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深度

中国认同在台湾还有市场吗?都是“台独教育”惹的祸?

中国认同在台湾,真的还有市场吗?如果有,是谁还抱持中国认同?

2016年5月14日,台北,一个台独组织的成员手持旗帜站在一群亲中国支持者内。

2016年5月14日,台北,一个台独组织的成员手持旗帜站在一群亲中国支持者内。摄:Tyrone Siu/Reuters/达志影像

刊登于 2022-09-26

#数说台湾#国族认同#天然独#中国#台湾#谢达文#评论

日前,台湾艺人杨丞琳在中国综艺节目,宣称自己虽然长在台北,但自认是“广东人”,引起网路议论;更长期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于台湾也宣称是血浓于水,同属一个民族;许多读者可能也知道,早期台湾在中国国民党统治下,长年实行“爱国教育”,教育人们要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但这也已经是数十年前的事了,因此也让人好奇,这对近代台湾是否还有残余的影响?

而这些当今现象与历史发展,都共同指向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认同在台湾,真的还有市场吗?如果有,是谁还抱持中国认同?此外,这20年以来,中国认同在台湾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是持平、成长还是萎缩?变化趋势有没有族群跟世代的差异?

我利用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实际的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以下三个重要的现象:

  1. 在今日的台湾,中国认同非常小众,人数只有两成出头,其中,“第一、二代外省人”更有可能抱持中国认同(外省人指“战后从中国迁徙来台湾”的移民及其后代,约占台湾人口一成);

  2. 中国认同在这20年来大幅萎缩,从原先将近半数,下降到今日的两成;而且中国认同的萎缩,并不如一些人所宣称的只是近年来(比如318占领立院行动蔡英文当选后)的现象,也不都是由年轻世代(所谓“天然独世代”,或者中共口中受所谓“台独教育”的一代)驱动;相反地,中国认同的萎缩,在2000至2010年之间就已经相当明显,尤其对70年代出生的人更是如此;

  3. “外省人”虽然更容易抱持中国认同,不过,在这20年间,不同世代的外省人,中国认同也与台湾全体潮流一起下降。

2021年11月10日,基隆,年轻人在街上聊天。
2021年11月10日,基隆,年轻人在街上聊天。摄:陈焯𪸩/端传媒

“小众”的中国认同

虽然中国方面可能希望台湾艺人、商人,能多表达对“祖国”的认同,但这在今日的台湾,其实是一个非常小众的认同──换言之,即使杨丞琳等人是真心认同中国,也不代表台湾真实的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使用的是台湾中研院2000、2010、2020三个年度的调查(调查对象为台湾社会18岁以上的民众),在这些调查中,都问了人们同一个问题:“下面有好几种对自己的称呼,请问您觉得哪一项对您最适合?”,选项包含:“我是台湾人”、“我是中国人”、“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以及“其他”。

在本文的分析中,只有第一个选项(纯粹的台湾认同)视为没有中国认同,另外三个选项,因为有自认为中国人,所以都算做有中国认同。(至于回答“其他”,比如说自己是“地球人”或“亚洲人”,则被排除在这次的分析之外。)

先从最近的2020年度调查结果来看。首先,我们发现,抱持中国认同的比率,只有22.14%,在社会中属于少数,是一个“小众”的认同。

而这个“小众”的面貌是什么呢?换言之,是什么样的人会抱持中国认同?

我们将族群背景和出生世代放入分析后发现(技术性方法详附注)如下图所示,中国认同基本上集中于所谓的第一和第二代外省人,也就是第一批随中国国民党撤退来台的移民,以及他们的儿女。

统计模型显示,一直到今天的台湾,在1970年前出生的外省人,有七成左右的机率,还会抱持著某个版本的中国认同(不论是否同时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相比之下,同龄的其他“本省族群”(祖先在战前即在台湾的族群,包含讲普遍称为“台语”的本省闽南/河洛人,约占人口四分之三,还有本省客家人,约占人口一成,以及各原住民族群,约占人口2%),抱持此认同的机率都在两成上下而已。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