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深度

15年豆瓣账号永久封禁,被权力黑箱围剿的“涉政言论”纠纷

法院在立案环节就把涉政敏感言论的起诉,即“炸号”纠纷挡在门外。

2015年2月19日,北京烟花盛放时,一名中国保安检查他的智能手机。

2015年2月19日,北京烟花盛放时,一名中国保安检查他的智能手机。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端传媒记者 赵莱 发自新加坡

刊登于 2023-04-10

#政治审查#豆瓣#言论自由

【编者按】2022年3月底,Oran使用15年的豆瓣账号因“涉政言论”被永久封号。多次申诉无果后,同年5月初Oran在朋友帮助下向北京互联网法院起诉豆瓣,要求解封账号。近9个月时间里,他们不断碰壁,直到在另一个城市以“脱敏”后的案由立案成功,但最后的结果依然是意料之中的败诉。

这段诉讼经历告诉所有曾“天真”地以为,言论自由这一宪法权利能倚靠修改案由等“曲线救国”方式获得司法救济的人一个残酷现实:涉及政治敏感的炸号起诉,在司法系统的入口就已被故意拦截。

Oran的豆瓣账号被“炸”了。这是今年30岁的她用得最久的社交媒体账户,有15年。看到页面提示信息时,Oran说:“我的大脑就像我的账号一样空白。它没了,所以我也就空白了。”“炸号”发生在2022年3月30日,疫情正在中国多个城市爆发,封控和次生灾害轮番上演。

“炸号”是中国大陆网民描述自己网络账号被突然封停时的用词。一旦被炸号,社交媒体上的所有痕迹都会被抹去。Oran的豆瓣登入页面里只留下一个名字和一小段提示账号已被封禁的字,即使是她曾经留下的细小痕迹,比如对某个豆友的留言回复,所有都变成了“内容不可见”五个字。

Oran决定起诉,她想要回自己的账号。从发现炸号到决定起诉再到立案,最后到开庭和宣判,整个过程将近1年时间。Oran败诉了。2023年2月初,她收到判决书。和一直在帮自己的律师朋友一样,谁都没有感到意外。但对她来说,失去几乎每天使用并且连续使用15年的社交媒体账户,Oran的自我从此缺了一半。

用豆瓣的15年里,她从未想过自己会被炸号。Oran早就感知到国内舆论环境的大幅收紧,也眼见着豆瓣紧跟形势对自己进行适应性改造。她认为自己是能摸得准一些规律的,但还是因言获“罪”。在疫情封控期间,她在豆瓣上对政策发表批评意见,尤其是暗示了对最高领导人的意见,被豆瓣判定为“发布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管理规定的内容”,因此账户永久停用。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