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十論:「人人自危的時代」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一頁,回應《院舍老人的寒冬:無準備、缺支援,爆疫安老院正在艱難自救

GOD,讓安老院老人迅速接種疫苗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一旦中招只能聽天由命。現在大量人力物力全浪費在封,檢測,隔離,實際指向的都是保護還未感染的人群,而被感染群體迅速有「我們」變成「他們」,變成可怕的疫情傳染源,首要任務不是救治而是防止他去擴散。 clever enough 才能想出這種防疫策略。

雖然現在已經太晚,但是放過那些感染了等於感冒一次的青壯年健康群體,他們自己能買必理痛。保護好老人儘可能少的暴露以及抓緊種疫苗,能挽救一個算一個。否則感染的老人越來越多,就算送去隔離(設施條件夠嗎)也等於是讓老人家暴露在巨大風險中。就算covid不致命,身體弱的老人暴露在寒風當中,擔驚受怕被折騰,對健康也是巨大的打擊。

簡直不敢相信現在香港在發生什麼,所有人都知道問題在哪裏,所有人都當沒看見。實際上最直接承擔後果的,不是耽誤了點時間和便利的輕症無症狀的大部分,不是被傷害的經濟和流失的人才,不是某些投機人士的烏紗帽,是整個社會最脆弱的老年人。

2. 林占,回應《一場「人道災難」:醫療系統崩潰之下,五名前線醫護的吶喊

遙想2018年尚未有疫情前,香港每年的冬季流感高峰期都是把急症室擠爆。那時我還天真的跟我的上司護士長說:「但醫管局說已經請了臨時人手支援,應該還可以吧。」護士長的回應我到現在還能記住:「那些只是拖油樽(不是說他們的能力不足,而是在流感十萬火急時還要教他們病房運作),等他們上手的時候流感高峰期早就過了。」

香港的醫療系統長期處於超負荷的水平,不是沒有人知道,也不是沒有人關心,可是政府一直視而不見。在我們還在念小學(國小)的時候,教科書已經在寫香港的人口老化,到現在差不多已經二十年,香港從來都沒有為此而作準備。人口老化為醫療體系帶來的沉重壓力,一直依靠公營體系內的醫護人員和研究人員來維持,說了十年以上的公私營分流完全空白一片。醫管局結構龐大,對改革的反應像個老人一樣步履闌珊,要依靠他們不如求神拜佛。

但最令人氣憤的是,香港不是第一次受肺炎侵襲。omicron 是第五波,第一波的時候人們對2003 SARS的記憶尚在,三番四次追問醫療狀備是否足夠,醫院是不是準備好有爆發時的應對,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作為曾經被SARS傷害最深的地方之一,為此而已經作好了法例上和服務上的準備,上兩個問題竟然都是否定。從有肺炎開始,超負荷的公共醫療根本沒法配合,在omicron 的傳染力前終於筋疲力盡。

作為半個公共醫療體制內的人,我也認為「爆煲」可能並不是真的一件壞事。想到過去兩年公共醫療是如此的盡心盡力,卻一直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非到爆炸一刻才得到小恩小惠。It’s a shame.

3.bbbbbb,回應《一場「人道災難」:醫療系統崩潰之下,五名前線醫護的吶喊

這個建議說到點子上了,但在最高指示下一定不可能實現。現在是政治凌駕於科學之上,實事求是的精神都沒有了。總是想着要集中控制疫情,快速檢測陽性後還要pcr,還要等醫管局確診,時間都這麼耽誤了,還出了很多荒誕的事,比如醫管局確診的時候人都好了,還要拉去檢測或者隔離走一遍流程。

應該把決策分散給當事人,鼓勵快速檢測,陽性就自我居家加藥物控制,急症999,只隔離高危群體。香港家小,很多會傳染給家人,但這也沒有辦法,只能等隔離設施建好緩解。但現階段顯然還有可做的。

醫生M認為,最理想的分流是市民出現病徵、有需要才檢測;輕症者、無徵狀者自己透過藥房和各大信息,居家自理,騰出社區隔離設施的人手;臨時醫院和亞博再增設醫療設備,協助中症或重症者,以及老人的復康療程,讓醫院專注處理棘手重症。

這甚至不是共存還是清零的問題。怎麼控制指數爆發,當然應該是能檢盡檢快檢(快速檢測),居家隔離,有病證的人在發病之初病毒傳染性高的時候就快檢陽性,不要出去走動,把指數壓下來。等到後面隔離設施建好,有餘力了,再pcr,再隔離新症,再追求清零。現在是快檢陽性後還得折騰人pcr,等被記錄,等確診通知,等指引。前面傳染力強的幾天到處跑,擠兑醫療系統;後面都好了還得去檢測,去隔離。而且政府讓人隔離那麼長時間,卻沒有任何support,吃的用的政府能送嗎?不能做到,就沒有資格讓人做這件事。

4. danger38,回應《「被自願出院」和「被提早結束隔離令」—— 政策夾縫中的確診者

不論共存或是清零,抗疫政策必須: 1.不可拖垮醫療體制 2. 盡量避免死亡個案。

經驗在外國一早預言,香港賺了幾個月仍然處理得一敗塗地,眼見檢測中心爆煲,市民群聚排隊4-5小時增加感染風險;急症室爆煲病人戶外捲縮呻吟。檢測中心不勝負荷為何不改成快速測試?醫院淪陷為何不改為居家隔離?一向顧慮周全,以效率稱著香港政府為何毫無應對,後知後覺?

因為如果政府一早制定應對措施預計大量病人感染,就會扣上與病毒共存帽子,違反國家清零政策,政治上不正確,甚至如立法會議員何君堯所講:鼓吹與病毒共存就是違反國安法。當抗疫上升至意識型態問題,政府官僚自然少做少錯,引發香港今日悲劇。

香港政府上任以來,推行的措施越來越失去市民信任,市民一旦不信任政府,政府做什麼都必然事倍功半,陷入惡性循環困局。

5. Detective,回應《毒針還是救命針?人類疫苗史,也是一部「反疫苗史」

文章寫的非常好。其中談到反疫苗所體現出的現代人對科學的態度,是值得深思的話題。早在18世紀,哲學家休謨就指出基於歸納推理和因果律而建立的現代科學,在哲學上不具有客觀真理性。20世紀,波普爾指出科學「可證偽性」這一本質其實也暗含了它的不可證實性,托馬斯·庫恩則用他的範式理論表明:科學與真理無關。這當然不代表人類就應該不相信科學,也不代表着否定了自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為人類發展和社會變遷所產生的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但是有一點我們確實不能反駁的是:科學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諸如反疫苗現象的很多社會問題,並不是一句「民眾科學素養不到位」就能解決的問題。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於生活意義的追尋,對於人生道路的選擇,其答案都遠遠不是由科學所能給予的。正如近代以來科學發展的狂飆突進卻從未真正取代宗教,甚至近半世紀以來宗教在人類生活中所佔比重不降反升。與其說反疫苗是荒謬的「反科學」現象,不如說這是這個特殊時代下呈現出的另一種價值形態,也許它對於秉持另一種價值觀的人們來說是難以置信的,但對於這個群體的成員來說,這才是堅信不疑的真相。

所以我很支持文章的一個觀點:反疫苗現象的背後有複雜而深厚的社會和文化原因,遠遠不是一句簡單的「愚昧」或「知識素養低下」所能概括和解決的。

6. ypp,回應《台灣遇十年來最嚴重蛋荒,蛋農為何不願增產?誰來決定雞蛋售價?

這篇精采好看。家在產蛋大縣,雖不是目前主力的生產鄉鎮,但小時候家裡鄰近養雞場(賣蛋),每次經過的時候都覺得很不舒服。同一排除除了養雞場還有養豬場,養雞場後來因為私人因素停業,養豬場經歷口蹄疫風波全場撲殺,之後也更新設備跟環境,仍有味道但不覺髒亂,現在還是經營得非常好。

現在提倡的平飼、籠飼對動物福利更好,生產的要求規範也越來越多,政府介入物價民眾要求凍漲,雖可理解心態但事實上也太不可行了!!!!!一直是這麼低的收購價,蛋農根本沒有能力跟動力改善阿><

7. 漢堡包、*Wessy,回應《【不斷更新】切爾諾貝利地區被俄軍控制,烏克蘭軍事動員禁止18-60男性離境

漢堡包:Biden最新的聲明將目標確定為防範北約不被侵略,烏克蘭已經被拋棄,而這種表態上的明確拋棄恐怕比有限援助意味的實際拋棄更容易渙散烏克蘭的軍心。新聞中,烏克蘭受訪的官員都暗示烏克蘭無法獨力支撐俄羅斯的進攻。現在只能祈禱俄羅斯盡快攻佔烏克蘭,以避免不必要的戰爭傷亡了。

但也有一個問題,以俄羅斯的習性,如果攻佔烏克蘭真的是非常容易實現的,必然會刺激其更大的胃口;如果攻佔烏克蘭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則烏克蘭人民要付出血肉的代價。即便後期西方陣營決定出兵干預,也已經錯過最合適的時間,大規模傷亡與烏克蘭的亡國,恐怕只有二選一的份了。從去年的阿富汗危機,到今年的烏克蘭戰爭,Biden在歐洲的收縮不可謂不難看,不禁讓人對他向台灣發出的堅若磐石的承諾產生質疑,只是,如果Biden既守不住歐洲也守不住亞洲,美國維持世界上最高的軍費和最廣泛的軍事存在,究竟在為了什麼呢?

Wessy:@漢堡包:同意,這時候異常感受到所謂西方的「先進價值」、「外交談判」,都只是大國包裹美好糖衣的自我形象裝飾工具罷了。

對付流氓,不用讓牠肉身疼痛的手段,那就等著所謂的世界法則被慢慢改寫。

8.c_s_tpehk,回應《深水埗有個「半杯寮」:香港防疫進行中,如何自己生活自己救

在這種人人自危的時代,尤其疫情底下,要重新拉起人跟人的關係實屬大不易。李小姐創立半杯寮的實驗,除了試圖讓一個空間發酵之外,也嘗試接起社會中遺落的許多人物,這是非常辛苦,需要時間、精力的事。

在半杯寮最近一個主題 #人類需要社會生活 ,在香港街道清冷、處處需要疫苗通行證的現在,這件事尤其重要。從籌備至今一直有在關注半杯寮,去年一訪香港時也特意繞去深水埗看了兩回,可惜都不在open time,望下次可以進去感受聊聊。加油。

9. Detective,回應圓桌話題《特朗普新社交平台開始試用,這是「言論自由天堂」還是「右翼俱樂部」?

有一個問題我倒是覺得各大社交網站應該認真考慮,互聯網時代看似增加了人們接收信息的渠道,卻反而造成了極端思想的增加,這可能要歸功於先進的算法和精準推送。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目前都存在着這個問題。

言論自由是美國一直推崇的價值,很大程度上美國人之所以如此信奉言論自由,是基於一種樂觀主義的信念:只有講各種不同觀點放入「思想市場」中檢驗,才能夠剔偽求真。可是互聯網看似開放包容的特性,反而為持有不同觀點的人提供了各自可以棲息的舒適圈,無論是通過主動加入討論組,還是通過被動接收按照個人喜好而定製的信息內容,都讓人很難接觸到不同的觀點。再加上自媒體的廣泛興起,唯流量至上的自媒體人考慮的不是提供信息的客觀性、準確性,而是考慮如何迎合大眾心理,甚至通過誇張乃至偽造的方式,進一步加固民眾的偏見,由此無論是美國的極端右翼勢力,還是中國愈演愈烈的民族主義,都和這些網絡媒體脱不了關係。

顯然特朗普以及共和黨是深諳這種套路的,無論是新館疫情期間特朗普的「喝消毒水」言論,還是20年大選期間的投票舞弊言論,都是非常精準地拿捏和利用了極端右翼者的心理,也直接造成了國會騷亂事件。很多人會奇怪,為什麼美國右翼支持者會有那麼多的反智、反科學言論,但是如果我們考慮到,看似開放的互聯網和其他媒體都只給他們提供同一種信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只能接觸同一種言論,那麼他們觀念的極端化也就再正常不過。可以想見,這個專門面向右翼支持者的社交軟件,最後只會在所謂言論自由的掩護之下,變成極端右翼觀點的集體狂歡之地。

從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論自由條款、結合美國最高法院的過往判例來說,只要一種關於政治的言論不會引發刻不容緩的、無可避免的嚴重現實危險,就不屬於違法。所以即使是川普的很多觀點(包括大選舞弊這類),只要沒有理由認為它會即刻引發社會騷亂,在法律的意義上就不能禁止它。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忘記的是,在深受實用主義哲學影響的美國,言論自由與其說是目的,不如說是手段,美國人保護言論自由是為了能夠通過充分的公共討論,提供正確的、合理的政治主張,從而促進社會進步。在互聯網時代,如果民眾不能接收到充分的信息、多視角的觀點,不能在共同的平台上展開理性辯論,而只是為了自己所秉持的先驗價值觀而自我滿足、固步自封,那麼言論自由反而可能導向社會的撕裂、主義的極端。正如今天的美國。

奧巴馬曾在2016年的卸任演講中警告民眾「不要待在自己舒適的泡泡圈內」,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是兩黨、各大社交媒體與自媒體如今都需要思索的問題。

10. madlex,回應圓桌話題《特朗普新社交平台開始試用,這是「言論自由天堂」還是「右翼俱樂部」?

反過來思考,若是左翼分子不去這些新平台,是否證明,於主流社交平台的審查標準下,左翼分子覺得自己並未受限制?是否證明主流社交平台的審核標準有所偏幫?

LimboZitrone 我認為這種說法不一定準確。「左翼分子」或「主流社交媒體」用戶不去使用這些新平台的原因不一定是因為在主流社交媒體上「未受限制」。

以我一個 Fediverse 用戶的角度來看,Gab 和 Truth Social 都是基於 Mastodon 開源軟體開發的。19年的時候得益與 Mastodon 的 Federation 功能,我圍觀過 Gab 的公共時間線——上面充斥着不少嚴重種族歧視與納粹主義的內容。對於我還有大部分的 Mastodon/Fediverse 用戶來說,如果 Fediverse 就能實現 Gab/TruthSocial 的全部特性和功能,為何要去這種充滿對我們極度不友好言論的社交平台呢?

Fediverse 儘管近幾年規模不斷擴大,但它本身就不是主流的社交平台。因為網絡效應的關係,Federation 內用戶增長和留存率非常低。Gab 和 TurthSocial 關閉了 Federation 功能後,在自己的圍牆花園內恐怕用戶規模和對一般用戶的吸引力更比不上別的社交媒體了(Gab 從 2019 年轉用 Mastodon 後,至今沒什麼存在感)。若「主流社交媒體」用戶不去這些社交平台也似乎情有可原。

P.S. 在我的觀感裏,Fediverse,TruthSocial,和別的主流平台就是蘋果和橙子的區別——Mastodon 等開源自由軟體自成一派,TruthSocial 不過是利用了開源社群的成果,而主流社交媒體就是熱衷於售賣個人數據逐利的資本。您的評論中僅由審核程度這一面向考慮的類比可能會不全面。當然要是 TruthSocial 能超越 Gab、Parler 成為受眾較廣的社交平台就另說了。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都是很有启发的讨论

  2. 把開戰當時的言論、現在西方國家的強力支援與果斷制裁來看,西方國家的政客,還算是亡羊補牢--現在哪怕俄國拿下烏克蘭全國,西方國家也只怕會祭出更毒辣的手段,而不是嘴巴說說就算。
    烏克蘭這次真的重新喚起了西方國家的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