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似乎在无形中为我们设下了框架。书本都是从左到右读,或者从上到下读。记录下的风景要遵循着照相机的设定。在电脑上作图,也画不出屏幕外。规矩的诞生或许是因为资源有限,或许是因为方便、效率,但循规蹈矩却可能带来单调的统一。还好,人有一种美好的能力,叫想像力。
沃尔夫冈.魏格特( Wolfgang Weingart )被誉为“瑞士庞克字文排版之父”。他出生于 1941 年,二战时期的德国。看着他似乎才知道什么叫天才般的创造力。在今天,电脑绘图,添加特效似乎已经成为人人都有的基本能力时,他的设计仍然让人感到新鲜,甚至前卫。
魏格特曾在鲁维( Ruwe )印刷公司当排版学徒。排版时人们会把一粒一粒的印刷用字码成一排。他则突发奇想,将字粒塞满卡纸环内,创造了第一个“圆形构图”。这个构图内含两种创作,字母表面的印刷和字粒底部的印刷。印刷品上那看似随意的小长条,像古城墙上堆砌在一起的石块,相互分离又彼此渗透。魏格特还发现字粒的稍稍移位会在印刷品上留下痕迹,便又通过分阶段覆盖排版和重新打印,制造出了明暗效果。
60年代初,他到瑞士的巴塞尔工艺学校( Kunstgewerbeschule Basel )求学。在那里,他的想像与其说是天马行空,不如说是被当做“不懂事的孩子”,因为他突破规矩,让“大人们”头痛。他的老师秉持的观念是排版应该让内容更突出,读者不应该感觉到排版的存在。但他却想赋予瑞士字体更多的活力。
魏格特尝试把直线缩成小点,将之延伸、重复、推进、调校密度、施加张力,探索线条在平面上的不同可能性。那时的印刷技术有限,线条无法弯曲,也做不出极细的线,他便将铅线和黄铜线扭成不同的形状,用石膏固定在底板上,做出不同粗细,不同形状的构图。
他天才式的创造绝不是一、两次的偶然。香港知专设计学院( HKDI )与苏黎世设计博物馆( Museum of Design Zurich )合作举办的展览“ Weingart Typography ”划分了 13 个展区,展示了 250 件作品。从他早期当学徒时的作品到跨过千禧年后的创作,从手稿到成品。走在这个展览里,时代在变,他也在不停歇的实验里成长。
本次的展览里有一条伏线是从 60 年代到今天的科技发展。从最初的铅线印刷到黑白打印,再到后来苹果公司的 Macintosh 电脑。科技的进步让他的作品有了更多的可能,他却从没让科技代替他的手和大脑。
魏格特从巴塞尔工艺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他所在的巴塞尔设计学院采纳他的建议,于 1984 年引入第一台较小型苹果电脑,但直至 1990 年代末,他几乎从未把电脑当做排版工具使用。这是因为当时电脑程式和记忆体容量十分有限,无法满足他的要求。魏格特并没有依赖新的科技,或单纯因为有趣而尝试,而是为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利用现有的便利到达他想像力的终点。
科技似乎有自己的平衡,随着电脑软件越来越发达,收获方便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生活对我们的框架。以往大笔一挥,不论好看与否,都自成一种字体,但若在电脑上打字似乎总是只有那几种字体可以选择。用颜料绘图时,东拼西凑,或许就可以找到从未见过的颜色,但电脑的调色盘却将颜色分得清楚。然而魏格特在这次展览中的作品告诉我们故事不止于此。
展览走过一圈,会为魏格特的创作而惊叹、感动。这或许是因为想像力的美好不仅可以看淡世间物件的惯用方法,利用现有的便利,创造出新的美丽。新的创造也会为科技带来更多的思考,让科技走出更多的可能。
Weingart Typography
日期:即日起至2016年3月30日
地点:香港知专设计学院 d-mart 将军澳景岭路 3 号 (调景岭地铁站 A2 出口)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