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两次北京奥运改变命运的钢厂,和它的百年复兴梦

它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是国家意志的产物。
2021年12月7日,中国首都北京,改造成冬季奥运会大跳台项目比赛场地的首钢旧址。
大陆 体育

6月,在首钢园负责商场招商的娄泽终于复工了。

具有103年历史的中国领军钢铁企业——首都钢铁集团(下称“首钢”),曾为了保证2008北京夏季奥运会的空气质量而迁出京城;14年后,其老园区又成为冬奥会比赛场地。

因冬奥会的举办,娄泽停工3个月。他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谷爱凌和苏翊鸣的夺金赛况,同时不忘借此宣传商铺招租。冬奥会结束后的3月下旬娄泽才复工,不久后又因疫情胶着,于5月13日起停工,直到6月初。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评论区 6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1. YesJV關心的是另外一個話題了,國企改革啟示錄,分析體制弊病是另外一個東西,權力在企業經營中的份量,離不開派系人事博弈、高層佈局以及業績沈浮。本文聚焦是對現代性的追尋,可能沒人耐著性子讀下去

  2. 同意樓下YesJV所言,浪費了這題材。

  3. 因为自己是河北人,所以重点看了首钢搬迁曹妃甸的一段。
    我对这件事是有一些个人情感的。首钢搬迁曹妃甸发生在我上高中期间。当时高三的地理涉及到环境保护问题,首钢搬迁自然也是必须要分析的案例之一。本来就不喜欢地理的我,听到老师说“首钢搬迁曹妃甸有效解决了北京的污染问题”时,逆反心理就更强了。我不是唐山人,从小到大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河北人”的身份认同,但那个时候我强烈地为我的家乡感到不平:别人不愿要的、认为不好的东西,我们接手了,而年轻一代还要接受“这是恩惠、这是机遇”的观点,这公平吗?的确,地方觉得这是块肥肉,可以促进当地就业,但教材是统一编写的,也要教孩子牺牲自己成全北京吗?
    很有趣的是,作者着笔的重点不是“污染转移”,而是“京籍员工”的选择和选择后的身份认同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奢侈”的问题。包括这两年所谓的雄安新区建设,无论河北人还是北京人,大概都有一种默契:从河北到北京,是往上走,从北京到河北是“外派”,甚至可以说是“流放”。因为户籍不同,待遇就不一样,在这个不等式里,京籍永远是站在优势一方的。换言之,北京人可以选择生活上、文化上尝试去做“河北人”,可能最多学学唐山话、接受当地的饮食习惯罢了(当然曹妃甸当年那个状况员工估计也没有融入当地生活的机会)。但河北人无论是心态还是资源,都很难成为“北京人”,光是那一纸户口,就不知道能难倒多少人。
    所谓的“千年大计”雄安新区落地大概也五六年了,当年所谓的文化产业和高校迁到保定似乎依然没有动静,只是当地房价翻了好几个筋斗。说是共同发展,可是除了放在一起的名字,我看不到任何河北与北京(甚至天津)平起平坐的可能。就像当年首钢搬迁一样,把河北当做北京的粮库和厕纸,这样的政策我真的不能接受。
    PS:2021年春节期间,北京一度空气污染爆表,当时一条短讯说,是因为保定农村地区非法燃放烟花炮竹。短讯我找不到了,但是网上有很多把“京津冀”污染放在一起说,然后归因于“河北企业”非法生产的。保定方的炮能不能污染整个京津冀先不说,一边把自己的污染搞到周边去,一边又抱怨别人冒的烟进了自己家门,是不是有点自己打自己的脸?

  4. 因为工作原因,和首钢多多少少有些间接关系,身边的一些同事也都发迹于首钢派系,所以在端推送文章链接时,其实是抱有很强烈的猎奇心态的,期望可以看到一些对于中国式庞大体制型国有企业的弊病深层剖析,可惜最后并没有。一开始简单梳理历史,而后有些中国式个人膜拜口吻的讲述老书记的故事,最后又在借冬奥和疫情的议题,仓促的引出一些众所周知的事情来收尾。或许单凭国家意志的产物来作为文章主线索,会有些单薄吧。首钢对于北京甚至全中国的政经模式以及体制弊病所在,都极有代表意义和分析厚度,或许此文的笔者们只是希望用不太繁缛的篇幅讲述最直击重点的主题吧。但就个人视角而言,这确实是浪费了一个再好不过的案例。

  5. 非常無聊的文章。內地文宣的視角和理解力,既無重點也無條理。將鋼厰歷史推到北洋和日佔時期,與內地各大學編造校史如出一轍。那些大學實為1958年建校,但皆自稱有百年歷史[1]。首都鋼厰同北洋時的龍門鋼厰,除了厰址再無聯係。這也同很多大學偽造校史的做法相同[1]。
    [1] https://news.creaders.net/china/2021/11/13/2419307.html

  6. 把首钢历史从古至今层层剥茧,娓娓道来,写的真的很好!感觉是三联级别的文章能在端上看到,真的很满意~
    另,文中多处写错「陆宗舆(繁体为陸宗輿)」为「陆宗与(繁体为陸宗與)」有些可惜,希望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