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传媒八周年评论大陆香港台湾深度端对谈

台港中#MeToo对谈(上):#MeToo是否检讨非性的暴力?是所有人的运动吗?

「只有某一种论述(discourse)是普遍被接受的,跨出这个discourse之外,很多是没有办法被接受的。」

2022年7月3日,中国北京,一名女士站在艺术装置后。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2022年7月3日,中国北京,一名女士站在艺术装置后。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端传媒记者符雨欣 发自新加坡

刊登于 2023-08-21

#端对谈#中国#台湾#香港##MeToo

“端对谈”是端传媒新开设的栏目。其实对谈是我们常用的探讨问题的方式,一方面重在“对”,从话题的一端到另一端;一方面重在“跨”,跨地域、跨领域,把断裂的重新放在一起。从这个栏目出发,我们希望让差异冲撞,允许“不能说”的说出来,让相似的找到友邻,让不同的看见彼此。

注:为尊重被指代人的身分认同,文中他/她们/非二元均用ta/ta们指代。

2023年#MeToo运动在台湾的爆发,像在东亚地图上扎扎实实地摁进了一颗大头钉——尽管三十年前台湾已经发生过反性骚扰的校园运动,“性平三法”也已经实施了19年。在台湾本地的脉络里,#MeToo以一种新的讲述方式席卷而来,它也呈现出和中国、韩国等地的差异,更多了一些来自男性的、以及LGBTQ+的维度。

而经过五年#MeToo发展,中国文化圈今年也曾再烧一团火,本地观察者眼中,这一次,女性困境和男性问题之间暴露出巨大的视角差异;团结还是放弃,成为运动策略转变的暗线。受台湾影响,六至八月的香港点燃了针对两名摄影师黄振强Chris Tong和一名导演任侠的指控,但或许还难以用“潮流”来形容。

除了性侵害、性骚扰之外,更多关于两性互动、权力差的霸凌等故事,也出现在这波运动里。一些没有讨论清楚但值得呈现的社会困惑,比如经任侠的例子提出“非直接性骚或性侵害的暴力是否也要纳入到#MeToo中”?运动会否有特定的对象和方式?我们是否只能把改变的希望寄托在制度上?制度的问题是什么?生活中如何改变?

为此我们发起了一次台港中三地在#MeToo运动中深度参与、观察和组织的人士的对谈,从历史、文化、司法等层面,连动公领域与私领域的思考。四位对谈者分别是,台湾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雄妇女新知协会理事陈美华;执业律师、台湾伴侣权益推动联盟常务理事许秀雯;香港岭南大学社会学及社会政策系助理教授黎苑姍;中国#MeToo的推动者和志愿者丝姬(化名)。

对谈分为上下两篇,本篇为上。以下为对谈节录。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