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香港深度

学人对谈|邝智文 x 高马可:历史不只是看资料,那历史是什么?

历史不只是相对的,因为有些事比其他重要,这有好、有坏。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邝智文与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高马可(John M. Carroll)。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邝智文与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高马可(John M. Carroll)。摄:林振东/端传媒

端xSHKS撰稿人 冯志强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1-11-14

#端xSHKS#香港历史#二战

【编按】:本文是《端传媒》与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香港学会)合作栏目文章,这个栏目希望能向读者介绍香港新鲜在地的学术作品及学人思考。2021年的第二期,我们邀请到历史学者邝智文和高马可两位对谈。邝智文是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他和团队近日发布依托于空间技术的互动页面《1941年香港战役空间史研究计划》。高马可(John M. Carroll)是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曾发表专书《帝国夹缝中的香港》(英:Edge of Empires),早年研究本地华人精英与英国殖民者的互动,探讨前者如何于“帝国夹缝”中求“生存”。

近年香港掀起一股重新回顾历史发展的浪潮,当中不单涉及重新检视香港发展轨迹,一些研究甚至尝试重新评价一些事件和时代。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邝智文及其团队所开展的《1941年香港战役空间史研究计划》(The Battle of Hong Kong 1941: A Spatial History Project,下称Spatial History Project)可谓这股浪潮的一个范例。邝教授研究及书写香港军事历史,曾发表《老兵不死》、《东方堡垒》(英:Eastern Fortress)、《孤独前哨》等著作。

虽然这些著作本身关注军事事件及内容,但他却在书写时感到文字难以交代“事情复杂的程度”,也感到缺乏对人的经验(human experience)的理解。起初只想到透过“关于在香港保卫战的个人故事”作为切入点探讨二战于香港的经历,但近年数位人文学(digital humanities)发展让历史学者能以更低成本地使用新技术呈现过去,最终不仅使计划得以开展,甚至以互动地图的方式再现二战中的香港。这个 Spatial History Project涉及军事历史,但也映照人于战争的处境。它探讨人类经验的多元性,并且让“我们明白以前的人有不同经历,不会只有一种经历,人与人的关系很复杂,不是能清楚说明的,中间有很多含糊暧昧,在这当中可能会有无私的举动,也有很坏、很残忍的事情,或是压迫,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性很好的一面。”

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John M. Carroll(高马可)曾发表《帝国夹缝中的香港》(英:Edge of Empires)、《香港简史》(英: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Hong Kong in the Cold War (编)和《广州岁月:英国人在中国的生与死》(英:Canton Days: British Life and Death in China)等著作。早年研究本地华人精英与英国殖民者的互动,探讨前者如何于“帝国夹缝”中求“生存”。于华人精英而言,生存不必然涉及战争所面对的残酷,但他们仍需要在殖民体系中寻找裂缝,并藉游走于间隙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虽然两位历史学者研究的主题不一,但均不约而同地注意到香港历史的糊暧昧。若果书写及述说历史便是要探讨这些复杂、非黑白分明的经历,那么这些“灰色的”经历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再现它们面对什么困难?Spatial History Project为再现“人的故事”打开了什么样的可能性呢?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