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有说香港是华人地方最早接受爵士乐熏陶的城市,据说1930年代,就有爵士乐主题餐厅酒吧给英国水兵服务,5、60年代更加多见。但时至今日,和粤语流行曲、古典音乐甚至摇滚乐相比,爵士乐似乎仍是“小众”。它更多同某种身份和品味相连,酒吧,红酒,爵士女歌手的舞裙……只是这实在是一种自诞生初期已强调变化和“自由”的音乐,它一直同香港某种隐秘的个性相呼应。而回望中国,除了早年大上海灯红酒绿中的big band和小调记忆,之后是近四十年的断层,要到1980年代,才以某种隐秘和先锋的姿态重新出现。
秋风又起,香港、上海、深圳各大国际爵士音乐节轮番出现又落幕,我们也趁秋风在的时候,谈谈爵士乐在不同地域的不同脉络和气质。我们专访香港最早一代经典爵士乐手包以正,和新一代爵士吉他手/作曲人Teriver Cheung 张骏豪,不同代际的人如何理解同一类传统,而面对不同的现实和未来。又推介目前香港可以听到jazz的酒吧去处,这样的去处在现在实在为数不多,但这里的几间能令你领略跳动音符与夜之美。中国的部分将在明天推出,那是另一些故事。魅力的形成,本来就属于自由不定的能量。
我们把结他手包以正(Eugene Pao)唤作香港爵士乐巨匠,相信没有人会有异议,毕竟他的屹立不倒地位,在多年来都是无出其右。他早已以香港华人爵士乐手的姿态与国际接轨,合作过的国际级爵士音乐人不计其数。对比起很多著名的香港音乐家,无可否认他能更成功开拓海外市场、走得更远。
Eugene 的爵士乐故事,是始于尖沙嘴 Rick’s Cafe,也见证着香港爵士乐圈在80年代之崛起。从 Rick’s Cafe 到 The Jazz Club and Bar (简称Jazz Club)、从本土到国际的爵士乐舞台,30年来 Eugene 是如斯自由奔放地翱翔于爵士音乐天空下。
爵士乐起步
“70年代尾当我仍在美国念书时,已开始沉迷与热衷爵士乐。有年暑假回港,得悉铜锣湾 Excelsior(怡东酒店)的 Dickens Bar 有爵士乐团的演出,那是 Tony Carpio 的乐队。于是我每逢星期日都会去看他们的演出,这是我最早知道香港有 live jazz music。乐团中除了结他手 Tony Carpio 外,还有已故结他手 Joey V(Joey Villanueva)、弹 bass 的 Uncle Rudy 等多位菲律宾乐手前辈,还有 Chris Babida (鲍比达)。”访问开始时,Eugene忆述他早年在香港看到的爵士乐团现场演出。,过了几年后,我返回香港,在尖沙嘴 Rick’s Cafe 展开了我的职业乐手生涯。”
作为结他手,Eugene 是听摇滚乐在先。“我从听 The 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到Led Zeppelin、Deep Purple,再演变到听 progressive rock 与 fusion,然后慢慢追溯回爵士乐的历史、深入认识爵士乐的演变与各种不同的风格,听回以前的 Miles Davis、John Coltrane、Charlie Parker 等。”
“初时用结他弹奏爵士乐是几难的。之前我玩摇滚乐,跟着对爵士乐有少少研究,尝试沟少少爵士乐的乐句混合在蓝调与摇滚乐上,这就是我早期的风格,但仍未完全叫做爵士乐。”
在 Eugene 返港为 Rick’s Cafe 作驻场演出之同时,香港乐迷认识到这位 Jazz Fusion 结他手,还有他为郭达年的《结他杂志》出版的《香港 Xiang Gang》合辑所收录的两曲。《香港》合辑里的其他经典名字如 Beyond、刘以达都是《结他杂志》主办的音乐比赛 Player Festival 之胜出者或优异表现者,Eugene 则是郭达年越洋诚邀他参与。这也是Eugene 首次以唱片发表的作品。
“83年11月灌录《香港Xiang Gang》的作品时我仍在美国西雅图念书,那时郭达年问我有没有兴趣给他两曲在这合辑出版,而我的两曲便是在西雅图录音,由我的两个朋友负责低音结他和鼓,录好了便把录音带寄给他作出版。”
从 Rick’s Cafe 到 The Jazz Club
音乐生态与表演场地,每每是有着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关系。正如 Eugene 从作为本地的爵士乐手到走向国际化的层面,毋庸置疑他是孕育于 Rick’s Cafe 与传奇性的 Jazz Club 这两个表演场地,是他两个不同阶段的“少林寺”。
“我在 Rick’s Cafe 每星期长驻5晚,任由你玩什么,我便选择了 jazz fusion,每晩有演出那自然有进步。到了1989年中环兰桂坊 Jazz Club 开幕,找我任驻场 house band,那又去到另一层次──我一星期演出6晩,每晩玩3、4个 set,而且可以与很多外国的大师级爵士乐手合作,与他玩足整个星期,这10年是我很丰富的学习与演出经验。
“我庆幸是在那个时代开始玩音乐。如果现在我出道玩爵士乐,在香港便没有什么机会。我的年代能够有间 Jazz Club 给我与大师级乐手切磋,现在已无可能了。即使去外国读爵士乐、入读 Berklee School of Music (柏克莱音乐学院),返来香港,眼见爵士乐的 live house 相继结业,如果想以演奏音乐维生,最终也要弹 Canto-pop。”
香港爵士乐迷在80年代的难忘爵士乐现场演出回忆,还有爵士音乐节“Live Under The Sky”在1987年登录香港,跨越日本和香港两地举行。87年在湾仔伊馆举行的首届“Live Under The Sky”,让 Eugene 得以与渡辺香津美同台演出,也是叫他为之难忘的演出经验。
惺惺相惜80年代港产爵士乐唱片
80年代中期,香港已有一群足以独当一面的爵士乐手,标志着香港爵士音乐圈的新纪元。结他手 Eugene Pao、色士风演奏家 Ric Halstead、键琴/口琴演奏家 Dave Packer (而 Eugene 和 Dave 亦有他们的乐队 One Finger Snap),当时年轻的我初认识到香港爵士乐圈时,便是邂逅到这几个响当当的本土名字。更重要是那些年都曾出版过“香港制造”的爵士乐专辑,而为乐迷所津津乐道,如1985年有 Dave Packer 和 Ric Halstead 联袂发表的《Sketches》,1987年有 Dave Packer 的《东方映像》(Images of The East)、Eugene Pao 与 Ric Halstead 再加上美国爵士低音大提琴手 Eddie Gómez 的《Chance Encounters》,都是80年代港产爵士乐的经典专辑。
而且,他们又会互相参与大家的唱片,让人看到这群香港爵士乐手惺惺相惜的密切关系。像以”Musical drawing of Hong Kong”为主题的《Sketches》是由 Dave Packer 和 Ric Halstead 主导的专辑,而 Eugene 也是当中的焦点乐手。
“《Sketches》专辑是衍生于 Rick’s Cafe 年代。我们玩了一两年,乐队开始扎实起来,跟着有菲林品牌 Agfa 赞助我们做这个 project,以介绍与反映香港为概念,全是原创曲目。但那时我创作的不多,《Sketches》里以 Dave Parker 和 Ric Halstead 的作品为主。”
宏观当年这一众香港著名爵士乐手,印象中好像只有 Eugene 是本土华人。那时香港的音乐圈,都是华洋共处,但本地爵士乐圈却多的是“外国势力”面孔,开宗明义的香港华人爵士乐手则是少数。
“其实当 Tommy Ho 在70年代从美国洛杉矶 G.I.T.(Guita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学成归来,他在尖沙咀美仑酒店任驻场乐手,当他演出第一 set 时,已尝试玩爵士乐,一、两首曲目后,主唱夏韶声才出场。可是有些乐手是爵士乐出身的,但为了生计,便要弹别的东西,没有机会专注在爵士乐方面发展。至于 Ted Lo(罗尚正)在波士顿 Berklee 毕业后便留在美国发展,直到90年代才回流香港。如果说在80年代中期,我大抵是唯一的香港华人爵士乐手。”
Fusion铁三角 Outlet
Eugene Pao 与鼓手 Johnny “Boy” Abraham 及低音结他手 Tony Kiang (江港生)在1984年所组成的 jazz fusion 三人乐团 Outlet,也是香港首队得以在主流唱公司(WEA)旗下签约的爵士乐团。Eugene说:“当时 WEA 的 Paul Ewing 本是打算签我做个人艺人,但因为我已组成了 Outlet,而香港又没有这样的 Fusion 乐队,于是便变成为 Outlet 出版唱片。有主流唱片公司签 Outlet,也是个异数。”
Outlet 的首张同名专辑《Outlet》在1988年开始筹备,直到1990年在 WEA 旗下出版,专辑幕后功臣是唱片监制 Clarence Chang,为他们策划整个 project 的制作与接洽唱片公司。这也是 Clarence 首次正式与 Eugene 合作,虽然他监制夏韶声的1985年专辑《I Remember….》里,已有 Eugene 伴奏,还有Dave Packer、Ric Halstead、Johnny Boy、Tony Kiang、Tommy Ho等乐手作为班底。
Clarence 表示:“我也是听到《香港》合辑而认识 Eugene,然后经过夏韶声的介绍而结识到他,第一次见面是在 Eric Clapton 的音乐会上,跟着在 Rick’s Cafe 跟他相熟起来。而我制作 Outlet 的唱片,是为兴趣,为什么不可以为他们出版唱片呢?但也有计算过,知道即使不能怎样赚但也不会怎样蚀本,起码对这件事有一个纪录、在80年代尾做过这件事。相隔了20多年回望,最近拿出来重温,发觉都仲听得(众人一笑),是我们音乐生命历程上几重要的事。如第一次见到 Michael Brecker 进入录音室,大家都紧张到脚都震。”
在 Outlet 的首张同名专辑《Outlet》里,便有美国爵士色士风手 Michael Brecker 为一曲〈In Search Of …〉客串演奏。Eugene 说“Michael Brecker 好友善,与他录音那晩,一见到他便对我说:『Come and sit with me with piano,and show me the chords』,那首歌是我创作,我要弹那几个 chord 给他听、让他演奏 solo。结果录了3个 take,全部都完美,但又完全不同,好难选择。后来我灌录首张专辑时,也有再找 Michael Brecker 参与。”在 Eugene 于1996年发表的首张个人专辑《By The Company You Keep》里,我们亦再听到他与 Michael Brecker 的合作。
开拓个人专辑之路
Eugene 的首张个人专辑《By The Company You Keep》在1996年由日本 Toshiba EMI 出版,但实情是他与 Clarence 自掏腰包再加上别人投资下的自资制作,而非唱片公司出钱灌录的专辑。
“我们先灌录好专辑,然后才找唱片公司接洽。那时所找的都是世界级的顶班乐手,我们以为签到美国公司定是容易的事。谁不知这个过程可以是好辛苦,也几勇敢。我们见过不同的唱片公司,最终来到日本的 Toshiba EMI,才有兴趣为我们授权出版。总之这专辑不是唱片公司给你一笔钱去创作,然后再给你 cash advanced 袋住先那种。
“然后,日本的 Sony Music 因为喜欢我的首张专辑,从而打本给我在纽约市收录第2张专辑,还派了一位日本监制(Kozo Watanabe)随同我到纽约,并表示我想找哪位乐手便去找,他们全力支持。”
所以到了1999年发表的第2张个人专辑《This Window》,才是 Eugene 备受主流唱片公司青睐与投资下的出品。“但也是一次性的合作,并非像流行音乐艺人般签下几张专辑的一纸合约。”
地道色彩与广东流行曲
作为走向国际市场的华人爵士乐手,那大可奏出东方元素,以作为卖点。但 Eugene 承认他从没有特意为其爵士音乐注入怎样的地道色彩。
“我的影响一路以来都是外国音乐,由听英国的摇滚乐到听美国的爵士乐,我的成长中并没有什么中乐的薰陶。不过也尝试做过一个多媒体形式的《Eugene Pao Project》(DVD出品),当中创作了两首加入了中乐笛子与二胡的作品,但只是添加了那种色彩而已**,因为乐手不懂作即兴演奏,所以唯有写好乐谱来给他们演奏,不是 jam solo 那种”
跳出爵士乐的领域,在 Canto-Pop 的唱片上亦不难寻找到 Eugene 的音乐足迹,但他表示“不算做得很多”。
其中,Eugene 曾为刘美君监制过其1994年专辑《夜有所思日有所梦》。“她对音乐很开放,我为她找来爵士乐手演奏,她唱得非常好。”除了夏韶声之外,曾与 Eugene 合作过的歌手还有张学友、苏永康、蔡琴等。“而有些是纯粹做 session,很多时连歌曲给谁唱的都不知道。但监制找我弹 recording session,都是想要我的东西、要我的爵士独奏。”
活跃盎然
近年 Eugene 在国际爵士乐圈仍相当活跃,参与过很多外国的爵士音乐节。
“我在近年有几个不同的组合,合作得最多是新加坡爵士钢琴家 Jeremy Monteiro,早前才与他在德国灌录了一张专辑。我曾3次参与 London Jazz Festival 的演出,今年11月会再去表演,那是和一位弹爵士 Hammond B3 Organ 的意大利乐手合作;我也会在 Royal Albert Hall 表演,这是很高的荣誉。而我亦看到上海的爵士乐圈发展得很好,有很多表演场地,无论是外国来的乐手还是本土的乐手,都已达至国际级水准。”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