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陆深度

从经济脱钩到学术脱钩——中国研究者们还能回到中国吗?

这不是一个外国人类学者可以轻易走进党校做研究的时代了,现在的关键词是“脱钩”。越是这样的年头,在地的观察就越稀缺。

2023年12月30日,中国江苏淮安市的一间书店,装饰墙上面有不少外语。摄:VCG/VCG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12月30日,中国江苏淮安市的一间书店,装饰墙上面有不少外语。摄:VCG/VCG via 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 Neville

刊登于 2024-03-11

#人类学#脱钩#中国研究

2023年9月初的一天,来自欧洲的学者 Alice 走在北京的街头上,她刚刚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住处。

一个男人看了她许久,然后上前搭话,问她,你是要在这个小区租房子吗?

Alice 紧张了起来,加快了脚步,她想着,我才刚回到中国,就被盯上了吗?他已经知道我要住在这里了吗?

这时她已经被另一家中介哄骗着签下了合同。中介见她是外国人,说给她特殊待遇,只有这套房子可以只缴纳一个月的房租作为按金。这样的话,她如果需要提前退房,只需要损失一个月租金。但后来Alice 才知道,这就是中国租房市场的常规,并没有特殊的地方。

第二天,Alice 才回过神来,那个跟她搭话的男人可能只是另一个租房中介。

但当时,Alice 想不了那么多。她12年之后第一次回到中国长住,脑海中出现的只有过去的几年中屡屡见诸报端的新闻:外媒记者被中国驱逐,外国学者被中国指控是间谍,外国学者被中国制裁。这些指控最终都会导向一个结果:涉事者再也不能进入中国,再和中国境内的机构合作。

Alice 不想失去这个得来不易的访学和做田野调查的机会,所以对一切都格外谨慎。她是新冠疫情后第一批回到中国的外国学者之一,还不知道如何跟2023年的中国相处——这个国家在过去几年里,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Alice 今年30多岁,是个文化人类学家。12年前,她在中国完成了博士论文的田野调查,后来她回到欧洲找到教职,在学术界安顿下来。

这两年,Alice 终于确定了自己的下一个研究题目:中国的外国艺术品市场。要完成这个课题,她需要在中国进行大量访谈和实地探访。但她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能让自己在中国待上几个月,申请成为访问学者就是一个可能的路径。

一般来说,实地研究需要获得来自学术机构的伦理许可,以及研究对象的同意。对于 Alice 这样的欧洲学者来说,想去其他国家做调查,多数时候拿上护照,飞过去就是了。即使需要签证和当地机构协助,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要求也不复杂。如果想去访学,那些世界知名的高校一般也有明确的指引。

但当研究地点变成中国,事情就麻烦了起来。

2024年2月7日,中国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入境人士。摄:Raul Ariano/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2月7日,中国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入境人士。摄:Raul Ariano/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12月起,中国陆续宣布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几个发达国家免签。对于其他国家,中国也简化了签证的申请手续。但在此之前,中国签证几乎是全世界最难申请的之一。除了新加坡和日本,没有其他发达国家的公民可以免签进入中国。旅游签证需要详细的行程,最长可以停留60天。而学术交流的签证,一般需要中国的单位开具邀请函。就算是探亲签证,最多也只能停留半年。

Alice 很难指望内地高校主动邀请她去访学。她不是那种和中国官方有密切联系的学者,也不是在中国学界响亮的名字。最接近的一次,不过是一所中外合办大学邀请她去讲座,但听众也就十几个。

在2023年,Alice 主动出击,给中国各大高校发了一封又一封邮件,想看看有没有人能接收她的访学申请,以此先拿到3个月的停留签证,再尝试续签。大多数邮件石沉大海,只有偶尔有一两所大学会礼节性地回复一句“抱歉”。她自己推断,这或许是因为她的研究里有敏感的地方。

她不得不反复修改自己的研究大纲,隐去那些她认为的敏感词。比如,对几乎所有文艺作品的审查就不要提了。中国通过引进外国作品来促进文化交流,那就多讲一些。对于Alice 和她的同僚们来说,中国的许多事情只能靠猜。比如,没有回复邮件的高校,是因为没有人查邮箱,还是有意忽略掉了?拒绝她的高校,是因为她的大纲有问题吗?还是单纯惧怕邀请外国学者的繁琐的步骤?最后,只有北京一所大学给了她一个半年的访学机会,Alice 非常好奇,发出邀请函的这所学校,有没有审查她的政治背景?

这些问题她得不到答案。但无论如何,在中国放弃动态清零政策一年之后,Alice 终于回到了北京。

你还会说中文吗?

我和Alice 约在北京东直门一家热气腾腾的咖啡馆里见面,她告诉我,几乎所有研究中国的学者,都对再次进入这个国家充满顾虑。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在海外不断提升影响力,中国和西方的意识型态冲突浮出了水面。因为贸易战和科技竞争,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起伏不定。研究中国的学者们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无形限制。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