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深度

被处分的彩虹:失落的,接力的

“彩虹像是暗号……我们不需要更多交流就能确认对方是安全的,有互通语言的人。”

2019年6月15日,上海,参与者参加了一埸LGBT的派对。

2019年6月15日,上海,参与者参加了一埸LGBT的派对。摄:Aly Song/Reuters/达志影像

端传媒记者 易小艾 陈姝玥 实习记者 蒙卡 发自新加坡

刊登于 2022-07-25

#彩虹旗#清华大学#同志平权#性别平权#LGBTQIA

7月18日,清华大学因放置彩虹旗对学生给予处分的事件,引发社会关注。5月14日,两名学生在校内超市留言墙桌子上放置了10面彩虹旗,当日即遭约谈,甚至被校方威胁「可能影响毕业」。6月底,二人收到拟处分告知书,称其未经批准擅自发放宣传品。7月,两位同学将书面申辩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中,引发关注。

2006年,中国大陆第一个高校彩虹小组在中山大学成立。2013年至2018年,性别学生社团经历了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发展,同时自2014起,又遭遇着社会整体包容度的下降和校方手段愈发严苛的管控。2019年发布的《中国高校LGBT社团调研》中,参与调研的50个社团,有28个面对着较不友善或极不友善的校方态度。

2021年7月,线下空间逐步压缩至线上的高校性别小组,又经历了集体失声,20多个社团账号一夜间消失。一年后,象征骄傲和包容的「彩虹」再次因被处分而引发关注。

在逼仄的生存环境和一次次集体创伤下,端传媒再次访问不同时间段的高校彩虹小组成员,他们有人深陷无力感,有人想选择逃避,有人将「彩虹」佩戴在身上成为日常,在彩虹意象的象征,过去活动里那些或振奋、或浪漫、或与学校百般周璇的故事,以及行动的传承和接力中,我们试图还原一些关于「无力」与「动力」的碎片。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