一个效果就正是洗脑(中性意义,无贬义)。”
黄泉锋说,这首Nasheed与以往的“圣歌”在风格上其实很相似,由于极端伊斯兰教义不允许使用乐器,全曲都是无乐器伴奏,多部和声,用很多模进句(Sequence)。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录音加入明显的resonance(回声)效果,这其实与当代可兰经诵唱的录音一脉相承。
唱歌这套并不新鲜
编写传唱Nasheed,并非伊斯兰国原创。
根据德国耶拿大学学者Behnam Said的研究论文,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伊斯兰复兴”时期,埃及和叙利亚的原教旨主义者就开始编写Nasheed,对抗主流媒体的传播内容,吸引支持者并传递组织讯息。其中尤以流亡到沙特阿拉伯的穆斯林兄弟会等团体支持者创作的政治反叛歌曲为佳,得到广泛传播。遭美军击毙的基地组织前领袖本·拉登,也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成立过Nasheed组织。
不过此举也遭到一些严格的原教旨主义者,诸如萨拉菲教派等的批评,认为有违穆斯林教义。
Behnam Said的研究认为,大部份Nasheed都可以归为四类:一、战场曲;二、烈士曲;三、哀悼曲;四、赞美曲。
这次伊斯兰国发放的中文歌,很显然属于第一类,战场曲,意在鼓动战士及其支持者。
“这首Nasheed的旋律其实颇有时代感,”黄泉锋副教授说,这首歌乐句长短颇统一,音阶基本上是西方小调调式(minor),而没有传统阿拉伯音乐的微音阶。和声的非主旋律声部其实很突出,有时音量几乎与主旋律相若。“唱的一群年轻男声,字正腔圆,也是颇有近代流行曲某些风格。”
自谓“正统”的伊斯兰国,创作贴近“流行”的曲目,不管最终目的是什么,正像有网友评论的那样,“伊斯兰国的软实力和影响力正变得越来越强”。
唱歌的是谁? 目标受众又是谁?
这是伊斯兰国官方宣传机构生命媒体中心(al-Ḥayāt Media Center)首次采用中文出品招募“圣歌”。主唱咬字清晰,完全有理由相信是精于普通话(国语)的人录制。
中文唱诵,歌词中的“一个世纪被奴役”,加上颂唱者的谜样身份,让人猜测,伊斯兰国挑在这个时候,放出一首中文Nasheed意欲何为?
其实事情也算有迹可循。
早在九月时,中东媒体研究院下属电视台,引述了一段亲巴沙尔政权的黎巴嫩Al Mayadeen电视台的片段,声称叙利亚政府军在攻下伊德利卜省附近的Jisr Al-Shughur后,发现数千户中国维吾尔人居住在当地,其中人数最多的是Zanbaq村。
“在维吾尔战士参战攻下的Jisr Al-Shughur,大街上飘扬著突厥斯坦伊斯兰党的旗帜,”报导中说,“战斗后的城市比起叙利亚,更像在中国。”
突厥斯坦伊斯兰党又称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东伊运),名列联合国恐怖组织名单,也是中国公安部2003年第一批认定的四个“东突”恐怖组织之一。
报导声称他们与伊斯兰国并肩作战,并指责土耳其政府纵容“恐怖分子”越境。“这种行为已经演化为殖民占领,”报导中的一名专家如此评论。不过也有报导指,这些维吾尔人与当地叙利亚反对派武装一起作战。
其后伊斯兰国处决一名来自中国的人质,而在不久前放出的一段名为《没有喘息》的宣传视频中,伊斯兰国更是将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旗帜,全部摆上了反伊斯兰国的榜单。
外界普遍认为,伊斯兰国选在此时发布这首Nasheed,主要为吸引操中文的潜在支持者,为伊斯兰国作战。在中国,穆斯林群体除了属于突厥语系的维吾尔人,还有使用中文的回族及其他民族。但歌究竟是不是加入伊斯兰国的中国人所唱?仍旧成谜。
不只是中文,同期放出的宣传图中,还包括日语、英语等多语种字样,但目前仍未能找到其他语种的“圣歌”。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