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脱钩到学术脱钩——中国研究者们还能回到中国吗?国际

从经济脱钩到学术脱钩——中国研究者们还能回到中国吗?

这不是一个外国人类学者可以轻易走进党校做研究的时代了,现在的关键词是“脱钩”。越是这样的年头,在地的观察就越稀缺。

模糊在政治口号里的“他者”:中国大陆居民如何看待“武统”台湾?

对于大多数的大陆民众来说,“一个中国”和“两岸统一”是一种长久存在于官方话语里的、没有被挑战过的“原则问题”。

专访政治学家裴宜理(下):我对中国革命的兴趣,在于它未实现的道路和可能性

如果回到历史上的那些时刻,人们为了更美好的世界而做出巨大牺牲的時候,是否有一些方法,也许令人们最后可以看到不同的结果?

专访政治学家裴宜理(上):对研究中国的学者来说,现在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

我们面临种种不利因素,比如中国普遍存在的对美国的反感,还有获取材料的难度——曾经开放的档案现在即便对中国人自己也不公开。

香港中大:中国研究服务中心重组后不存续,未来逐一检讨中国研究机构

常务副校长陈金梁表示来中大任职前不知道该中心,同时指中国研究最重要的是研究成果,非学者服务。

金盾工程:数字监控技术如何改变中国政府的维稳偏好

研究表明数字监控带来的维稳便利令政府不再积极投入社会福利,人们能享受到的公共品没有得到预期的改善。这从侧面反映了威权国家推行社会福利的首要目标是维稳,而不是改善民众福祉。

对话刘绍华:“防疫”中国内部,缺乏伦理的医疗技术与政治文化

“有点像是中国政府把公众的反应当‘细菌’,然后拼命地施加抗生素的剂量。可是,这样的控制终究会溃散的,而它眼中的那个‘细菌’是会病变的。”

她用12年寻访逃离者,记录1949年“离开上海的最后一艘船”

“我想我们没法说,哪一艘船是真正的‘最后一艘’。这其实是一个关于人们感受的比喻:巨大的恐慌和疯狂,以及逃离未知、动荡甚至是灾难的迫切感。”

吴国光:人文社会研究中的价值关怀——韦伯、后全球化、与中国研究

中国研究尤其是这样一个学术领域,在那里,极有必要实行价值中立的方法论,也很有必要张扬人文社会研究的“价值关怀”和“伦理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