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人人自危的时代”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22-03-01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一页,回应《院舍老人的寒冬:无准备、缺支援,爆疫安老院正在艰难自救

GOD,让安老院老人迅速接种疫苗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一旦中招只能听天由命。现在大量人力物力全浪费在封,检测,隔离,实际指向的都是保护还未感染的人群,而被感染群体迅速有“我们”变成“他们”,变成可怕的疫情传染源,首要任务不是救治而是防止他去扩散。 clever enough 才能想出这种防疫策略。

虽然现在已经太晚,但是放过那些感染了等于感冒一次的青壮年健康群体,他们自己能买必理痛。保护好老人尽可能少的暴露以及抓紧种疫苗,能挽救一个算一个。否则感染的老人越来越多,就算送去隔离(设施条件够吗)也等于是让老人家暴露在巨大风险中。就算covid不致命,身体弱的老人暴露在寒风当中,担惊受怕被折腾,对健康也是巨大的打击。

简直不敢相信现在香港在发生什么,所有人都知道问题在哪里,所有人都当没看见。实际上最直接承担后果的,不是耽误了点时间和便利的轻症无症状的大部分,不是被伤害的经济和流失的人才,不是某些投机人士的乌纱帽,是整个社会最脆弱的老年人。

2. 林占,回应《一场“人道灾难”:医疗系统崩溃之下,五名前线医护的呐喊

遥想2018年尚未有疫情前,香港每年的冬季流感高峰期都是把急症室挤爆。那时我还天真的跟我的上司护士长说:“但医管局说已经请了临时人手支援,应该还可以吧。”护士长的回应我到现在还能记住:“那些只是拖油樽(不是说他们的能力不足,而是在流感十万火急时还要教他们病房运作),等他们上手的时候流感高峰期早就过了。”

香港的医疗系统长期处于超负荷的水平,不是没有人知道,也不是没有人关心,可是政府一直视而不见。在我们还在念小学(国小)的时候,教科书已经在写香港的人口老化,到现在差不多已经二十年,香港从来都没有为此而作准备。人口老化为医疗体系带来的沉重压力,一直依靠公营体系内的医护人员和研究人员来维持,说了十年以上的公私营分流完全空白一片。医管局结构庞大,对改革的反应像个老人一样步履阑珊,要依靠他们不如求神拜佛。

但最令人气愤的是,香港不是第一次受肺炎侵袭。omicron 是第五波,第一波的时候人们对2003 SARS的记忆尚在,三番四次追问医疗状备是否足够,医院是不是准备好有爆发时的应对,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作为曾经被SARS伤害最深的地方之一,为此而已经作好了法例上和服务上的准备,上两个问题竟然都是否定。从有肺炎开始,超负荷的公共医疗根本没法配合,在omicron 的传染力前终于筋疲力尽。

作为半个公共医疗体制内的人,我也认为“爆煲”可能并不是真的一件坏事。想到过去两年公共医疗是如此的尽心尽力,却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非到爆炸一刻才得到小恩小惠。It's a shame.

3.bbbbbb,回应《一场“人道灾难”:医疗系统崩溃之下,五名前线医护的呐喊

这个建议说到点子上了,但在最高指示下一定不可能实现。现在是政治凌驾于科学之上,实事求是的精神都没有了。总是想着要集中控制疫情,快速检测阳性后还要pcr,还要等医管局确诊,时间都这么耽误了,还出了很多荒诞的事,比如医管局确诊的时候人都好了,还要拉去检测或者隔离走一遍流程。

应该把决策分散给当事人,鼓励快速检测,阳性就自我居家加药物控制,急症999,只隔离高危群体。香港家小,很多会传染给家人,但这也没有办法,只能等隔离设施建好缓解。但现阶段显然还有可做的。

医生M认为,最理想的分流是市民出现病征、有需要才检测;轻症者、无征状者自己透过药房和各大信息,居家自理,腾出社区隔离设施的人手;临时医院和亚博再增设医疗设备,协助中症或重症者,以及老人的复康疗程,让医院专注处理棘手重症。

这甚至不是共存还是清零的问题。怎么控制指数爆发,当然应该是能检尽检快检(快速检测),居家隔离,有病证的人在发病之初病毒传染性高的时候就快检阳性,不要出去走动,把指数压下来。等到后面隔离设施建好,有余力了,再pcr,再隔离新症,再追求清零。现在是快检阳性后还得折腾人pcr,等被记录,等确诊通知,等指引。前面传染力强的几天到处跑,挤兑医疗系统;后面都好了还得去检测,去隔离。而且政府让人隔离那么长时间,却没有任何support,吃的用的政府能送吗?不能做到,就没有资格让人做这件事。

4. danger38,回应《“被自愿出院”和“被提早结束隔离令”—— 政策夹缝中的确诊者

不论共存或是清零,抗疫政策必须: 1.不可拖垮医疗体制 2. 尽量避免死亡个案。

经验在外国一早预言,香港赚了几个月仍然处理得一败涂地,眼见检测中心爆煲,市民群聚排队4-5小时增加感染风险;急症室爆煲病人户外卷缩呻吟。检测中心不胜负荷为何不改成快速测试?医院沦陷为何不改为居家隔离?一向顾虑周全,以效率称著香港政府为何毫无应对,后知后觉?

因为如果政府一早制定应对措施预计大量病人感染,就会扣上与病毒共存帽子,违反国家清零政策,政治上不正确,甚至如立法会议员何君尧所讲:鼓吹与病毒共存就是违反国安法。当抗疫上升至意识型态问题,政府官僚自然少做少错,引发香港今日悲剧。

香港政府上任以来,推行的措施越来越失去市民信任,市民一旦不信任政府,政府做什么都必然事倍功半,陷入恶性循环困局。

5. Detective,回应《毒针还是救命针?人类疫苗史,也是一部“反疫苗史”

文章写的非常好。其中谈到反疫苗所体现出的现代人对科学的态度,是值得深思的话题。早在18世纪,哲学家休谟就指出基于归纳推理和因果律而建立的现代科学,在哲学上不具有客观真理性。20世纪,波普尔指出科学“可证伪性”这一本质其实也暗含了它的不可证实性,托马斯·库恩则用他的范式理论表明:科学与真理无关。这当然不代表人类就应该不相信科学,也不代表着否定了自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为人类发展和社会变迁所产生的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但是有一点我们确实不能反驳的是:科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诸如反疫苗现象的很多社会问题,并不是一句“民众科学素养不到位”就能解决的问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生活意义的追寻,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其答案都远远不是由科学所能给予的。正如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狂飙突进却从未真正取代宗教,甚至近半世纪以来宗教在人类生活中所占比重不降反升。与其说反疫苗是荒谬的“反科学”现象,不如说这是这个特殊时代下呈现出的另一种价值形态,也许它对于秉持另一种价值观的人们来说是难以置信的,但对于这个群体的成员来说,这才是坚信不疑的真相。

所以我很支持文章的一个观点:反疫苗现象的背后有复杂而深厚的社会和文化原因,远远不是一句简单的“愚昧”或“知识素养低下”所能概括和解决的。

6. ypp,回应《台湾遇十年来最严重蛋荒,蛋农为何不愿增产?谁来决定鸡蛋售价?

这篇精采好看。家在产蛋大县,虽不是目前主力的生产乡镇,但小时候家里邻近养鸡场(卖蛋),每次经过的时候都觉得很不舒服。同一排除除了养鸡场还有养猪场,养鸡场后来因为私人因素停业,养猪场经历口蹄疫风波全场扑杀,之后也更新设备跟环境,仍有味道但不觉脏乱,现在还是经营得非常好。

现在提倡的平饲、笼饲对动物福利更好,生产的要求规范也越来越多,政府介入物价民众要求冻涨,虽可理解心态但事实上也太不可行了!!!!!一直是这么低的收购价,蛋农根本没有能力跟动力改善阿><

7. 汉堡包、*Wessy,回应《【不断更新】切尔诺贝利地区被俄军控制,乌克兰军事动员禁止18-60男性离境

汉堡包:Biden最新的声明将目标确定为防范北约不被侵略,乌克兰已经被抛弃,而这种表态上的明确抛弃恐怕比有限援助意味的实际抛弃更容易涣散乌克兰的军心。新闻中,乌克兰受访的官员都暗示乌克兰无法独力支撑俄罗斯的进攻。现在只能祈祷俄罗斯尽快攻占乌克兰,以避免不必要的战争伤亡了。

但也有一个问题,以俄罗斯的习性,如果攻占乌克兰真的是非常容易实现的,必然会刺激其更大的胃口;如果攻占乌克兰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则乌克兰人民要付出血肉的代价。即便后期西方阵营决定出兵干预,也已经错过最合适的时间,大规模伤亡与乌克兰的亡国,恐怕只有二选一的份了。从去年的阿富汗危机,到今年的乌克兰战争,Biden在欧洲的收缩不可谓不难看,不禁让人对他向台湾发出的坚若磐石的承诺产生质疑,只是,如果Biden既守不住欧洲也守不住亚洲,美国维持世界上最高的军费和最广泛的军事存在,究竟在为了什么呢?

Wessy:@汉堡包:同意,这时候异常感受到所谓西方的“先进价值”、“外交谈判”,都只是大国包裹美好糖衣的自我形象装饰工具罢了。

对付流氓,不用让牠肉身疼痛的手段,那就等著所谓的世界法则被慢慢改写。

8.c_s_tpehk,回应《深水埗有个“半杯寮”:香港防疫进行中,如何自己生活自己救

在这种人人自危的时代,尤其疫情底下,要重新拉起人跟人的关系实属大不易。李小姐创立半杯寮的实验,除了试图让一个空间发酵之外,也尝试接起社会中遗落的许多人物,这是非常辛苦,需要时间、精力的事。

在半杯寮最近一个主题 #人类需要社会生活 ,在香港街道清冷、处处需要疫苗通行证的现在,这件事尤其重要。从筹备至今一直有在关注半杯寮,去年一访香港时也特意绕去深水埗看了两回,可惜都不在open time,望下次可以进去感受聊聊。加油。

9. Detective,回应圆桌话题《特朗普新社交平台开始试用,这是“言论自由天堂”还是“右翼俱乐部”?

有一个问题我倒是觉得各大社交网站应该认真考虑,互联网时代看似增加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却反而造成了极端思想的增加,这可能要归功于先进的算法和精准推送。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目前都存在着这个问题。

言论自由是美国一直推崇的价值,很大程度上美国人之所以如此信奉言论自由,是基于一种乐观主义的信念:只有讲各种不同观点放入“思想市场”中检验,才能够剔伪求真。可是互联网看似开放包容的特性,反而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提供了各自可以栖息的舒适圈,无论是通过主动加入讨论组,还是通过被动接收按照个人喜好而定制的信息内容,都让人很难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再加上自媒体的广泛兴起,唯流量至上的自媒体人考虑的不是提供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而是考虑如何迎合大众心理,甚至通过夸张乃至伪造的方式,进一步加固民众的偏见,由此无论是美国的极端右翼势力,还是中国愈演愈烈的民族主义,都和这些网络媒体脱不了关系。

显然特朗普以及共和党是深谙这种套路的,无论是新馆疫情期间特朗普的“喝消毒水”言论,还是20年大选期间的投票舞弊言论,都是非常精准地拿捏和利用了极端右翼者的心理,也直接造成了国会骚乱事件。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美国右翼支持者会有那么多的反智、反科学言论,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看似开放的互联网和其他媒体都只给他们提供同一种信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能接触同一种言论,那么他们观念的极端化也就再正常不过。可以想见,这个专门面向右翼支持者的社交软件,最后只会在所谓言论自由的掩护之下,变成极端右翼观点的集体狂欢之地。

从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论自由条款、结合美国最高法院的过往判例来说,只要一种关于政治的言论不会引发刻不容缓的、无可避免的严重现实危险,就不属于违法。所以即使是川普的很多观点(包括大选舞弊这类),只要没有理由认为它会即刻引发社会骚乱,在法律的意义上就不能禁止它。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忘记的是,在深受实用主义哲学影响的美国,言论自由与其说是目的,不如说是手段,美国人保护言论自由是为了能够通过充分的公共讨论,提供正确的、合理的政治主张,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民众不能接收到充分的信息、多视角的观点,不能在共同的平台上展开理性辩论,而只是为了自己所秉持的先验价值观而自我满足、固步自封,那么言论自由反而可能导向社会的撕裂、主义的极端。正如今天的美国。

奥巴马曾在2016年的卸任演讲中警告民众“不要待在自己舒适的泡泡圈内”,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两党、各大社交媒体与自媒体如今都需要思索的问题。

10. madlex,回应圆桌话题《特朗普新社交平台开始试用,这是“言论自由天堂”还是“右翼俱乐部”?

反过来思考,若是左翼分子不去这些新平台,是否证明,于主流社交平台的审查标准下,左翼分子觉得自己并未受限制?是否证明主流社交平台的审核标准有所偏帮?

LimboZitrone 我认为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左翼分子”或“主流社交媒体”用户不去使用这些新平台的原因不一定是因为在主流社交媒体上“未受限制”。

以我一个 Fediverse 用户的角度来看,Gab 和 Truth Social 都是基于 Mastodon 开源软体开发的。19年的时候得益与 Mastodon 的 Federation 功能,我围观过 Gab 的公共时间线——上面充斥着不少严重种族歧视与纳粹主义的内容。对于我还有大部分的 Mastodon/Fediverse 用户来说,如果 Fediverse 就能实现 Gab/TruthSocial 的全部特性和功能,为何要去这种充满对我们极度不友好言论的社交平台呢?

Fediverse 尽管近几年规模不断扩大,但它本身就不是主流的社交平台。因为网络效应的关系,Federation 内用户增长和留存率非常低。Gab 和 TurthSocial 关闭了 Federation 功能后,在自己的围墙花园内恐怕用户规模和对一般用户的吸引力更比不上别的社交媒体了(Gab 从 2019 年转用 Mastodon 后,至今没什么存在感)。若“主流社交媒体”用户不去这些社交平台也似乎情有可原。

P.S. 在我的观感里,Fediverse,TruthSocial,和别的主流平台就是苹果和橙子的区别——Mastodon 等开源自由软体自成一派,TruthSocial 不过是利用了开源社群的成果,而主流社交媒体就是热衷于售卖个人数据逐利的资本。您的评论中仅由审核程度这一面向考虑的类比可能会不全面。当然要是 TruthSocial 能超越 Gab、Parler 成为受众较广的社交平台就另说了。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