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A获奖报道SOPA得奖报道广场

端传媒获亚洲出版业协会“2022卓越新闻奖”五项大奖

“2022年卓越新闻奖”揭晓,端传媒获“卓越女性议题报道奖”、“卓越艺术及文化报道奖”及“卓越突发新闻奖”等五项大奖。

黄耀明在2020年达明演唱会。

黄耀明在2020年达明演唱会。摄:林振东/端传媒

端传媒

刊登于 2022-06-16

#SOPA#SOPA获奖报导

亚洲出版协会(SOPA)“2022年卓越新闻奖”今日(6月16日)揭晓。

早前获十项提名的端传媒最终摘获“卓越女性议题报道奖”、“卓越专题特写奖”、“卓越科技报道奖”、“卓越艺术及文化报道奖”及“卓越突发新闻奖”五项大奖。

亚洲出版业协会“卓越新闻奖”至今踏入第二十四届,该奖为表彰亚太地区内杂志、通讯社及网络出版刊物中的杰出代表而设,涵盖共20个奖项类别,被视为区内出版业界最负盛名的奖项。

端传媒今年获奖名单如下:

另外,The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Collective 凭“Oceans Inc.”获区域组别的“Carlos Tejada 卓越调查报道奖”金奖以及 “卓越环境报道奖”金奖。

“Oceans Inc.”系列报道由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Collective(ERC)与来自十数个不同国家媒体的编辑、记者通力合作完成。端传媒的编辑与记者也参与了此次跨境报道。

得奖作品介绍

中国独立调查记者、女权行动者黄雪琴。
中国独立调查记者、女权行动者黄雪琴。

《黄雪琴:“哪有记者不发声”》

2021年6月,黄雪琴采写的“女性抗争者李翘楚”获得SOPA“卓越女性议题报道奖”金奖,彼时,李翘楚已遭刑事拘留,羁押在临沂市看守所的监管医院。短短3个月后,黄雪琴被广州警方抓捕。作为一个坚持记录中国人权议题的独立记者,黄雪琴却步入了和采访对象相同的命运。本文记者细致采访了黄雪琴及其亲友,记录了黄雪琴记者生涯的成长、转折和焠炼。

得奖记者旺旺:去年得这个奖的正是这篇报道的主人公黄雪琴,她在2021年9月19日被广州警方抓捕,至今未归,而她犯下的“罪行”也不过是因为“哪有记者不发声”这样在这个时代看似有些天真的信念。世界加速坠落,而我们“亲身经历了,见证了,就不能假装无知,不能放弃记录⋯仅剩的一丝真实和亮光,绝对不能拱手相让。”

《“我没有强奸女同学”- 79岁教师46年申诉路》

1966年,在江西乡村一所小学教书的汪康夫因“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出狱后,他写信给当年“检举”自己的一些女学生,询问她们为何要控告自己“强奸”,到底发生了什么?没过多久,他收到几封回信,并吃惊地发现,当年的一些“受害人”甚至不知道这个案子。

为了洗清冤屈,汪康夫持续申诉46年,他的案件在中国大陆得到大量媒体报道,人们在案件中发现了重重疑点。端传媒寻访汪康夫的家乡,采访到汪康夫本人、妻子、子女,当年的学生,现在的同事和村民,翻阅大量卷宗,用细腻、克制的笔触,大量细节、史料和对白,还原了整个案件及一个关键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1963年由毛泽东在中国农村推行的政治运动,造成大量人员的非正常死亡,产生大量冤假错案。一个为完成政治任务而炮制的案件,就这样改写了汪康夫的一生。

2021年底,汪康夫病重入院,他请女儿帮忙发了一条微博:漫长的申诉,至今还是等待,何时才能盼来光明?恳请最高人民检察院加快办理进度,我已等不起。截至今天,汪康夫仍未得到他想要的清白。

《健康码一周年:被保护的和被囚禁的》

“我们可能正在平静地度过一个历史性的奇点时刻。”科技媒体钛媒体总编刘湘明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健康码的推出或许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时刻,“人和信息不再是原来分离的状态,正在融为一体。”在全球大流行进入第三年之际回看这句话,令人百感交集。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个行走的二维码,健康码亦逐步异化成管治的工具,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政府的管制思维与民众对自由、安全、隐私等一系列权利的认知。

这篇报道爬梳了健康码的研发、迭代历程,揭示了这一系统运作的原理,并透过前述内容,展示了该系统与政府治理是如何磨合并相互影响的。透过对科技原理扎实、清晰的解释,帮助读者真正全面理解这一“奇点时刻”的发生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追问由此产生的重要问题:健康码的数据隐私和安全该由谁来保护?让渡隐私等权利给公共管理机构以寻求保护,真的是唯一解法么?当治理逻辑凌驾于技术逻辑,谁来为由此产生的具体困境买单?当健康码成为“良民证”,数字标签已超越人本身,被时代遗弃的“数字难民”将何去何从?我们的生活、作为人的主体性与自由,还将在这个系统中发生哪些异化?

得奖记者门悦悦:技术早已与其他力量结合,形塑着当下的世界。很难说它会把我们带入什么方向,这种未知中,有兴奋,有困顿,还有愤怒。但我依旧欢欣这股力量的到来,期待它叙述一些新故事。也希望记录下这些节点,以及与它互动的每个人。

何韵诗。
何韵诗。

《明哥、阿诗、MLA:香港违禁歌手,和他们的中国粉丝》

香港在反修例运动后进入国安法时代,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言论审查推向更进一步的极端严苛,香港明星黄耀明、何韵诗、My Little Airport因反修例运动中的态度遭遇大陆全面封杀,作品下架,其大陆粉丝称自己的偶像为“404歌手”。本篇深入报道了“404歌手”的大陆粉丝们的“奇异”日常状态:炸群、炸号、组团来香港听偶像演唱会、被审查,但尽管如此,什么原因令他们继续热爱自己被封杀的偶像。作品访问细致,兼顾中港视角,从一个小众群体的生存状态与内心,看到时代中交流被阻碍、封杀的内在层次。

得奖记者孙小椒:感谢我的受访者,帮助我找到受访者的联络人,和指引我的编辑。与这篇微不足道的文章相比,更值得被记住的是那些生长在时代夹缝中的爱。能够得到你们的信任,记录你们的故事,是我的荣幸。

2021年6月23日,数百人到苹果日报大楼外声援,《苹果日报》员工在大楼内挥动手机灯回应。
2021年6月23日,数百人到苹果日报大楼外声援,《苹果日报》员工在大楼内挥动手机灯回应。

《最后一夜,像有双手捂著你嘴巴:记者、读者、卖报人告别《苹果》》

《苹果日报》是香港最重要的传媒之一,曾出版多篇独家报道,亦培育了众多专业记者。经过2019年的反修例运动,《苹果》不仅是一间敢于批评权贵、以第四权监察政府的报章,更是香港新闻自由的的象征。然而,这份屹立逾四份一世纪的报章,在《港区国安法》之下,成了第一家倒下的媒体。

2021年6月17日,警方以国安法罪名拘捕5名《苹果》高层;不足一星期,公司壹传媒以安全及人手为由,宣布将于6月24日出版最后一份报纸,《苹果》和《壹周刊》网站、YouTube频道、脸书专页等,亦将无法访问。取缔《苹果日报》的风声早已出现,但一切仍来得太快。

端传媒记者在这最后一夜,迅速访问两名《苹果日报》记者、两名读者及一名卖报人,图以较全面的角度呈视《苹果日报》最后的面貌,最终赶在6月24日清晨刊出。报道不仅还原了《苹果日报》记者们当天的经历,回顾他们作为《苹果》人的初衷与骄傲,以及面对停刊的失落;亦透过采访《苹果》多年忠实读者及报贩,以一个较特独特的角度呈现《苹果》对香港整体的影响力及重要性。

得奖记者之一李慧筠:几乎所有受访的新闻工作者都曾经说过:“记者从来不希望成为新闻主角。”

反修例运动过后,香港新闻界经历前所未有的动荡——新闻工作者因查册被判有罪,有的被拘捕并还柙狱中;媒体撤换管理层,甚至接连倒下。“香港传媒变局”系列从2020年底始追踪新闻界的漩涡,包括“有线中国组”总辞、资深记者蔡玉玲被判罪成、港台《铿锵集》团队瓦解、《苹果日报》与《立场新闻》倒闭等事件,不仅希望为读者爬梳事件,亦试图在风暴里探索何为新闻自由。在当下香港,昔日的同业、报道和讨论逐渐散佚,专题系列尽可能捕捉这些重要的声音。

现在的我们或许更能理解,新闻奖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名次,更在于把得奖的议题推得更远,触及更多的记忆,引发更深的讨论。在此借用专题系列的简介为结语:“这些纪录仿若是香港新闻工作者集体书写的情书——怀著新闻理想的人们,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仍希望为他人带来疑问,激发思考、创造意义。”

***

我们坚持认真做新闻,请支持我们继续走下去

付费支持我们,撑起一片更广阔的自由空间

订阅读者通讯,当周新闻导读直达邮箱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