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深度

后米兔时代,大陆高校的反性骚扰困局

“最初吃螃蟹的高校,压力蛮大的。”有学者透露,“米兔前就有学校尝试(反性骚扰),但在米兔之后不能做了,怕引起关注。”

2021年12月18日,上海 ,一名学生在大学图书馆为考试做准备。

2021年12月18日,上海 ,一名学生在大学图书馆为考试做准备。摄:Chen Yiyang/VCG via Getty Images

端传媒实习记者 钟决 覃思 发自新加坡

刊登于 2022-08-05

#师德师风#me too#高校#性骚扰

2022年7月10日,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一名女研究生在校内匿名社交平台“P大树洞”上发表万字长文,指控北大教授洪某某数次对其进行猥亵,该文引爆舆论。

北大医学部性骚扰事件曝光后不久,7月12日,复旦大学教师朱小略被曝性骚扰多名女生,包含多名受害者经历的证据帖在网络上流传。文章指出,该教师的性骚扰行为已持续数年,且涉及北大与复旦。

7月初亦有中山大学学生发文指控法学院教授杨彪对其实施性暴力。今年早些时候,南开大学三名教师被不同受害者分别实名举报,引起广泛关注。

发端于2018年的中国大陆米兔运动已过去四年,曾席卷教育界、公益圈、媒体圈的反性骚扰运动,最终在官方打压下逐渐落幕。作为回应,2018年中国教育部先后出台多部文件,但仅对高校防性骚扰提出原则性要求和指导性意见。四年过去,夹缝中高校性骚扰事件仍不时曝光于网络,高校防性骚扰制度却依旧一片空白。在性别议题空间不断被压缩的后米兔时代,高校防性骚扰制度建立的阻碍究竟何在?普通人推动高校反性骚扰还有多少行动空间?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