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國際深度

「中國行動計劃」的終結:那些恐懼的學者與被製造的焦慮

雖然表面上已中止,但「中國行動計劃」在四年多的時間裏造成了了巨大的寒蟬效應,美國高校當前正在開展廣泛的安全「自查」。

2021年11月1日,美國和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唐人街,燈柱上飄揚著中美兩國國旗。

2021年11月1日,美國和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唐人街,燈柱上飄揚著中美兩國國旗。攝:Brian Snyder/Reuters/達志影像

刊登於 2022-03-15

#中美关系#中美冷戰#學術自由#中美科技競爭#楊路#評論

今年二月底,美國司法部宣布中止「中國行動計劃」。過去的四年裏,廣泛的焦慮與恐懼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美國華人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中蔓延。有人的職業生涯受到毀滅性打擊,有人因為難以承擔高昂的出庭律師費而選擇認罪,有人選擇離開美國。

如果你是華人並在美國高校工作,那麼你一定聽說過FBI的「中國行動計劃」,並且認識一兩個人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這個計劃的影響。「我能回(中)國嗎?」, 「如果FBI來找我應該怎麼辦?」,「怎麼樣才能知道我的研究項目有沒有問題?」,許多象牙塔裏的朋友在問,普通人離地緣政治的距離從沒有如此之近。

 2009年5月13日,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大學研究生在體育場畢業時的剪影。
2009年5月13日,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大學研究生在體育場畢業時的剪影。攝:Joshua Lott/Getty Images

「中國行動計劃」是個大口袋

在起訴材料中,檢方常常有意無意地突出「被告會說中文」、「在中國有家庭」這樣的信息,暗指被告(往往是華裔美國公民)並不忠於美國。

2018年3月發布的美國「301調查」結果,認定中國實行了通過「不合理的」(unreasonable)對外投資政策和網絡入侵行動獲取美國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同年6月,白宮貿易與製造業政策辦公室發布報告,指出中國正通過一系列的產業政策獲取、控制新興技術,以佔領未來經濟制高點。在這一個階段大量出台的美國官方戰略評估、智庫研究,以及國會報告,都普遍將中國在高科技,特別是新興科技領域的快速發展視為對美國的重大(甚至是最大)戰略威脅。

2018年11月,美國司法部高調宣布正式成立「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按照時任司法部長,川普一度的御前紅人(後慘遭拋棄)Jeff Sessions的說法,「中國間諜行動不僅僅針對傳統的國防和情報機構,還在進入實驗室和大學」。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