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深度

从美化殖民到国王道歉,荷兰的历史正义如何不止步于“反思”

在荷兰,“去殖民化”不只是学术和文化口号,更是去中心化的、缓慢、多边的社会运动。

2023年7月1日,一名身穿传统服装的黑人带领Ketikoti游行队伍,Ketikoti是纪念1863年苏里南废除奴隶制的日子。摄:Ana Fernandez/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7月1日,一名身穿传统服装的黑人带领Ketikoti游行队伍,Ketikoti是纪念1863年苏里南废除奴隶制的日子。摄:Ana Fernandez/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 王乐之 发自海牙

刊登于 2023-07-10

#殖民主义#荷兰

7月1日,是前荷兰殖民地苏里南(Suriname)和荷属安的列斯群岛(Nederlandse Antillen)的废除奴隶制150周年纪念日。在今年的这一天,国王威廉-亚历山大(Willem-Alexander)第一次面向公众为荷兰王室在历史中纵容奴隶贸易和奴隶制而公开道歉。在这之后,阿姆斯特丹的苏里南裔社群举行了比往年纪念日更隆重的庆祝。在这名为“砸碎锁链”(Ketikoti)的日子里,许多苏里南裔出门时会穿上染得鲜艳的传统服装“Koto”和头巾“Angisa”。不过人们也并没有忘记它们曾经是种植园里方便强迫劳动的工作服和象征奴隶身份的囚服。

直到2024年7月前的一整年,都被荷兰官方指定为了 “奴隶制反思年”(Herdenkingsjaar Slavernijverleden)。为此,内阁通过了两百万欧元的拨款,用于纪念、学术和艺术活动。

不久前,荷兰首相马克吕特(Mark Rutte)已就荷兰另一项历史债务——1945-1949年印尼独立战争发表了声明,承认印尼自1945年起就应为主权国家。此前,荷兰因不承认印尼在1945年时是主权国家,而一直在官方层面上称印尼独立战争为荷兰的“警察行动”。再一年前,同样在苏里南社群的纪念活动上,阿姆斯特丹市长芬姆克·哈尔色玛(Femke Halsema)也就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在贩奴与奴隶制中的角色道过歉。此外,教育与文化部长英格丽·范英尔斯霍芬(Ingrid van Engelshoven)在2020年也表示“荷兰国家财产中不应保留任何历史赃物”。

当然,这些相对正面的官方认罪表态在西方国家中已不少见,如比利时国王在2020年也曾就其当年在刚果的残酷统治和屠杀间接致歉。对于这类道歉,因为其形式主义问题和对受害群体无实惠,从来也都有各类批判的声音。

但荷兰“去殖民化”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个直到最近依然将殖民扩张历史内化为民族精神的国家。在疫情前来过荷兰旅游或生活的外国人不会对“黄金时代”(Dutch Golden Age)或“黄金世纪”(De Gouden Eeuw)这些词感到陌生。17世纪是伦勃朗、斯宾诺莎、德鲁伊特、格劳修斯的时代,是荷兰的“忆昔开元全盛日”。立国于16世纪宗教改革中、在独立战争还没打完时便带着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杀入世界舞台的荷兰,以自己最初的辉煌为 “黄金时代”,并把荷兰逐渐跌下神坛的18世纪视作“白银时代” 。此类 “失乐园”的故事再配合上一些欧洲内部霸权受害者的叙述,诸如被拿破仑和纳粹德国入侵,就变成了荷兰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最佳帮手。两百年来荷兰上到国家博物馆的华丽展厅下到农村小学生的课本,无一不奉行着这一套叙事,被总结为“荷兰史课纲”(Canon van Nederland)。

然而从2019年9月开始,一座接一座博物馆开始撤掉 “黄金时代” 展牌。2020年教育部的课改里也几乎删除了课纲里关于“黄金时代”的所有褒扬骄傲文字,代之以关于殖民掠夺奴隶贸易的教育内容,仅有 “惠更斯——科学的黄金时代” 这一个主题还保留了 “黄金” 二字。在毛里茨宫博物馆,最有名的 “戴珍珠项链的女孩” 旁边展厅现在展出的是创建者毛里茨亲王对巴西的殖民历史。老一辈荷兰人、甚至学者们都纷纷摇头,抱怨审美价值的堕落和几百年传承的终止。笔者一位教授曾列出荷兰 “还没但就快要被去殖民化” 的若干博物馆,劝说 “赶紧去看” 。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