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很出名,但若非厨师 Helina Tesega 泡给我,真不知传统喝法,原来吃爆米花来搭配。“爆米花还要新鲜制造。埃国菜几乎全是 homemade 的,有很多民族性食物,非常 amazing!”居港埃国人 Helina 很欣赏家乡:“不出分力推广,令更多人认识埃国,太可惜了。透过食物,就可让人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像旅行时吃当地菜色一样。”没开正统餐厅,她反而于不同地方主理饭局,做“pop-up 厨房”,取名“Eat Ethio”,意思“不只饱腹,更想你吃一口埃国文化。”
食物把人们聚在一起
Helina 上环的工作室,设开放式厨房,她常在这里实验新菜色。“无论在哪里做 pop-up,我觉得最理想是有开放式厨房,可以和客人聊天。试过厨房和饭桌完全分隔,客人坐外面吃,我独个儿在煮,感觉很疏离,又没机会解说菜色,很没意思。”与别人交流,是这位厨师心中的主菜。大学时她修读国际研究,当交流生去中国各地:“留学没家乡菜吃,我便开始自己煮,朋友会很好奇,问不同问题,大家自自然然谈到埃国文化,令我体验到‘food brings people together’。过程中如何与人沟通,不冒犯别国文化,正好是国际研究这科教我的东西。”
做牛肉他他又改用吞拿鱼:“我成长时埃国因文化和内陆国问题,没可能吃海鲜的。当然有些菜色,转了食材会毁了它,我就不去煮。”
两年前她住上海,曾整整一年,每月参加朋友举办的周日创意市集,摆设埃国食档,煮食开始从朋友圈走上街头。“那是驱使我做 Eat Ethio 的重要起步。市集去不同地方 pop-up 的,甚至走进民居。”很多人从未吃过埃国菜,如何令街坊愿意试呢?“那就要吸引人去了解。我将不同香料摆放出来,附简单文字说明,又用颜色鲜艳的盒盛载我煮的‘wot’,跟人解说,那是像咖哩,又有点像炖菜的食物,结果办得很成功。”曾在上海世博非洲馆工作,她更当头棒喝:“未去过非洲的人,那刻在馆中看到什么,就直接成为他的印象了,却未必很全面。我想从自己的角度,以食物推广我眼中的埃国。”
芥兰取代家乡蔬菜
由市集食档转型至 Eat Ethio,Helina 来港全职当厨已一年多。“住上海七年后,想转换环境,去一个亚洲的中心点,香港自然很合适。这里饮食文化交融,所有事都传播得很快。”但家乡食材会否香港难寻?她笑言:“这问题反而迫我变得更有创意,例如我用芥兰取代埃国蔬菜 gomen,质感稍微不同,但也很好吃。”做牛肉他他(Tartar )又改用吞拿鱼:“我成长时埃国因文化和内陆国问题,没可能吃海鲜的。当然有些菜色,转了食材会毁了它,我就不去煮。”
无可取替的,包括她母亲自制的香料。“像中国人,总觉得自己母亲厨艺最好。以前我没想过当厨,也没学过厨,但不知不觉从母亲学到很多。尤其从前埃国文化,人人三餐都回家吃的,出外吃会被视作奇怪!所以我天天都看着母亲煮饭。”Helina 每年都回乡探亲,母亲顺道为她补给香料。最近她开始用超市买来的豉油,“那是我小时候完全不会买到的。我母亲一向都乐于尝试,很启发我。”现时 Eat Ethio 于香港不同食店 pop-up,Helina主理大小饭局,也像从前摆市集食档,会为香料写说明,爱跟食客聊天,“我爱播放埃国 jazz music,大家边吃边聊,从食物谈到音乐,或任何关于埃国的事,每次都很开心。”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