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中美国”的崩塌:新冷战是资本竞争的冲突,无关意识形态?

如果不是习近平执政,而是一个更加自由化的中国政府,是否能够避免中美对抗?

“中美国”的崩塌:新冷战是资本竞争的冲突,无关意识形态?
2018年4月10日,中国北京,一名男子在印上了美国国旗的长凳上查看他的智能手机。

杨山,评论人,国际政治观察者

拜登上台之后的中美关系走向,如今足以说明两国关系的崩坏是系统性的对抗,而非特朗普时代的一时“疯癫”。但时至今日,另一个也许还没有破除的迷思则是:如果不是习近平执政,而是一个更具宽容性质、更加自由化的中国政府,是否中美对抗能够避免?毕竟,终身制和权力的极度集中,如今是许多中国社会问题绕不开的“房间里的大象”。但也因此,许多人对当前中国处境的判断,完全建立在了这样的维度上。

香港出生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孔诰烽(Ho-Fung Hung)在2022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也许能为这个问题提供另一种解答思路。这本题为《帝国冲突:从“中美国”到“新冷战”》(Clash of Empires: From “Chimerica” to the “New Cold War”)的小书并不长篇大论,但对“新冷战”的起源和动力给出了一种颇为令人信服的政治-经济解释。在这一解释中,中美的对抗要追溯到江泽民和胡锦涛时代,而习近平时代无疑扮演了某种加速的作用,但看起来极为不同的统治风格,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中的基本经济互动有任何本质的改变。

“中美国”如何成为可能?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