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约一年多前,歌手泰勒丝(Taylor Swift)的时代巡回演唱会(The Eras Tour)开始长成声量巨大的怪兽,并一步步跨出新闻的娱乐版面,“肆虐”全世界新闻媒体的经济版、政治版甚至社会版消息。一年来,大部分叙事集中在不可思议的粉丝消费狂热,和疫情后奇迹般触底反弹的演唱会经济。中间还穿插了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政治人物,为了这位美国歌手引发的激烈口角。
在大多数的怪兽故事中,主角要不就是怪兽,要不就是和怪兽力抗的超级英雄战队。漫画改编的日本动画《怪兽8号》(怪獣8号)则反其道而行地把负责收拾残局、清理战场的怪兽清洁公司推到舞台正中央,让观众见证精采好看的怪兽大战背后的代价。
人类史上票房最高的巡回演唱会马上要在4个月后正式完结,是时候比照《怪兽8号》转换一下叙事策略,把焦点转移到破坏力惊人的演唱会大怪兽在世界各地留下的巨大足迹。
女力觉醒:意外造就产业巨兽
泰勒丝演唱会的观众主力是十几岁到二十出头的美国少女。社群原生世代的青少年不打算排队等候她们掌权的时机,就运用自己的社群威能选出了属于他们世代的演唱会女王,并用自己的方法用力膜拜。
风暴始于2022年11月1日,美国歌手泰勒丝在 ABC 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早安美国》(Good Morning America)上宣布将在隔年3月到8月在北美20个城市举办27场的时代巡回演唱会。
一开始的暴风半径还局限北美,不论是开卖时系统当机、订价过高、一票难求的同时黄牛票又在次级市场到处乱窜的乱象,或是稍后一个城市接著一个城市涌入大量美国少女塞满地铁车厢的新闻画面,都还是发生在美国的文化现象。
泰勒丝演唱会的观众主力是十几岁到二十出头的美国少女。她们出生于 Facebook 成立之后,成长于 Instagram、Snap、TikTok 等一个接著一个的社群服务相继出现的年代。那些如今掌握社会发言权的 Pre-Facebook 世代,在过去一两年内手忙脚乱地在媒体上发表各种文章试图解释他们无法说清的泰勒丝现象。而实情是社群原生世代的青少年不打算排队等候她们掌权的时机,就运用自己的社群威能选出了属于他们世代的演唱会女王,并用自己的方法用力膜拜。
这个文化现象经过国际媒体放大,很快就在跨出美国、上岸其他大陆的过程中膨胀成高达152场、史上第一个票房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巡回演唱会。而被卷进去的不只是全世界的歌迷,其他艺人的巡回演唱会还有演唱会背后的服务体系也跟著起飞。
原本美国运动场等级的大型演唱会主力消费者一直是中壮年。以前从来没有演唱会创造这么高比例的地铁运输增长,不仅是因为少女们可能还没有驾照,还因为这个世代比起美国成年人更愿意拥抱大众运输。她们也不像中壮年乐迷仰赖 Billboard 或是 Rolling Stone 之类刊物取得艺人资讯,而是运用自己的粉丝社群交换演出歌单、不同场次的特别曲目和歌手预计和粉丝进行的互动仪式脚本等情报。泰勒丝演唱时,每一个观众都忙著拿出手机自拍或拍摄舞台,以便用社群短片诏告天下同好。不论成年人喜不喜欢, TikTok 世代的演唱会观众已经拿下了主场。
这个文化现象经过国际媒体放大(当然还有泰勒丝团队背后的苦心经营),很快就在跨出美国、上岸其他大陆的过程中膨胀成高达152场次的超级演唱会怪兽,成为史上第一个票房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巡回演唱会。而被卷进去的不只是全世界的歌迷,其他艺人的巡回演唱会还有演唱会背后的服务体系也跟著起飞。
“全球粉丝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劲,有越来越多的艺人踏上巡演的路,还有越来越多的场地加入,将粉丝们聚集在一起,”在经历有史以来演唱会需求最强烈的2023年之后,Live Nation 执行长 Michael Rapino 稍早宣布今年第一季仍旧延续了这样的消费风潮。光该公司旗下的全球最大售票平台 Ticketmaster,今年1到3月就卖出了7700万张票,而总交易金额达到80亿美元之多。
Live Nation 也因此成为第一只被当成攻击目标的巨兽。 几年前同意 Live Nation 和 Ticketmaster 合并案的美国政府大动作表露了悔意,正式依据反垄断法对 Ticketmaster 的母公司 Live Nation 提起诉讼,指称“(两家公司) 违背法令的垄断手法已使美国的现场音乐产业崩溃。”
不过即便 Live Nation 这一只兼有演出、场馆经营和售票平台机能的三头怪物被击落,还有其他巨兽正在破土而出。
“演场会在新加坡举行的那一周,新加坡就像是完全为了泰勒丝存在一样。每个街角都听得到她的歌,每一家商店都在卖相关的主题商品”
东南亚Swifties:只能在新加坡看到本尊
原本就是泰勒丝歌迷的台湾电影监制陈郁佳特地飞到新加坡见证这场盛会。她说:“演场会在新加坡举行的那一周,新加坡就像是完全为了泰勒丝存在一样。每个街角都听得到她的歌,每一家商店都在卖相关的主题商品。”
泰勒丝团队傲视同业的谈判手腕,利用地缘政治的竞争张力触发了亚洲多国政府抢夺演唱会落地合作的机会。最后是新加坡政府以每一场补助300万美元的惊人大手笔夺下东南亚的独家6场。也就是说,对东南亚6亿人口来说新加坡的国家体育场成为他们唯一有机会看到泰勒丝本人的地方。
对泰勒丝团队的好处是一口气省下拆台、装箱、运输的昂贵成本,还有1800万美元的意外之财轻松入袋。对新加坡来说,这1800万买的是来自各国的 Swifties (泰勒丝粉丝自称)所带来价值可能高达3.7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陈郁佳分享她的第一手观察是,虽然和美国场次的观众一样白人少女占了很高比例,但年龄的跨度远比想像中高,可以说从10岁到60岁都有。同时她也确认了新加坡政府的企图完全达成,许多人都和她一样是从亚洲各国特地飞来:“我住的那一家饭店基本上全部都是来听演唱会的外国人。从旅客带上回程飞机的纪念品和身上带的友谊手环,也可以确定绝大多数都是听完演唱会准备返国的。”
新加坡场次的泰勒丝迷,虽然和美国场次的观众一样白人少女占了很高比例,但年龄却是从10岁到60岁都有,许多人从亚洲各国特地飞来。而与此同时,东南亚各地超级运动场的工程竞速正在鸣枪起跑。
有些落榜的国家认为自己输在价码,有的则自觉是家里的笼子不够大,才会养不起这么大只的巨兽。超级运动场的工程竞速因此鸣枪起跑:
香港原本就已经在兴建5万座位的启德体育园,即将在2025年启用。台湾刚刚好不容易启用的大巨蛋可以容纳的观众又比启德体育园多了近万人,不过还在争取作为演唱会用途的相关许可。
澳门行政长官贺一诚则是在几个星期前语出惊人地说要在年底前完成一个至少可容纳5万人甚至8万人的新表演场地。澳门过去经常举办演唱会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经常遭民众检举噪音,而且1.6万座位数和其他人动辄5万的规模比起来相形见绌。
泰勒丝大场馆:赶工完成之后呢?
菲律宾先有国会议员痛批新加坡政府的自私作法不是好邻居的表现,另一方面菲律宾政府也立刻提出对策以确保类似的遗憾不再发生。他们宣布要在4年内于吕宋岛中部克拉克自由港区(Clark Freeport Zone)赶工完成一个 “Taylor Swift Ready” 的场馆,并准备在完工后立刻邀请泰勒丝前去演出。不过记者会后不到24个小时,该场馆兴建计划就被抓包直接用了网路上下载的美国场馆设计图,显示数百亿披索的重大建设决定得有多匆促。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Maria Ressa 创办的菲律宾新闻媒体 Rappler 的相关报导底下,有菲律宾的社群用户则以标准迷因格式回应:
“中国:我们来兴建高速铁路连结整个国家的人民吧。
日本:我们来盖更多公路像超级传送带一样连结整个国家的物产吧。
菲律宾:我们来为派对狂欢做好万全准备吧。”
另一位菲律宾民众则在新闻报导底下许了其他愿望:“我宁愿看到学校的设备被升级,比如教学器材、实验室、堪用的厕所、空调设备等等,如果能力可及的话最好还能够为他们供餐。和邻近国家相比,新一代的 IQ 表现越来越差。而他们终究是我们的未来。”
不论天价补助或是超级场馆,亚洲政府杀红了眼的竞争策略无可避免地扭曲了政府资源的分配。
泰勒丝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开唱的同一时间,当地著名的音乐节 Groovin the Moo 则因为门票销售不佳宣布取消。而如果演唱会热开始降温,被一直挤压的其他规模演出肯定松一口气,然而刚刚投入天文数字资金新建超级场馆的各国政府可能会笑不出来。
风险在于怪兽过境之后,未来还能有多少个泰勒丝走进超级场馆里头?今年新加坡国家体育场已经迎接了酷玩 Coldplay、Blackpink、Harry Styles、香港歌手张学友和台湾歌手张惠妹的演出,虽然磁吸效应不一定达到泰勒丝的规模,或多或少还是吸引了周边国家的粉丝不远千里前来。
需要注意的是,全球演唱会市场最近也出现了许多的警讯。美国艺人 Jennifer Lopez 在最后关头突然取消了整个2024世界巡回演唱会的行程,理由是她准备“花更多时间和家人在一起”。美国摇滚乐团 Black Keys 的新专辑虽然顺利登上排行榜,却临时把预定的巡回演出场地通通改成了小型场馆。更惊悚的指标是规模全球数一数二的音乐节 Coachella,以往经常1小时内卖光的热门时段门票,今年竟花了数周才真正售完。
这些个案不尽然意谓著演唱会热已经过了巅峰。售票不佳有时候是因为天价演唱会早一步扒光了消费者的荷包,因而对后面的其他演出产生了排挤效果。最好的例子就是泰勒丝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开唱的同一时间,当地著名的音乐节 Groovin the Moo 则因为门票销售不佳宣布取消。
如果演唱会热开始降温,被一直挤压到的其他规模演出肯定会觉得松一口气,然而刚刚投入天文数字资金新建超级场馆的各国政府可能会笑不出来。
超级演唱会:把别人挤到悬崖边
泰勒丝之类超级演唱会的昂贵票价扒光了年轻人的荷包,而年长客人在疫情结束后出门参加演出活动的动机又从未复苏到疫情前的水准。和难以真正复苏的电影票房一样,小型音乐场馆的上座率也从未真正复苏。
几个月前,代表英国基层音乐场馆的民间组织 Music Venue Trust 发表了引发骚动的2023年度报告。报告中说过去一年是整个产业历来最艰困的一年。在他们调查的835个英国基层音乐场馆中,有超过三分之一俱乐部规模的场馆处于亏损状态。更惊悚的是平均每一星期,就会两个场馆从地表上消失。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继续下去,几年内这个规格的场馆不无可能灭绝。
和澳门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还有台北的小巨蛋面临非常类似的处境,这些音乐场馆周边加速都市化之后就很难容忍容易扰邻的演出活动,使馆方不断招惹各种检举。不一样的地方是,大型场馆落脚的可能是都市新兴发展区域,基层场馆则更常基于租金低廉的理由而落脚在破败的旧城区角落。这些角落一旦仕绅化(有时候根本是场馆本身触发的仕绅化),租金就会快速飞涨。原本就受到 COVID-19 疫情后的通膨影响而成本激增的音乐场馆,面临贪婪房东一涨再涨的要求也只能两手一摊。
即便没有受到通膨和房租威胁的小型场馆,也难逃现场音乐消费趋势的变迁。泰勒丝之类超级演唱会的昂贵票价扒光了年轻人的荷包,而年长的客人在疫情结束后出门参加演出活动的动机又从未复苏到疫情前的水准。和难以真正复苏的电影票房一样,小型音乐场馆的上座率也从未真正复苏。
然而上座率的杀伤力还不及另外一个曾经完全支撑场馆营运的营收——酒精性饮料。大家喝了远比疫情前更少的酒。
酒精性饮料是小型场馆实施差别定价策略的最重要工具。口袋不深的乐迷至少可以买门票进来听歌,而更有资力的乐迷则会选择多喝几杯、尽情享受整夜的放松气氛。然而近来可能受到健康观念变迁的影响,还有荷包萎缩的现实限制,所有场馆都面临了酒精性饮料销售雪崩式下滑的状况。不同国家的场馆都不约而同地抱怨不喝酒的年轻人正在动摇这门生意的基础。
怎样挽救对音乐生态的伤害
澳大利亚艺人经理人协会还对准了才在澳大利亚大赚一笔的泰勒丝,提出一个更有激进的政策构想——立法要求外国艺人前往来澳大利亚演出时必须一定要有本地艺人上台共演。
全世界的中小型场馆可能都在悬崖边上尖叫著。如果没有人能够接住,它们随时都可能滑落深渊。
英国基层场馆的尖叫声其实已经持续一段时间。原本的执政党保守党除了反复加码纾困之外,始终无法提出长期对策。
脱欧之后,英国艺人到欧洲巡回演出的难度和成本激增,使他们更严重仰赖英国基层场馆的演出经验。累积收入的同时,这些艺人也非得经历这个无法跳过的累积粉丝阶段,才有机会长成进入大型场馆的怪兽级实力。万一基层场馆继续衰败下去,将进一步危及整个英国音乐生态系。
上个月的英国大选,保守党败阵。英国音乐产业界几乎毫无例外的一致叫好,冀望对于音乐产业更加熟悉的工党有能力应对他们的急迫需求。毕竟新任首相 Keir Starmer 是音乐学院出身,而新任文化大臣 Lisa Nandy 过去就非常关切地方音乐场馆的困境。
包含 Music Venue Trust 在内,许多音乐产业组织许的第一个愿望,是希望英国能比照法国对运动场规格的大型演唱会门票课税,并专款专用于基层音乐场馆和基层艺人的发展,保住产业生态系的健康生态。
澳大利亚音乐界也开始向政府倡议类似主张。同时,澳大利亚艺人经理人协会(Association of Artists Managers)还对准了才在澳大利亚大赚一笔的泰勒丝,提出一个更有激进的政策构想——立法要求外国艺人前往来澳大利亚演出时必须一定要有本地艺人上台共演。载著一整架飞机的外国人才和外国器材快闪澳大利亚的大怪兽,以后可能得在入境前主动提出回馈乡里、拉拔人才的演出放方案才能获准上陆。
比起拱手奉上1800万美金的新加坡政府,这些新的倡议更著重在缓和超级演唱会热对音乐生态的伤害。
热浪下开演唱会:另外一种生态伤害
去年11月的某个午后里约热内卢的奥林匹克运动场外涌入了6万人,在摄氏39度的极端高温中排队等候几个小时后才要开始的泰勒丝演唱会。
高温造成了整场演唱会超过千人昏倒,连舞台上的泰勒丝本人看起来都有点难以负荷。不幸的是其中一名歌迷在昏倒之后送医不治。而主办单位随即被观众指控全程禁止携带瓶装水入场(而只能在场馆内购买饮料),使他们在长时间排队的过程无水可喝。此外,为了防止场外未购票的人窥视而设有各种遮蔽装置,严重妨碍运动场内的通风。
这个意外事件不免让人联想到去年美国富豪名流们仓皇逃离因为洪水而完全陷入瘫痪的火人祭(Burning Man)活动现场。反垄断法或许可以制伏演唱会托拉斯。对大型演唱会额外课税或许可以修补随时会断链的生态。但极端天气在一定时间尺度之下是不可逆的新常态。
“现在演唱会的保险变得比以前困难。而且极端气候又不被算入‘不可抗力’因素,所以不能无条件取消艺人的演出合约。两个因素加总起来让主办单位的风险系数飙高” 经手过各国演出节目的演出主办单位(promotor) ULC Presents 执行长 Orbis Bo 说。
美国歌手 Billie Eilish 的演唱会现场会固定设置一个环保村(Eco Village)专区,邀请在地环保团体推广气候行动相关资讯。她的妈妈甚至会亲在现场游说女儿的粉丝和 Billie 一样食用来自当地的植物性食物,并减少长程旅行。
和电影产业一样,夏天是全球音乐节产业最重要的旺季。英国的 Glastonbury、比利时 Tomorrowland 和美国的 Coachella 这几个世界最大的音乐节庆都在发生在酷热的夏天(后者虽然 Coachella 是在4月,但由于位处科罗拉多沙漠而有超过摄氏30度高温)。
音乐节、户外演唱会和其他各种各样的户外大型节庆如今只能赶紧建置更加严密的应变计划和安全准则,来保护只有帐篷可以躲避的活动参与者,以免他们像去年韩国世界童军大露营中的孩子那样待在帐篷里受苦,或是像火人祭的参加者那样仓皇逃生。Orbis Bo 表示国际上确实看到越来越多音乐祭现场开始推出各种预防中暑的设施跟休息空间,来防范可能出现的极端气候。
把时间的尺度拉大一点,一些演唱会和音乐节正在做微小但意义重大的努力。或者至少抵销一些泰勒丝恶名昭彰的私人喷射机带来的环境冲击。
英国乐团 Massive Attack 和研究气候变迁的科学家合作多年,推出了一个 Act 1.5 的行动计划,要让演唱会产业也能对达成巴黎协定愿景有所贡献。这个月底他们将在 Massive Attack 家乡布里斯托示范一场有史以来碳排放最低的演唱会。
美国歌手 Billie Eilish 的演唱会现场会固定设置一个环保村(Eco Village)专区,邀请在地环保团体推广气候行动相关资讯。她的妈妈甚至会亲在现场游说女儿的粉丝和 Billie 一样食用来自当地的植物性食物,并减少长程旅行。
英国乐团 Massive Attack 和研究气候变迁的科学家合作多年,推出了一个 Act 1.5 的行动计划,要让演唱会产业也能对达成巴黎协定愿景有所贡献。计划名称里头的的 ”1.5” 指的便是巴黎协定中所谓“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 1.5°C 之内”的目标。这个月底他们将在 Massive Attack 家乡布里斯托示范一场有史以来碳排放最低的演唱会。
他们从英国足球界的经验中找到了降低观众碳足迹的方法。很多足球俱乐部会在去其他俱乐部的主场比赛时,为必须长途跋涉的自家粉丝包车,或是给予门票格扣,补贴他们搭乘火车的交通费用。Massive Attack 则是为搭乘火车的粉丝准备了全套贵宾礼遇——他们将有自己专属的套票优惠、火车站的接驳巴士、专属的 VIP 酒吧、专属的 VIP 厕所等特殊待遇。大西部铁路公司还为他们准备了五节的专属车厢。一家购票平台的新创公司则为演唱会提出了自己的公益行动,每卖出一张火车票给歌迷,他们就会歌迷种植一颗树。
这些人就是《怪兽8号》中的怪兽清洁团队,正在混乱的残局里以缓慢但有仍有建设性的速度清理演唱会热的足迹。
一場補貼300萬美元和6場補貼300萬美元差很遠呢。我覺得作者應該至少寫明數據來源,再補上新加坡政府的說法,這樣可以避免誤導吧?
没有五万字真立不准“产业怪兽对音乐生态的伤害”吧,作者居然还能再加一段环保论说,野心是真的大,被批评也正常
@nopce 我認同是類似kpop的粉絲文化,但Taylor Swift現象已經是流行文化,有點像Lady GaGa,而且更誇張,但我不認為有害音樂行業本身的,如果把音樂業簡單粗暴分兩層,流行與獨立(其實已愈來愈模糊,Taylor Swift嚴格來說也是獨立,只是她的音樂明顯地順應市場,而且計算精確),Taylor Swift吸納甚至創造的市場是前者以上,對後者甚至是沒有影響,流行當然佔最大市場份額,但已經不是以往的winner take all,在現今碎片化的網絡世界和串流音樂,只要有才華,總會被人發現,大大小小的音樂節、音樂會才是他們的收入來源,而且他們佔音樂業的比例,絕對比流行歌手大,所以我不認為Taylor Swift傷害了音樂生態,因為音樂生態本來就是這樣,繼續支持自己喜歡的音樂就可。
批评私人飞机本来没啥问题,我也支持针对富人的高碳排放消费多加税。但是我反感作者这种暗搓搓的春秋笔法。至于楼下说的环保啥啥啥的,确实可能是不错的观点,但是我看标题,这篇不是想讲“产业怪兽”对音乐行业的伤害吗?怎么扯到环保主题了呢,难道不是因为作者没话可讲在这里硬扯?
沒想到端傳媒的評論區也是swifties泛濫。任何對Taylor Swift的批評都會被冠上厭女的罪名,拜托,人家就是厭Taylor Swift罷了。Taylor Swift就是目前最火的歌手,她的演唱會就是最大票房的,不寫她寫誰?而且她的醜事也是一籮籮:在私人飛機碳排放被曝光後,向美國法院申請修例將私人飛機碳排放改為非公共資;巴西歌迷在演唱會熱死後,她不聞不問;維也納演唱會因恐怖襲擊威脅取消後,又是對歌迷0安撫。她和她的團隊都是完全的資本家個性。
前面几个简中的评论都很迷,感觉到了墙外还是延续简中那套思维和语言模式。比如动不动就说人“双标”,举别人好的做法就是”拉踩“,批评Taylor Swift 就是厌女。另外,说taylor swift坐私人飞机全球飞是避免几万人出行,那真是强词夺理了🤣事实上各界名流坐私人飞机都一直有被批评,比如哈里梅根,泰勒不是第一个。
我做气候变化行动有一段时间了,我有些朋友跟我吐槽过发现不少二三十岁的中国人一代移民真的对全球气候变化毫不关心,看到这些评论感觉有点印证了…难道看到作者举的这些实例,不该至少想一下在气候变化如此严峻的当下,我们可以做什么吗。作者并没有居高临下提什么建议,而是举了一些别的可借鉴的做法,我看完觉得受益良多,谢谢作者
看到一半就觉得不对劲,看完了作者虽然不至于到评论区说的厌女指控,但是至少也是暗搓搓的表达了厌Taylor的态度。文章里的论点大多都经不住推敲,比如指责Taylor吸走了其他音乐人/节的门票收入,这种观点就是典型的二元对立谬误,有没有可能,没有Taylor的演唱会这些粉丝可能就不会出门消费了?再比如指责政府为了吸引Taylor而进行补贴或者提出不合理的新建计划,我一个大问号,这也能怪到Taylor头上?以及最搞笑的自我矛盾,一方面说希望粉丝减少长程旅行,一方面又指责Taylor坐私人飞机全球飞。难道飞到当地开演唱会没有间接减少了几万人的长程旅行吗?当然可能作者又要拉踩一下你看看别人比如Billie(no offense)就是坐商业航班出行的,Taylor怎么就做不到呢?我的建议是,你的建议很好,下次别建议了。
認同不是純粹音樂行業議題的看法,taylor的現象有點類似kpop粉絲文化在白人世界進行的一次實踐,我認為這種虹吸效應其實是有害音樂行業本身的
Taylor Swift的超級演唱會影響力是空前的,具有代表性的。用這場演唱會對超級演唱會做產業生態傷害的切入點理所當然。作者又沒說Taylor Swift要為此負上主要責任。反過來說,如果「沒提過」男性明星帶來的負面影響就不能先提女性明星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否是在「厭男」。更勿論在當下有無男明星及其粉絲能有比肩Taylor Swift的影響力?
「新加坡政府以每一場補助300萬美元的驚人大手筆奪下東南亞的獨家6場」
我翻查過其他媒體的報導,補助金額介乎200萬至300萬美元之間,這資訊引述自泰國總理賽塔。
資料來源:HK01
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E5%9C%8B%E9%9A%9B/993965/taylor-swift%E6%96%B0%E5%8A%A0%E5%9D%A1%E9%80%A3%E9%96%8B%E5%85%AD%E5%A0%B4%E9%A8%B7-%E7%B6%93%E6%BF%9F%E5%B8%AB%E6%96%99%E7%82%BA%E7%95%B6%E5%9C%B0%E9%80%B2%E5%B8%B329%E5%84%84%E5%85%83
@讀者小龍 新加坡政府拒絕透露背後細節,300萬這個數字來自泰國前總理,他任內嘗試爭取將Taylor Swift演唱會在泰國舉行。
“为什么过去那么多炙手可热的男星开演唱会的时候没人来反思反思他们的超火爆演唱会是否给同行乃至整个产业结构造成了破坏?”
因為這些男星被批評的時候,父權主義者不會說批評的聲音是在厭男。
“最後是新加坡政府以每一場補助300萬美元的驚人大手筆奪下東南亞的獨家6場。”
請問這個數字的消息來源是哪裡?
只要有女性被批评就是厌女?Billie Eilish不是女性吗?我读完比较厌Taylor Swift团队、各国政府和Live Nation之类。不了解全球明星,只是平常看新闻也会看到这位是最近最火的,从她延伸主题不是很正常。
我也认同这篇文章有很强的厌女的嫌疑,文中说的观点其实和Taylor Swift有很大关系吗?任何一个特别出名的艺人都可以吧?
文章的挺有意思,這視角第一次見,Taylor Swift現象也是很值得研究和探討的。
但Taylor Swift本質上跟音樂無關,或者是她的受眾跟音樂不太相關,或許影響娛樂圈生態,但對音樂生態而言,真的影響不大。
最后一张图的文本有个错误,不是密苏根州,是密苏里州堪萨斯城
因为泰勒丝自己就是在搞垄断啊,她让发行变得有趣.jpg
To Kyoujurou :因為Taylor swift 影響力遠超過去男星,並且Taylor Swift 通吃所有資源。
era tours真的是现象级的,未曾设想
好震撼啊,为什么过去那么多炙手可热的男星开演唱会的时候没人来反思反思他们的超火爆演唱会是否给同行乃至整个产业结构造成了破坏?这何尝不是一种“贾玲毁了整个中国电影业”的论调?文章后半段更多的是借Taylor Swift的例子指出超级演唱会共通的消极影响,仿佛是类似于“你知道你吃一块牛排就造成了全球变暖吗?”的那种科普文章。所以这和Taylor Swift有多大关系?
很好的文章,看见不一样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