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從百年一遇到「一年一遇」:紐約大水,住在地下室的他們還沒準備好

政府給災民的颶風週年「紀念品」,仍是倒灌的廁所馬桶水。
2023年9月29日,美國紐約曼哈頓威廉斯堡大橋附近的羅斯福大道上,熱帶風暴奧菲莉亞(Ophelia)帶來暴雨洪水,紐約一名警官在大雨後看著車輛穿過被洪水淹沒的街道。攝:Andrew Kelly/Reuters/達志影像
人類世 國際 美國 極端天氣 氣候與環境 災害 生活方式

兩年前的颶風艾妲(Ida),曾在美國東北部各州帶來破紀錄的降水,並在紐約市導致13人死亡,住在皇后區的華人一家三口也因此在地下室溺亡。在2023年9月上旬,熱帶風暴奧菲莉亞(Ophelia)登陸美國東北部,致使紐約在9月29日再度經歷暴雨浩劫,成為繼颶風艾妲後「最溼的一天」。

紐約州長及紐約市長,都一度宣布紐約市、長島等嚴重受災區域進入緊急狀態(state of emergency),以便當地政府實時監控與響應各地區的災情,派遣救援隊伍,並採取強制措施關閉受災路段及公共交通站點等。紐約市的陸空交通也在當日造成大面積的延誤或癱瘓,數百萬民衆受到山洪影響,而紐約市的多數地區,都被記錄到254毫米以上的日降雨總量。

這一次,紐約的布魯克林區受到雨勢影響嚴重,許多基建設施不完善的地方,成為災難現場。位於展望公園(Prospect Park)入口的交通樞紐大軍團廣場(Grand Army Plaza)地鐵站,洪水如瀑布一般傾瀉、沖下樓梯,仍在上班路上的工作一族別無他法,艱難險阻拾級而上。

一位華人乘客反映,她的通勤路線是從從布魯克林區南部的布萊頓海灘(Brighton Beach)站到皇后區北部的白石(Whitestone),通常搭乘地鐵需要兩個小時。但當日,她最終花上六個多小時才抵達公司。也有華人始終等不到巴士或地鐵,踏上共享單車CitiBike在豪雨中溼行。

布魯克林西南部的班森賀(Bensonhurst)是目前紐約亞裔聚居社區,根據2020年的美國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這裡有約46,000名亞裔住客,其中大部分是華裔。此次暴雨,班森賀也為重災區之一:停在路面的汽車被淹沒到約半個車輪的高度,洪水瞬間通過排氣管道,倒灌進路過此處的巴士內部,乘客們不得不半蹲在車椅上躲水,而車窗外的世界也不容樂觀,街區早已成了水鄉澤國。

這一區一些華人店鋪的地下庫房及居民住宅的地下室,也被洪水倒灌。根據紐約在地華文媒體《世界日報》報道,一名眼鏡店的業者回到店中,發現存儲在地下庫房的眼鏡與電子產品已經泡發數十小時,悉數報廢。業主只能依靠手動潑水,一直潑到「手快要廢掉」。房屋保險公司卻明確表示不會作賠。而三年之前,同一間地下室已因為另一場洪災而導致牆壁發黴,業主不得不花費2萬美元重新裝修。

2021年9月6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工人們正在清理被颶風艾達吹倒的歷史建築卡諾夫斯基商店遺址。攝:Kathleen Flynn/Reuters/達志影像
2021年9月6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工人們正在清理被颶風艾達吹倒的歷史建築卡諾夫斯基商店遺址。攝:Kathleen Flynn/Reuters/達志影像

「極端天氣成為新常態」

2021年9月1日來襲的艾妲颶風,曾在紐約州及紐約市,分別造成17人及13人死亡,其中就有來自中國武漢的冷鴻升一家三口。冷家三人居住在皇后區華人聚集地法拉盛(Flushing)一間地下室,當時因為洪水倒灌全部溺亡。一家人的屍體被發現時,還漂浮在水面之上。

今年這次洪災的降雨量與兩年前的艾妲相當。好在根據紐約州長霍楚(Kathy Hochul)的通報,此次洪災並無導致人員傷亡,公共交通也在翌日基本恢復正常。

不過霍楚也承認,紐約的極端天氣及其導致的洪災,已經成為了「新常態」(New Normal)。而對於老紐約客來說,此番洪水景象事實上也並不陌生。

年過五旬的黃麗在紐約市打工多年,與兩位室友住在位於法拉盛的皇后區植物園附近一棟連體房的地下室。艾妲發生之時,她們家中地下管道的水往外噴,衛生間也開始有水倒灌,她來不及收拾電器及貴重物品直往外奔。

而經過艾妲的「洗禮」與規訓,如今她再遇洪災便不再慌張逃跑,而是撈起衣物與電器先轉放高處。此次暴雨雖未使家中進水,但僅今年月前,其他暴雨也已使家中兩度「泡湯」。

黃女士居住的地下室去年9月進水情況。圖:黃女士提供
黃女士居住的地下室去年9月進水情況。圖:黃女士提供

法拉盛以東、約154街至166街及17大道至30大道的範圍內,曾因就近法拉盛市中心的位置及相對友好的價格,成為華人搶購獨立屋的熱門地段。如今,家中車庫及地下室卻因洪災而頻有進水,住戶們紛紛感「吃不消」,已有約一成房掛起「出售」的標牌,一排排房子前都築起防水高牆。

譚秦2010年在此地買下一棟獨立屋,如今感嘆:「以為是百年難遇,結果是一年一次。」兩年前艾妲來襲時,他第一次遭遇洪災,當時他花費5000美元,請專業的工程公司維修地下室和車庫的牆體以及損壞的建築結構。

但是,在2022年9月,紐約一場暴雨就曾將這個街區的窨井蓋頂起,路面積水一度達到四個台階高。積水順着車道下坡,又衝破譚家車庫大門,直入車庫內部,然後溢入與車庫聯通的地下室。水位最高時達到近180釐米,屋內的鐵門因此變形,牆面也再次被衝裂,地面布滿淤泥、落葉及糞便。譚家收藏了價值數萬美元的古董,也隨之被毀。修葺一新的建築又遭二次破壞。

2022年9月,譚先生地下室再遭洪水侵襲,牆面可見洪災當時的最高水位約180釐米。攝影:Yiyan
2022年9月,譚先生地下室再遭洪水侵襲,牆面可見洪災當時的最高水位約180釐米。攝影:Yiyan

譚秦花了一個月清理現場,扔掉八成家電及傢俱。他給房子加裝了防洪系統:在屋外及行車坡道入口處,他分別安裝了玻璃幕牆及白鋼門,防止路面洪水傾瀉入內。而因為害怕洪水再次造訪破壞,他便再未修復曝露於外的牆體。自那時候起。譚家140多平方米的地下室空置起來。

不久後,譚秦又打通牆體,購買防洪水泵,前後總共花費2.8萬美元。

他的一系列防洪舉措,例如新裝的水泵和房屋外的設備,這次真的有效阻擋了路面洪水涌入,然而,紐約老舊的下水道系統無法第一時間泄洪,湍急的洪水還是倒灌了地下室衛生間,污水從馬桶及浴缸向外溢,水位高達近30釐米。

雪上加霜的是,艾妲颶風過後,保險公司因譚秦並非住在海邊、並無水災險,不予受理他的索賠申請。而當他提出購買相應保險時,保險公司又以他未住在海邊亦不屬於洪災區域,拒絕了要保請求。

艾妲颶風當時,紐約州政府向他支付了1萬多美元的損失賠償,幫助譚家維修地基重置家電。不過自艾妲過後,譚家再因洪災向州政府索償時,州政府便再未處理他的申請。

紐約市政府方面,紐約市主計長辦公室(Office of the New York City Comptroller)在當時援引判案先例,以市政府無需對「異常和過度降雨」造成的損害負責為由,拒絕了包括譚秦在內、民衆關於艾妲的4703宗賠償申請。

「氣候變化說來就來,老百姓住戶很麻煩」面對變得頻繁的極端降雨,譚秦說,「市政府應該管管了,不然沒法活了」。

2023年9月29日,美國紐約,威廉斯堡一條被洪水淹沒的街道。攝:Fatih Aktas/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9月29日,美國紐約,威廉斯堡一條被洪水淹沒的街道。攝:Fatih Aktas/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為何紐約市沒有準備好?」

在譚秦看來,近兩年街區洪災頻發,主要與紐約市建造於上世紀的城市排水系統有關。這個系統一旦遇到連續不斷的強降雨,排水量達不到標準,很容易引發雨水倒灌而返進居民家中。此外,他的街區用水量根據人口提增及普遍的群租與分租現象,也逐年增高以致更不得以排泄。

在紐約的華人社區,面對高昂的租金壓力及生活成本,獨立屋及公寓的分租及非法改造情況十分普遍,獨自一人或僅帶小孩在外打工與生活的新移民,與二房東、類似情況的新移民、或是另一個大家庭分租的情況已經屢見不鮮,有時一家庭的獨立屋,事實上卻有多個家庭在共同生活與用水,有時甚至多達十五六人。

紐約市政府發布的公共文件指出,紐約市排水系統每小時最多處理44.45毫米的降雨總量。但這次暴雨當日,中央公園及皇后區部分地區,都被記錄到每小時近51毫米的降雨總量,布魯克林重災地段,更是接近每小時76毫米——這已經超過了全市總長11909公里地下管道的承水能力。

華人在災後清理家園。攝影:Yiyan
華人在災後清理家園。攝影:Yiyan

紐約市六成排水系統統一輸送雨水及污水至污水處理廠。但當排水量超過處理廠能夠作業的兩倍規模時,剩餘雨水及未經處理的污水,將直接流入本地河流或是運河之中。同時,當水量太多,排水系統就容易堵塞,雨水浸沒街道、滲入地鐵、順流而下進入室內,又從城市各地的住宅和商用地下室的衛生間及下水管道中外溢。

這個老舊的排水系統本就岌岌可危,而最近全球性氣候變化帶來更多的極端降雨,讓它更是難以招架。

根據紐約市氣候變化專家小組(The New York City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在被稱為「雲暴」(cloudbursts)的極端降雨時間裏,排水不良且缺乏足夠雨水基建系統的低窪地區,可能會被引發洪水。而由於氣候變化,未來極端降雨時間的數量及嚴重性都將增加。

這個小組預測,到本世紀末,紐約市可能會經歷比現今多出25%的年降雨總量,日降雨量超25.4毫米的天數也將增加1.5倍。而隨着海平面及地下水位的上升,雨水的排放也將更難,洪水發生的機率就更高了。

過去,紐約州政府及市政府對於洪災的應對,更多關注的是因應極端氣候導致的海平面上升,而非排泄過量的降水,2012年,颶風桑迪(Sandy)重創紐約,奪走43人性命並損毀數萬房屋,後來到位的聯邦援助資金,大部分被用於都市重建及加固海岸線;兩年前的艾妲颶風過後,大紐約都會區老牌非牟利機構區域規劃協會(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能源和環境項目副總裁也表示:「在考慮從陸地邊緣傾瀉進來的水流時,我們做得很好,但在考慮從天而降的雨水時,我們做得不夠好。」

洪災過後,災民將溼衣鋪在馬路邊日曬。攝影:Yiyan
洪災過後,災民將溼衣鋪在馬路邊日曬。攝影:Yiyan

如譚秦、黃麗一般的多次受害者以及環保主義人士,常常呼籲紐約市更新下水道及排水系統,加強抗洪與防洪的能力;也有代表皇后區的華裔國會議員提出,紐約應儘早使用聯邦撥款餘款,並建議市政府考慮回購災區房,幫助受災民衆搬遷並解決住房安全的問題。

在今年5月,紐約市宣布投資350億美元,建設「綠色基建」並擴大下水道的基礎建設。鑑於紐約市有超過七成的土地表面並無吸水能力,如果建造更多的街邊雨水花園、綠色屋頂、可滲透操場、多孔路面等,暴雨在進入下水道前就能夠被吸收,洗手的水又能建造更多的大型下水道儲水池及儲水隧道,也可以防止溢流。同時,紐約市及紐約州政府均在近幾年間,也推出更多政策、預警制度、以及相關法案,多方面防控水災。這些措施包括建立洪水監測項目、打擊違法地下室出租、為低收入地下室住戶提供保護、要求紐約州房東在交易中如實告知房客洪水風險信息等等。

不過正如氣象專家指出,目前,氣候變化的速度要超過這座城市基礎建設可以響應的能力。而紐約市加大排水能力並應對大型極端天氣的行動,仍需要多年的時間。在此之前,住客們只能承受由洪災帶來的生命與財產安全的風險,並在一次次災情中被動學習防災、應災與災後清理。

地下室住戶及商家們,如今已經懂得要將貴重物品收起,將一捆捆沙袋推在地漏排水處,家裏有條件者,則買來抽水機連續作業。9月30日,暴雨翌日,譚秦先用高壓水槍強力沖洗地下室的淤泥,再用海綿吸乾積水,挪動傢俱,打開所有門窗大面積通風。四五天後,譚家的地下室與車庫終於恢復如初。

譚先生整理受災車庫。攝影:Yiyan
譚先生整理受災車庫。攝影:Yiyan

和之前幾次修完即毀的慘狀相比,身經百戰之後,譚家這次體驗到新買的水泵足夠強的效力,終於有信心再請工程公司上門,修復多處損壞牆體及其他被破壞的建築結構。

只是如同某位議員所說,政府給災民的颶風週年「紀念品」,仍是倒灌的廁所馬桶水。在修建高牆鐵門和安裝室內水泵之後,譚家及其他無此條件的低收入地下室住戶們,預計都還將面臨更多從衛生間及地下水管中涌出的污水。

(譚秦、黃麗為化名)

讀者評論 6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洗手的水又能建造更多的大型下水道儲水池及儲水隧道」这句话没看明白,是想说「吸收的水」吗?

  2. 「氣候變化說來就來,老百姓住戶很麻煩」
    科學家過去20年不斷提出警告,只是無人理會,以為不關自己事罷了。

  3. 怎么简体版还是会显示繁体啊

    1. 已修订,感谢指出!

  4. 全文仍為簡體版本呢🙏🏼

    1. 已經修正好,謝謝讀者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