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我的当下,我的未来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刊登于 2023-05-03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xzhang19,回应《异乡人:告别对“乡”的执念,与现实交手

还是能理解作者的感情,比较七年前刚到美国的时候,也经历过一样的边缘感带来的痛苦。中间经历过回国的两年,最后现在来到了德国。

评论里的两方其实都没有错。我们都是从自己的情境出发来看问题的,不同情境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文本的一套自己的系统。不同的系统自然会有不同的诠释。感同身受的人多半是与作者共享一套系统的人,而批评作者太肤浅的人,则是在用另一套系统解读,或者说,是生活着不同的情境里。

不过如果说这七年来我学到了什么,那就是情境和系统一直都在改变。我已摆脱了刚来美国的时候加诸在我身上的那个系统了,而那个改变来自于这七年不断地尝试新的东西和了解新的角度。每一次尝试都会改变一点点。慢慢地我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我了。

所以比起who I am,我现在更关心who I become。一旦确立了becoming的目标,那么归属感就不再是我会考虑的问题。归属感常常是指向过去的经历的,但我必然不属于我的过去,而是属于我的当下和我的未来。回国还是留下不重要,我不会因为留在一个地方就必然成为什么,或者说,回国和留下都仅仅是一个起点,尔后要不停地行动来不断地成为我要成为的人。

2. oldoldbaby,回应《异乡人:告别对“乡”的执念,与现实交手

真正的既得利益者才会毫不犹豫地回中国。对他们来说,国境从来不是能阻挡他们流动自由的障碍。相反恰恰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人还有感情和期待的人,才会挣扎著要不要在政治气氛日益严峻的现实下回国。谁是真正有抱负的青年,我给不出标准答案,但绝对不会是那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的利己主义者。

3. LDQ,回应《异乡人:告别对“乡”的执念,与现实交手

在疫情期间出国留学,对于几种“自由”的得与失也有了切身体会,但是迷茫随之而来,因此对于作者所写的这种心绪不宁的状态深有同感。我觉得这样的心绪不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偏向理想主义的人”心中对于“寻求改变”是否绝望的拉扯。只要“寻求改变”还有一丝希望尚存,那么这种心中的拉扯就会存在。

4. kes,回应《一个跨女的外型焦虑︰我符合社会对性别的期望吗?能成为所追求的女生模样吗?》

男性或女性的预设形象都受到“时代”和“空间”所影响。

我记得中学时读中国历史,清兵入主中原后,实施“留发不留头”,所有男性都要学满人剃头捆辫。后来辛亥革命成功后,又强行将男性的辫子剪去了。至于男性穿裙子的地区也有不少呢,苏格兰、印度、缅甸、不丹……等等,男人也是穿裙子的。

这令我不禁反思,受访者 Yui 所追求的女性形象,其实可能都是“现代”(时)“香港人”(空)对女性的预期型态。

5. QCWM,回应《一个跨女的外型焦虑︰我符合社会对性别的期望吗?能成为所追求的女生模样吗?

顺性别女性之所以能摆脱对外型的执著追求去性别化,是因为我们是顺性别女性。对跨性别女性来说,我们的生理性别本身就已经是一种privilege。顺性别女性和跨性别女性面对的困境也是不一样的,顺性别女性面对的是“要像个女人”的困境,跨性别女性面对的是“不像女人”的困境,我觉得跨性别女性可能要先解决了自己的原生性别带来的困境以后,才有余力考虑“女性应该是什么样的”的问题,让她们一下子跳跃过来有点难为人。

6. yorrsky,回应《一个跨女的外型焦虑︰我符合社会对性别的期望吗?能成为所追求的女生模样吗?

一方面对于社会对男性的期待太固化感到痛苦,另一方面对女性气质的追求,又不断地强化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所谓“pass”更像是希望能够pass成为男性眼中的女性(文中也描述了很多cosplay现场、街上男性的凝视,想被这些男性作为“女性”看待),而比较少见寻求女性群体里的接纳。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跨性别容易和顺性别女性起冲突的一部分原因,两者对于何为女性的想法显然有落差。

7. Maru^^,回应《一个跨女的外型焦虑︰我符合社会对性别的期望吗?能成为所追求的女生模样吗?

别这么想,迎合社会是很难做到的,迎合就是讨厌的人就更难。某些顺性别个体不也泡在新自由主义建构的‘女性’大缸里一边消费,一边自我安慰自己在拥抱womenhood吗。更不要提你对男性的恶很熟悉,却可能对弱势性的恶不熟悉了,他讨厌你可能没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动机。

人类在网络以外的decency还是很不错的。做好自己就好,不必须迎合‘社会’。

8. 自由风,回应《台湾狒狒脱逃事件:网路迷因与全民追缉外,我们“待牠如一只狒狒”了吗?

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很好地总结了现时对待动物政策的问题。从动物园出走的狒狒或许不常见,但从中可以窥见政策、以至整体社会与动物相处时的不足,不利与大自然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这点值得从公共教育中有所讨论。

然而,我无法认同作者后半段的价值判断。共存、共生乃至共好,其实都不能脱离人类中心主义的框架去讨论,否则就会失去意义。从狒狒推展开去,如果不是灵长类动物呢?爬虫类、鱼类以至昆虫,如果我们在探讨如何与它们相处时,脱离了人类利益至上的框架,将动物提升至同等地位,那就无法回避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伤害。

我们保护动物、学习与不同物种相处、将动物纳入长远规划之中,是考虑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甚至是与动物和平共处对维护人类社会的道德与心理健康有所帮助。一旦走进了“物种平等”的误区,不但无助推进动物权益,也经不起各种沙盘推演思想实验的两难局面。虽然听起来好像自相矛盾,但我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才是可以没有包袱地增进动物权益的价值判断。

9. Jack_Huang,回应《“揭秘文心一言,AI时代的智能写作利器”

很有趣的实测报导。内容都在意料之中但是著实幽默好笑,尤其是写给女儿信的那段。 对于中国特色及时事相关产出这一方面,文心一言的幽默能力远胜过chatGPT,如果后者可以作为改变人累文名的人工智慧工具,前者则可以作为当代人必备的讽刺玩具,建议各国各大媒体的新闻脱口秀都聘用文心一言。

10. Cromah,回应《重伤车手细数香港外卖平台压榨操控︰“我想为那些再也不能说话的人鸣冤”

会做精细木工,真的很棒,也应该很有前途。弟弟不要灰心,慢慢恢复身体,应该还会做回喜欢也擅长的工作的。或者也可以考虑计算机上一些辅助设计的工具,如果使用者有很好的三维建模和想像力,是非常有优势的。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