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国际深度

美国对华芯片管制全解析:制裁范围前所未见,中国半导体行业被“冷冻”的危机

在战略层面,新规释放出来的最重要信号,是美国已经在为某种中美高强度、正面对抗的局面做准备——很有可能是新的台海危机。

2022年3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出席活动支持通过法案促进本地晶片制造业。

2022年3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出席活动支持通过法案促进本地晶片制造业。摄:Patrick Semansky/AP/达志影像

杨路

刊登于 2022-10-31

#中美关系#半导体#中美冷战#芯片危机#评论

2022年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发布了一系列出口管制新规及针对中国的制裁(以下简称“十月七日新规”)。这份139页的复杂法规文件公布时间,恰好是中国大陆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市场和企业大部分处于休假状态,各党政机关又忙于准备即将到来的中共二十大,因此在起初的几天里,市场、业界、政府,以及各类分析机构,大部分处于手忙脚乱的状态——投资人给投过的所有企业挨个打电话,律所连续加班,政府“紧急调研”,同行之间互相打探。免不了的,各种误传误报、错误解读、耸人听闻,还有小道消息夹杂其中。

如今半个多月过去,我们终于有时间在事实基础上解读这一重大变化,而结论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非常严重”。十月七日新规是美国出口管制在冷战之后的最大幅度调整,打破了一系列延续了几十年的规则和假设,其目标之明确、制裁范围之广、打击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将此轮制裁放在中美关系的大趋势下看,会发现两个国家发生正面冲突的可能性正在快速上升。

里程碑的“卡脖子”事件

十月七日新规的核心假设和逻辑可以这样归纳:中美已经进入零和竞争,此涨便是彼消。与此同时,中国军力取得长足进步的领域,如高超音速武器和核力量研发,都高度依赖超级计算机的支持。而超级计算机,又高度依赖高算力芯片和先进制程制造技术。在这两个关键节点上美国可以通过出口管制工具,完全卡住中国的脖子。因此,美国的战略逻辑是,如果要维持甚至扩大当前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力量优势,严厉管控超级计算机和先进制程制造,是一个最为“四两拨千斤”的政策选择。

上述因果逻辑归纳起来貌似简单,但从其政策细节来看,这一套推理和研判经历了相当长的跨部门协调,是一项巨大的政策作业。从半导体到超算,再到军事应用,这是一个很长的链条。这上面有很多的潜在“卡点”,美国有压倒性控制力的地方也不少,但还需要考虑到对于美资企业、美国盟友企业的业务冲击(冲击太大会产生政治阻力),以及政策推行和执法的成本问题,以及如何平衡各个部门和利益团体的诉求。因此,虽然今年下半年以来关于“美国在憋出口管制大招”的传闻不绝于耳,我相信这套组合拳很有可能在拜登政府上台之初,就已经开始作为一项“长远政策”来考虑,并不是什么临时的急就章或者政治上的心血来潮。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