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台北当代2023观察:艺术博览会的吊诡角色,叛逆可能在此发生吗?

当我们在一个场合面对上千作品,聆听各种解说,很容易将所有实验、叛逆、冲突当成已知美感的手段,艺术仿佛成为一个可知的标准

2023年5月12日,第四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

2023年5月12日,第四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摄:陈焯煇/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汪正翔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23-05-16

#台北当代#当代艺术

特约撰稿人 汪正翔 发自台北

汪正翔,台湾当代摄影家,以摄影为媒材,主要探究观念艺术之后,摄影与艺术之关系。 现从事摄影教学、评论与创作。

我常常偷听藏家在说“艺术就是要源自生活”、“这个技法非常的强烈”,“我觉得这背后让人触动”。艺廊跟观众介绍也是如此⋯⋯

第四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刚在周日落幕,身为拍过三届台北当代的摄影师,每次前去拍摄,我基本上都蛮开心的——毕竟可以看到很多书本中的经典大师。但是头几年拍台北当代,我还是有一种身在异地的感觉,或许是因为这些高价的作品跟我的生活阶层距离太遥远了。不只是作品价格问题,还包括人们的衣著。我记得每次要去拍照,我都思考自己到底要怎么穿,才不会看起来像是一个很低阶层的人。

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平常关心的艺术,在这里并不重要,我只是一个庞大体系当中的一个环节,就跟那些在门口举牌引导观众入场的人一样。不过拍到今年,我可以比较平静地看待这一切了。我发现台北当代有一些变化,这或许也可以解释我心境的转变。

2023年5月11日,第四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
2023年5月11日,第四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摄:陈焯𪸩/端传媒

1.观念摄影绝迹

最后能够在艺博出现的,仍然是在画面上直观可以感受张力的作品,而致力于去除作品体验的观念摄影与行为,就几乎在艺术博览会之中绝迹。

第一个感觉是观念艺术、摄影、录像越来越少。我记得2019年第一届台北当代,让从事观念摄影的我觉得我的时代要来了。因为现场非常多前卫的摄影、录像作品,譬如白南准、Thomas Ruff、Andreas Gursky、Thomas Demand等人。还有ㄧ些早期现代主义摄影的经典之作,譬如Robert Mapplethorpe,虽然没有那么观念,但是目睹真迹还是非常的振奋。另外有一些则是针对台湾口味的日本摄影大师,如杉本博司、荒木经惟。

但是到了最近今年这次台北当代,除了Wolfgang Tillmans仍然一支独秀之外,Thomas Ruff的作品变成小小几张。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前卫摄影大师的作品。这并不一定是摄影没有市场的缘故,而是观念艺术摄影没有市场。致使最后能够在艺博出现的,仍然是在画面上直观可以感受张力的作品,而致力于去除作品体验的观念摄影与行为,就几乎在艺术博览会之中绝迹。

2023年5月12日,第四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
2023年5月12日,第四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摄:陈焯𪸩/端传媒

2.绘画仍是主流

相应于行为、录像、装置的减少,就是绘画作品越来越多。作为一个不懂绘画的创作者,我只能提出一些粗略的观察,譬如大艺廊多推出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某种程度不免落入了“僵尸形式”(Zombie Formalism)——一种伪装先锋实则迎合大众的抽象绘画。它的特征就是包含了大众理解的现代艺术风格,譬如极简主义、色域绘画、物派、新表现主义,好像现代绘画的辉煌时代还没有过去。但是相比于他们的前辈,这些作品并没有强烈的意见,因此非常适合放在豪宅的客厅。

小艺廊则偏好坏绘画(bad painting,运用涂鸦技法、素人风格、混合多种材质)或是普普风的绘画。但是它们并没像是后现代艺术那样强调建构的痕迹,使得作品具有一种虚假感(暗示权力的运做)。相反的,这些凌乱的笔触、幼稚的图形仍然让人觉得和谐。至于书本上所描述当代艺术之中具象绘画的复兴,在艺博现场显然看不出来。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