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大爆发评论香港深度2019冠状病毒疫情

传媒误读数据 —— 认识疫情数据的常见误区

数据从选取、分析到呈现,每一步都涉及各种选择,依靠各种专业判断;只要略为不留神,就会产生误导而不自知。

2022年2月11日﹐香港的地铁站有不少政府呼吁接种疫苗的广告。

2022年2月11日﹐香港的地铁站有不少政府呼吁接种疫苗的广告。摄:林振东/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梁启智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22-02-13

#Simpson’s paradox#辛普森悖论#Omicron变种病毒#Delta变种病毒#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疫苗

疫情爆发至今已逾两年,尽管疫情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公众对疫情的认识和掌握仍然十分有限。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疫情随变种病毒的出现而不停改变,专家以科学方法所得的答案往往一转眼便已跟不上最新的发展。而当社会本身缺乏互信,当权者欠缺认受性,则各种有意或无意的假消息散播更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为控制疫情增添困难。

在一个理想的民主社会当中,我们会期望传媒可帮助公众更知情地参与公众事务,决定自己的未来。而在信息纷乱之际,从数据出发本应可让我们较客观地分析事实。毕竟数据讲求定义,只要定义清晰则应可减少误解。

不过两年来,很不幸,传媒理解和呈现数据的能力明显受到挑战,有时越讲越糊涂。数据虽然越来越多,却不见得社会中各种对疫情理解的矛盾有所减少。

2022年2月11日,香港土瓜湾一间私家诊所外,有不少轮候接种疫苗的市民。
2022年2月11日,香港土瓜湾一间私家诊所外,有不少轮候接种疫苗的市民。摄:林振东/端传媒

苹果要和苹果比较

我们从一宗疫苗效用的消息开始谈起。去年夏天,网上流传一份英国政府的研究报告,指已打两针的感染者住院率比未打疫苗的感染者还要高。有网上名嘴拿着这份报告宣称数据“令专家不开心”,更声言打疫苗的风险比不打更大,帖文被广泛传播。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