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香港,其实不乏亲近树的机会,即使市区的树寥寥无几,郊野还是近在咫尺。步入森林,洗涤身心,无疑是港人奢侈的享受。只可惜,在忙碌而紧凑的生活步调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疏离,就连亲子关系也变得紧张。
绿脚丫早阵子在大埔滘举办“听树・读书会”,将大提琴与绘本带进森林,悠扬的乐音伴随轻快的鸟鸣,带领参加者远离都市的喧嚣,回归自然的怀抱,也让孩子摆脱课业的压力,享受亲子陪伴的时光。
随琴音飘扬的,是伊势英子的绘本故事。“大提琴与树“透过小男孩的视角,娓娓道出人、音乐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男孩的爷爷生前以种树为业,陪爷爷在树林里漫步,是男孩无法忘怀的童年记忆。尽管爷爷已离开人世,但男孩深信,父亲制琴时用了爷爷所种下的树,三代人的关系因为树而紧密连结。
对男孩而言,爷爷其实从未离开,而是以其它形式继续守护他,树木也未因倒下而终结生命,而是化作乐器、音符,继续述说他的故事。对大提琴家而言,从琴弦流泻而出的乐音犹如“森林的低语”,但男孩所听到的,或许是爷爷轻柔的呼唤。
爸爸亲手制琴赠予男孩,成了男孩立志教琴的契机,不只意味着生命的繁衍,更象征世代的传承,将爷爷守护自然、爸爸致力工艺的心意传递下去。男孩最后选择教琴,不愿让琴面随着岁月而黯淡,并藉由学生之手,继续发出有温度的声音,让传承不再限于家人,也能及于他人。
“大提琴与树”尤其适合爸爸与孩子共读。男人的情感表达通常较为含蓄,往往在言语上轻描淡写,举止间却藏不住浓烈的关怀。书中,父亲察觉到男孩对大提琴的着迷,利用深夜时分,打造一把专属男孩的大提琴,而男孩自此都未离开那把大提琴,还选择以教琴作为终生职志,持续发掘藏在树里的声音,也算回报父亲的一片心意。看似平淡的铺陈,情感却无比深刻。
在一个家庭中,爸爸通常扮演经济支柱,成日在外奔波,易因长期埋首工作,导致亲子关系变得疏离,若能培养共读绘本的习惯,不但有助于联系亲子情感,也可帮助爸爸在亲子教养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书中的爷爷呵护树木长大,也带着男孩探索树林,使得男孩对树木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感,更进一步以自然为师,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及丰富的想象力。男孩的父亲则是专注于工作,认真做好每一环节,毫不马虎的态度,也为男孩日后勤勉练琴奠下基础。
伊势英子经常以绘画分享她探索自然的心得,其细腻的文字、淡雅的画风,如同冬日暖阳般融化人心,因此被誉为“疗愈系画家”。但她认为,如同家人一般的树才是她的疗愈天后,绘本创作则是一种自我疗愈。
伊势英子走访日本311海啸灾区时,曾发现一棵早已倾倒的松树。数年后重访该地,发现松树仍在原地,还冒出青翠的嫩芽,展现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对灾民而言,那更意味着新生与希望。
伊势英子幼时所学的大提琴,同样具有支持人心的力量。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民间发起千人演奏大提琴活动,她不只参与其中,更在日后创作“1000 把大提琴的合奏”,持续抚慰身心受创的心灵。
“听树・音乐会”不只是聆听以树木制成的大提琴,更希望孩子张开双臂拥抱大树,倾听树的心跳,感受树的气息,获得自我疗愈的效果,同时在树的庞大身躯旁,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从而培养爱护自然,尊重生命的观念。
孩子这回“听树”或许听不出端倪,但他们已和书中的男孩一样,开始了探索自然的旅程,在林间漫步的同时,已懂得留意身旁的小生命,懂得倾听源于自然的声音,也把树当成一辈子的朋友了。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